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源流——澳大利亚人种2

 陆一2 2017-11-24

二、巴布亚人

巴布亚人(Papuans),太平洋西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上的土著民族。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巴布亚类型和美拉尼西亚类型。使用700多种语言和方言,自成语系。部分人通用英语和皮金语。崇拜祖先和图腾,迷信精灵和巫术;部分人改信基督教。

长期从事原始农业,盛行刀耕火种;山区辅以采集和狩猎;沿海则以渔业为主。有部分人进入城市谋生,或到矿山、农场当雇工。独立后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和工矿业发展较快。

有的研究者认为,巴布亚人的祖先可能在5万年前开始从东南亚迁入,后来又不断与新的移民互相混合。

欧洲殖民者侵入前,社会处在原始公社(原始公社制)晚期,分为几百个部落。一般以父系氏族为单位,组成约四、五十人的村落。 

19世纪起历受荷、德、英、澳殖民统治。1963年西部划归印度尼西亚,1975年东部宣告独立,建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巴布亚人长期从事原始农业,盛行刀耕火种,种植薯芋、豆类、西米、香蕉和甘蔗;山区辅以采集和狩猎;沿海则以渔业为主。多数仍在农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独立后,城市建设和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巴布亚人善于雕刻、制陶和造船。衣着简单,喜戴鼻饰,流行斑痕文身,有的地方曾流行猎头俗。住房多为高脚茅屋,村庄围有栅栏。

1、人种特征

巴布亚人种是澳大利亚人种的一支。主要体质特征与美拉尼西亚人相同:皮肤黝黑,头发弯曲,前额后缩,眉脊隆起,鼻翼宽阔,嘴唇较厚,胡须不密,颌部突出。所不同的是其头发弯曲程度比美拉尼西亚人更甚,鼻软骨隆起部分比较特殊。主要分布在大洋洲新几内亚岛和美拉尼西亚群岛以及附近地区,包括巴布亚各族。

2、种族文化

巴布亚文化(Papuan Culture)大洋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上。巴布亚是欧洲航海家对岛上居民的称呼,原意为毛发丛生的人。该文化约始于1万年前,延续至 19世纪,部分山区则延续至今。经济以园艺农耕为主,种植芋头、香蕉等,养猪。居民聚族巢居,或在地上用藤本植物织成席墙覆以茅顶居住。使用简陋的陶器,石锛、石斧等工具已有磨光的刃部。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太平洋西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的土著民族。属澳大利亚人种巴布亚类型和美拉尼西亚类型。使用700多种语言和方言,自成语系。部分人通用英语和皮金语。崇拜祖先和图腾,迷信精灵和巫术;部分人改信基督教。

3、原始部落

几内亚应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西南太平洋,曾受过德国、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的殖民统治,后来西部并入印度尼西亚,东部地区1975年独立,成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新几内亚是个多山大岛,山高林密,最高山脉海拔四五千米,雨量充足,有的能连续几天甚至几周不见晴日。山区没有正规道路,只有人和野兽踩出的林间山道。外人来此地考察出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岛上是莽莽的原始大森林,岛类种类很多,世界上最美丽的极乐岛就产在这里,有40多种,被称为极乐鸟的故乡。极乐鸟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作用很大,但并不是当食物而是用鸟的羽毛作装饰品。岛上有居民约有350万人,除沿海城市的外都在原始森林里过着原始部落生活。巴布亚人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全身赤裸,只有腰间扎一个短草裙,裙上穿着珠母贝、狗牙、头上带着一圈华丽的极乐鸟羽毛,有的人鼻子上穿着野猪獠牙,脸上涂着鲜艳的颜色,有的描着各种奇怪的花纹,有的人浑身用猪油涂得铮亮。处于愚昧状况的部落人见到外来的白人有的害怕、逃避,有的好奇地看着,有的捉到白人便杀。

 

三、美拉尼西亚

美拉尼西亚人(Melanesians),太平洋西南部美拉尼西亚群岛的民族集团。包括所罗门人瓦努阿图人新喀里多尼亚人斐济人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美拉尼西亚人,共约110万人(1978)。属澳大利亚人种美拉尼西亚类型,皮肤黝黑,头发卷曲,阔脸宽鼻,颌部突出。使用多种语言,属南岛语系-美拉尼西亚语族。崇拜图腾和首领,迷信巫术和占卜,有专职巫师和祭司。后来部分人改信基督教。

1、历史

美拉尼西亚人的祖先可能早在5000年前从东南亚陆续迁入。19世纪初英、法等殖民者侵入时,社会处于原始公社制解体的不同阶段,东南地区已出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早期国家,一般仍保留氏族部落组织。

2、美拉尼西亚人保留丹尼索瓦人DNA

据一项新的研究提示,尽管在所有非非洲现代人群中都能找到尼安德特人的DNA,但美拉尼西亚人体内还含有明显的从丹尼索瓦人传下来的基因成分。在过去,许多现代人群的祖先曾经与其他原始人种进行杂交,而那些原始人种——如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后来灭绝了。绘制出来自这些物种以及其他可能的原始人物种尚存的基因序列的基因流动可帮助阐明人类遗传学模式以及过去发生的这一物种杂交是如何影响人类进化的。

为了更多地了解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遗传学在现代人类中的影响力和突 出性,Benjamin Vernot等人对全球各地1523个人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结果显示,所有非非洲人群的基因组中有大约1.5%~4%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但美拉尼西亚人是他们所检查的人群中唯一还带有显著丹尼索瓦人血统的人群,因为美拉尼西亚人的基因组中有1.9%3.4%的基因来自丹尼索瓦人。研究人员接着对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基因序列的基因流动进行了绘制;他们发现,在现代人的历史中,他们与尼安德特人的杂交混合至少发生在3个不同的时期。相反,现代人与丹尼索瓦人的杂交混合可能只发生了一次。进一步的分析揭示,现代人基因组的某些区域——包括那些在发育皮层和成人纹状体内发挥作用的基因组区域——尤其缺乏这些远古的遗传谱系。这些发现对人类演化和基因流动提供了新的了解。

3、经济

经济以热带农业为主,种植薯芋和豆类,果树有椰子、香蕉、西米和面包树。主要农具为挖掘棒(见掘土棒)和石斧,个别地方已有人工灌溉。沿海地区和小岛居民多以渔业为生,渔具种类较多,捕鱼技术很高。此外,多饲养猪、鸡、狗;并从事多种手工业,善于造船、制陶、捶制树皮布,用竹木、贝壳、羽毛制作用具和装饰物。衣着简单,但装饰物繁多,有鼻棍、头梳、项圈、手镯、胸牌、脚套等。男子装饰物多于妇女。保留钻木取火,用地灶烧烤食物。西北地区居民爱嚼槟榔,东南地区居民嗜饮卡哇酒。住房一般为高脚茅屋,屋顶为圆形或人字形。独木舟多用面包树干凿成,一侧舷外附有支架,以保持船身平稳。大船用木板制作,使用草席帆,可载40人,远航数百里。自受英、法殖民统治以后,许多人被强征到矿山和种植园做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斐济1970)、巴布亚新几内亚(1975)、所罗门(1978)、瓦努阿图(1980)等已先后获得独立,只有新喀里多尼亚岛和洛亚蒂群岛尚处于法国殖民统治之下。

 

四、维达人

维达人(Vedda、亦作Veddah)是南亚斯里兰卡的少数民族。又称吠陀人。人数极少。居住在斯里兰卡东南部低洼地带,以巴杜拉最为集中。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有语言已丧失,被称为维达语的僧伽罗语方言中只残留一些词语,无文字。迷信万物有灵,行祖先崇拜。佛教和印度教因素已渗入其原始信仰之中。

相传维达人的祖先早在斯里兰卡岛尚未与南亚次大陆分离之前,就已生活在从印度中部直到斯里兰卡的土地上。公元前5世纪左右,来自次大陆北部的雅利安人(僧伽罗人的先民)进入斯里兰卡后,维达人被排挤到中部山区。1617世纪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相继入侵,推行种植园经济,破坏大片森林,维达人的采集渔猎生活受到干扰,生活极为困难,最后被迫迁至东南部贫瘠地带。历史上,维达人与僧伽罗人的先民已有相当程度的融合,对僧伽罗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维达人分若干外婚制母系氏族,以野猪、孔雀等图腾命名。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极为简单。按谋生方式,可分为农村维达人和森林维达人。前者定居务农,同时从事采集、狩猎,饲养牛和家禽。森林维达人多住山洞石穴,穿树皮纤维,主要从事射猎,善用弓箭,同时进行采集和养蜂。能粗制陶器。20世纪仍钻木取火,进行无言贸易。行一夫一妻制,婚后从妻居,交表亲也普遍。禁忌堂表亲和姨表亲,多有妻姊妹婚和夫兄弟婚现象存在。人死后留置所居山洞,他人迁走。

维达人是斯里兰卡(锡兰)的原始民族,西元前6世纪前就是那里的原住民。他们已不再用自己的语言,而采用僧伽罗语(Sinhala)。在体质上他们和印度南部达罗毗荼丛林民族和东南亚的早期居民类似,现在大部分已被僧伽罗居民同化。据说1911年人数约为5,300,而到1964年政府估计则约为800。到1970年代他们实际上已不成一个共同体。

万物有灵是维达人的原始信仰。僧伽罗化的内陆维达人多信仰佛教和万物有灵,而泰米尔化的东海岸维达人则信封印度教和万物有灵。

维达信仰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他们对祖先的祭祀。

直到近代,维达人的衣服都比较简便。男人们只在腰间悬一根腰带,女人们只用布片盖住肚脐至膝盖的区域。现在的着装更为正式,男人以布裙盖住腰部至膝盖,女人则穿上僧伽罗式的衣服,遮住胸部到膝盖的区域。

维达人的本族语是维达语,一般为内陆维达人所使用。沿海维达人一般转用僧伽罗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