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下金·台州日报

 窗前有树905 2017-11-24
岭下金

岭下车灯班班长朱玲珠讲述大石车灯历史,左一为老年协会副会长金仁龙。
金祖兴讲述父亲金鹤铭的故事。
2009年,岭下金氏族人集资,在原先的基础上将大祠堂翻修。如今,青砖黛瓦的大宗祠,故景如旧。

    本报记者单露娟/文 杨 辉/摄  

    关于金姓的来历,传说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期的少昊帝;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太子被汉武帝赐姓金,也是该姓较早的来源。

    后来,有少数民族改姓为金,也有因避讳而改刘为金,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融入金氏族人。

    金姓在临海人丁兴旺,姓氏支派也纷繁复杂。河头岭下是金氏族人聚族而居的村落,1400余户人家大都姓金,出自同一脉祖宗。以地名命名堂号,他们称自己为“岭下金”一支。

    目前,岭下金氏居住在兰桥、下堂、花塘三个行政村,但当地村民还是延续以前的习惯,对外说自己是“岭下人”。

    造访岭下,是一个秋日的午后。我们在小桥边下车,遇到一个散步的老人。“噢,你们来寻访金姓的故事?”他听明来意,带我们来到金氏宗祠。

    大宗祠和老年协会

    岭下金氏宗祠,坐落在三村中间的下堂村,不知何年修建。大概是年岁久远的缘故,建筑物中间坍塌多处。2009年,岭下金氏族人集资,在原先的基础上将大祠堂翻修。如今,青砖黛瓦的大宗祠,故景如旧,但看上去自有一番威严。

    祠堂为三合院布局,正门朝东,两头石狮一左一右伫立在门口。步入门厅,可以看到高大的戏台,雕花的檐,梯形藻井顶,上面画着各种精美图案。祠堂正厅悬挂着始迁祖天春公的画像,四周墙壁挂着从岭下迁出去的各地金氏子孙送的牌匾。

    据《台临大石岭下金氏宗谱》记载:“岭下金氏从金华兰溪迁来……自天春公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迁居到岭下后门山脚,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一十五年……”

    关于祖先的记载,宗谱中仅寥寥几句。“老谱以前大部分被烧毁,这是1997年重新修的新谱,很多内容无从考证。”当地老年协会副会长金仁龙表示。虽然修谱时,他们也派人专程去金华兰溪寻踪访祖,但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原旧谱记载的旧址已无从找寻,村人也只能模糊地在谱中记录下关于祖先的只言片语。

    除了是供奉先祖之地,大宗祠还是老年协会活动中心。祠堂中间是方形宽阔天井,两边长廊摆放了多张桌子。早上9点多,吃过饭闲来无事的老人陆续来到祠堂,打牌、搓麻将、下棋。正厅放了一台电视机,前面摆了许多椅子,老人们也可以坐下看电视,大厅一角还摆了一张乒乓桌。

    老年协会会长金承佳介绍:“1982年,在金鹤铭的组织下,老年协会成立,那时我们管它叫‘老年康乐园’,就是专门给老人提供活动的场所,1984年正式改名为‘老年协会’。”金承佳今年75岁,身体硬朗,行动利索。岭下加入老年协会的老人共800多人,他负责大小事宜,每天繁忙,乐在其中。

    金鹤铭故居

    在岭下,说起金鹤鸣,老少都知晓。特别是老年人,亲切地叫他“鹤鸣”。他年轻时传奇的革命故事,更被人传颂。

    1910年,金鹤铭出生在花塘村一户农民家庭。23岁那年,他在上海美术鉴赏社做石膏工艺时,结识了隐蔽在上海的共产党人,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上海回来后,25岁的金鹤鸣在家乡开始革命活动。

    1938年3月,中共天台县委组织部长朱崇奎和林商到大石(即现在的河头镇)宣传抗日,金鹤铭正式加入共产党,同时天台县直属的中共岭下支部成立,由金鹤铭担任支部书记。此后,金鹤铭一直在大石一带组织宣传抗日。后在组织指示下,他加入中共地下党,利用职务之便在家里设立交通站,传递情报、接受指示。

    1949年后,金鹤铭曾任宁波军分区管训处副处长、省公安厅第十一科科员等职。回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做公益事业,深受群众喜爱。

    2000年,金鹤铭逝世,时年91岁。

    如今,金鹤铭的故居依然在花塘村,由他的大儿子金祖兴居住和管护。

    金祖兴今年84岁,因身体不好,一直在家中休养。听闻有人来打听父亲的事情,老人兴致勃勃地讲述起来。

    在金祖兴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个严肃的人,平时很少对着孩子们笑。“我猜测大概是他的工作需要威严,在外面板着脸习惯了。”

    自懂事以来,金祖兴模糊地知道一些父亲在做的事情,家里经常来一些不认识的叔叔,金祖兴只当是父亲的朋友。偶尔,他也会帮父亲送个信:“都是比较近的地方,像五景岙。”

    金祖兴印象最深的一次,父亲带着小分队回家筹粮,几个叔叔就住在后面的老房子二楼。“那时候大家都穷,父亲没有筹到粮食,就把自家的三石谷田卖了。”当然,关于细节,金祖兴是后来才知道的:“那时候,我还小,父亲大概怕我说漏嘴,都说是朋友来家里玩。”

    1982年,金鹤铭被要求上交一份当年的工作报告,年事已高的他唤来金祖兴代为记录。金祖兴才有机会,完整地听父亲诉说过去的经历,“一开始我不理解他,后来才慢慢懂了,我为父亲感到骄傲。”

    大石车灯

    在河头镇一带,流传着一种融说唱、歌舞、戏曲为一体的独特民间艺术——大石车灯戏,讲的是汉末时,关羽挂印封金离曹营,护嫂(刘备妻子)寻兄千里行的故事。2007年6月,大石车灯戏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岭下村是大石车灯戏的起源地。至今年,已有221年历史。

    作为岭下车灯班班长,朱玲珠说起大石车灯的前世今生,可谓如数家珍。“车灯戏最早是金荣审创办的。”1795年,在岭下人金荣审的带领下,“怡情社”高腔车灯班成立。这支队伍由36人组成,穿街走巷在各地进行车灯演出,在杭州演出时,碰上当时在浙江巡视的嘉庆帝,获得赞赏。嘉庆帝还赏了金荣审官员上朝用的“朝板”,让他有困难就拿出来。如今,那块“朝板”由老年协会保存在金氏宗祠里。

    “我最开始接触车灯戏是在16岁。”朱玲珠的娘家在前山村。当时,村里组织了一个业余的车灯班,节假日时常演出,爱好文艺的朱玲珠加入其中,当起车灯娘。在车灯班呆了两年,后来村里有了另外一支戏班,她又参加了。

    三年后,朱玲珠嫁到岭下,停止了这些活动。2007年,大石车灯戏入非遗后,作为起源地,当地老年协会重新重视这一民间艺术。2008年,在金烈华的组织下,岭下车灯队重新组织起来。“那时候,大家都不会了,我因为年轻时参加过车灯班,还会一点。”

    朱玲珠记得,当时的车灯班只有七人,大家跟着录音带学习,平时就在大石周边村演出。两年后,因为成员不齐,加上经费不够,岭下车灯班不得已又暂停,直到2012年才再次组织。

    “现在,我们车灯班的成员也是村里腰鼓队的成员,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朱玲珠表示,年轻人对这项民间艺术并不热衷,“车灯班最困难的还是经费和人员问题。车灯戏要有人在后场敲锣打鼓奏乐,因为人手不够,我们每次都是演出前临时找人来。”

    自2008年重新演绎车灯戏后,朱玲珠一直扮演主角“关羽”。车灯班都是义务演出,很多时候,家里人劝朱玲珠算了,她自己也动过无数次放弃的念头,“但是演了‘关公’,骑‘马’难下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