分享

冠山毓人杰·台州日报

 窗前有树905 2017-11-24
冠山毓人杰

在赵大佑纪念馆内,市民站在一块石碑前,细读赵大佑生平事迹介绍。 本报通讯员黄晓慧摄

    本报记者陈伟华

    元朝末年,冠山始祖赵德明从洪洋(路桥石曲)迁至冠山。冠山赵氏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至今已有600多年,族裔近3万人。冠山毓人杰,赵氏出精英,它的引人注目,关系到温岭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赵大佑。

    赵大佑纪念馆藏品丰富

    10月18日,温岭市大溪镇桥里村,赵大佑纪念馆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

    这里是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这座纪念馆于2000年3月开工奠基,历时一年半竣工。

    一座纪念馆的藏品,就像一本中国古典大书,通过这些藏品,可以追忆历史读懂这座纪念馆。

    纪念馆东大门,悬挂着“赵大佑纪念馆”巨匾,字体遒劲有力,两尊栩栩如生的石狮,守候在大门两侧。与别的地方不同,此处的人立石狮子造型别致,甚为罕见。门口墙上,还留有晚清秀才赵枚赞美人立石狮所作的诗文。

    冠山文物馆、赵大佑纪念馆、赵大佑陵园、冠山风月、德明古坟,一路行走,一路感动,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闲步于庭院之中,抬头可见赵大佑酉阳平乱的浮雕石屏风,还原着当时的场景。石碑的背面,则是赵大佑的生平事迹介绍。

    再往前走,可见园林和钓桥月池。据介绍,它们由省一建公司台州分公司园林雕塑工程处施工兴建,建造前曾特邀专家赵振武做明式仿古建筑设计,当时桥里村村民踊跃参与建馆劳动。

    紧接着是石虎亭,亭内摆放着一对明代的石虎,作蹲状,昂首鼓腹,前腿直立,后腿蹲地,曲尾。雄虎张口露齿,雌虎紧闭双唇,造型生动,线条遒劲,身上斑纹清晰,气势威猛。亭上的书法对联,由书法名家邑先辈张直生题写。

    再步入纪念馆大厅,摆放中间的是赵大佑的木雕座像。在座像两侧廊上,是赵氏后裔、书法家赵制阳的一副对联,横幅是赵大佑原亲书传下来的“体国亲民”四个大字。

    赵大佑的陵园坐落在山坡上,2009年动工修建。整个陵园占地约两亩,布局讲究,造型美观。陵园内建有碑亭、元宝池、尚书坊等建筑。

    馆之西边是“冠山风月”景区,在空地中间,有用巨石精心雕刻的《赵大佑燕石集五卷》一书。内有一页翻开,上刻赵大佑创作的诗文,观后,别有一番韵味。

    《燕石集读解》一书问世

    当下,温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古地名,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其中一些就与历史人物有关。

    温岭老城关的人都知道有个尚书坊。这个名称因何而来,与赵大佑有关。

    1510年,赵大佑出生于桥里村。他奋发求学,追求上进,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了进士,授凤阳推官。赵大佑为官30多年,任南京刑部尚书满三年后,辞官回乡奉养双亲。隆庆初,穆宗登基后诏起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后经他再三请求,才获恩准居家奉养双亲。他是封建社会温岭历史上官阶最高的一位名臣。1569年,赵大佑在老家故去。

    “从整个从政生涯来看,赵大佑不畏权贵,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台州赵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赵清福说,赵大佑是一个难得的清官。除了为官清廉外,他还擅长书法和诗文,有晋人风骨。他的诗文风格温雅俊爽,著有《燕石集》一书。

    赵大佑的这一著作,由他的长子赵成妥于隆庆六年刊出。《赵大佑燕石集五卷》,今国家图书馆藏有原本。诗文集《燕石集》的内容,记录了赵大佑的为政理念和治政业绩。其诗文情真意切,咏怀叙志自然流露。但《燕石集》一书,其行文、典故、历史事件和地方名物都难以为今人明白,且用典古奥,更不易懂。

    令赵氏后裔欣慰的是,2009年12月,《燕石集读解》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为此,温岭市档案局(馆)专门组织当地学者参与编撰,倾注了很多心血。

    校注者为校注《燕石集》,翻阅了明代史籍、太平县志和台州各地志书,以及乡贤的著作。在对赵大佑的一生有概括的了解后,先对每篇文章进行解读,而后写前言、列年表,最后将《燕石集读解》汇集成册。

    “我作读解的初衷,是让温岭人读懂前人,懂得历史,才会了解当今,历史毕竟是一面镜子。读完《燕石集》这本书后,赵大佑的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他的为政思想、政绩、文学成就和个人品德,都令人感动。”校注者王英础说。

    古拙而朴美的石雕,让人追怀

    温岭石雕源远流长,赵大佑及其祖父墓前都曾有过石虎,现被摆放在赵大佑纪念馆内。

    “赵尚书的坟墓在马止山头,墓前所有的石碑、石人和石马等,在上世纪50年代末被扫荡一空,只留下一对石虎。1971年,我和桥里村团支部书记赵一瑞走路去泽国开会。路过赵尚书的墓前,看到这场景心里头不好受。回村后,一瑞提议把石虎搬回来保存,我觉得有理,就两次发动村民去搬。因为石虎太重了,人工搬不动,每次都空手回来。1974年12月,一瑞就叫上青年团员们,用拖拉机把一对石虎拉回村里,安放在原赵氏书院的假山池旁。我们还请来县文化局管文物的张直生作鉴定,确定石虎是明代的宝贵文物。”赵大佑纪念馆馆长赵家宝说。

    除了珍贵的石虎,另有一些从民间搜集来的古石雕,如石翁仲、石鼓和旗杆夹石,年代久远,大多被摆放在“冠山风月”景区内。

    大溪镇殿下村一户村民家门前,随意摆放着石鼓,看着有些年头,长年被用作凳子。2016年10月,在赵大佑纪念馆做义工的赵益要看到后,将此事告知赵一瑞和赵家宝等村干部。一行人火速赶往殿下村,经辨认,确定是明朝石鼓。之后,他们多次与殿下村村民交涉,让石鼓成为纪念馆的藏品。

    炒、磨、碾、蒸、踩、撞,这是古老制油方法“压榨”,早在1500年前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里就有记载。古法榨油,严格按照传统工艺,代代口耳相传,一丝不苟。今年国庆前夕,在桥里村,村民们忙着开挖河床。一只明朝的榨油石碾,被人从河底挖出。因村民不识货,石碾随同淤泥一起,被倾倒在山上。赵一瑞和赵家宝等人闻讯赶去,将这一榨油石碾搬回了纪念馆。与石鼓、榨油石碾相依为伴的,还有旗杆夹石,镌立时间较长,现已纹理斑驳,标识全无。

    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赵大佑祖父坟前的石虎,饱经岁月沧桑,现陈列于馆内。石虎早年摆放在坦头村村部门前,原大溪镇副镇长陈标军看到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将石虎“完璧归赵”。

    这些石雕,为研究古代职官制度、墓葬制度和石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它们与地方名人及风土人情息息相关。昔人已逝,留下这些石雕,让人追怀。

    从左往右:图一图二为赵大佑纪念馆内景。图三为赵氏后人看赵大佑的《燕石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