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

 法海大师 2016-06-07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

2016-5-16 11:55:30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8、【足少阴肾经】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十二经络--足少阴肾经

酉时(17点至19点)

http://www./bbs/thread-35091-1-1.html

【循行】《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1)足心,出于然谷(2)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骨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本经穴]涌泉()、然谷()、太溪(输、原)、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交会穴]三阴交(足太阴),长强(督脉),关元、中极(任脉)

【注释】(1)邪走--邪通斜.(2)然谷--穴在内踝前大骨下,即舟骨粗隆下方.“然骨”即指舟骨粗隆.

【语译】

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面不欲食,面如漆柴(1),咳唾则有血,喝喝(2)面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3)。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4),脊、骨内后廉痛,痿、厥(5),嗜卧,足上热而痛。

【注释】(1)漆柴--形容病者面色黄黑无光泽.(2)喝喝--为气喘声.(3)骨厥--肾主骨,指本经脉所过部出现的证候.(4)肠澼--澼音僻,肠间水也。此处指泄泻病证.(5)痿厥--,主要指下肢痿弱;厥,逆冷。

【语译】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黯黑象漆柴(),咳嗽痰唾带血,喝喝气急,刚坐下就想起来,两目视物模糊不清、心象悬空而不安,有如饥饿之感肾气虚的容易发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动,好象有人要捉捕一样;这还可发生为“骨”方面的深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喉咙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大腿内侧后边痛、萎软、厥冷、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足少阴络脉

【循行】《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语译】足少阴络脉,名大钟。在内踝后绕行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过腰脊部。

其病症:脉气厥逆,可见心胸烦闷。实证,见二便不通;虚证,见腰痛。可取足少阴络穴治疗。

足少阴经别

【循行】《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

【语译】足少阴经别,从本经脉在腘窝部分出后,与足太阳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脏,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来,归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继续上行,联系于舌根,再出来到项部,仍归入足太阳经别。

足少阴经筋

【循行】《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1),并太阴之经,()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2)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3)之经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4),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5),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注释】(1)入足心--三字原无,据《甲乙》补。(2)足太阳--三字原文为“太阳”二字,据《太素》改。(3)太阴--此指足太阴。(4)循膂内挟脊--原作“循脊内挟膂”,据《甲乙》改。(5)痫瘛及痉--,音闲,癫痫;瘛音赤,同瘈,瘈疭,抽搐之义;痉,痉挛强直。

【语译】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下边,入足心部,同足太阴经筋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髁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行,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膂(脊旁肌肉)里夹脊,上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

足少阴经筋发病,可见足下转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病在足少阴经筋,主要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证,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筋病,项背部筋急,而腰向后反折,身体不能前俯,阴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后仰。

 

足少阴肾经

----癸水,肾为阴脏,秉大气中水气而生。水气有封藏作用。肾经水气的封藏作用,自下而上,自足走胸,络膀胱,主升。肾经秉阴水之气,兼秉阴火之气。

足少阴肾经

【经络循行】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病症表现】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口反小于人迎也。

【病症表现】

有饥饿感而无食欲,面色黯黑无光泽,咳唾带血,喘息有声,坐而欲起,视力模糊,心如悬在空中般空荡不宁,心中恐惧总感觉有人要来逮捕他一样,口中发热,舌头干燥,咽部肿胀,喉咙干燥,心烦,心痛,黄疸,痢疾,脊柱、大腿内侧后方疼痛,足部痿软无力厥冷,嗜睡,足底发热疼痛。

【经络循行动画】

足少阴肾经歌诀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和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演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酉时17:00-19:00肾经酉时宜夫妻生活时辰时间对应经络

 

人体状况:“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

养生之道此时要嘿咻,可是最佳时刻,无后顾之忧。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言,比如阳痿患者,在这个时候按摩肾经的穴位,效果最为明显。

虚症(亚健康):耳鸣、健忘、尿频、腿酸、性欲减退、便秘、元气不足、易疲劳、骨质疏松,天寒手脚冰冷、脚气等。

实症(不健康):耳鸣、月经不调、口干舌燥、血压异常、小便量少、色深、浑浊、性欲减退、神经衰弱、足发热发汗、生殖器病变等。

足少阴肾经穴歌

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乖徽海出,太溪大钟连水泉,复溜交信筑宾立,阴谷横骨趋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得,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直,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


本经所主病候:

外经——背脊疼痛,腰痛,股腿内侧后缘疼痛,下肢萎软,足心热痛,舌干,咽喉干燥、疼痛。

内脏——眩晕,面部浮肿,面色灰黯,视物不清,咳喘,气促,心烦,嗜睡,大便溏薄,久泻。

本经主治病证: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密切关系的膀胱、肺、脾、肝脏腑疾病。(肾、肺、咽喉、前阴、妇科等病。)


1.共收录27个穴位。

2.点击列表中的穴位名称查看该穴位详细资料。

1.涌泉穴 2.然谷穴 3.大钟穴 4.水泉穴 5.照海穴 6.太溪穴 7.复溜穴 8.交信穴 9.筑宾穴 10.阴谷穴 11.横骨穴 12.大赫穴 13.气穴 14.四满穴 15.中注穴 16.肓俞穴 17.商曲穴 18.石关穴 19.阴都穴 20.腹通谷 21.幽门穴 22.步廊穴 23.神封穴 24.灵墟穴 25.神藏穴 26.彧中穴 27.俞府穴 


足少阴肾经穴位表

酉时(17点至19点)

分布于足心,内踝后,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

穴名

 

 

 

 

涌泉

蜷足时,在足底第二,三跖骨间凹陷处取穴。又法,在足底(去趾)1/3,当第二,三趾骨间取穴。

益肾调便,

平肝熄风

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头顶痛,头晕,眼花,小儿惊风,癫疾,昏厥,霍乱转筋,足心热

井穴

然谷

在足舟骨粗隆前下缘凹陷处取穴

益肾固泄,

导赤清心

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禁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荥穴

太溪

皮齐内踝高点,当内踝后缘与跟腱内侧前缘之间凹陷处取穴

益肾纳气,

培土生金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腹胀

俞穴,原穴

大钟

太溪穴下0.5,当跟腱内侧前缘取穴

益肾平喘,

通调二便

咳血,气喘,痴呆,嗜卧,二便不利,月经不调,腰脊强动,足跟痛

 

水泉

太溪直下1,当跟骨结节内侧上缘

益肾清热,

活血通经

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隙穴

照海

在内踝中点下缘下1,当跟骨内侧下缘取穴

调阴宁神,

通调二阴

痫证夜发,嗜卧,惊恐不宁,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梃,阴痒,疝气,小便频数,咽喉干燥,目赤肿痛,脚气,梅核气

 

复溜

太溪上2,当腱内侧前缘处取穴

补肾益阴,

通调水道

水肿,腹胀,腿肿,盗汗,泄泻,肠鸣,脉细无力,腰脊强痛,发热无汗,舌干口燥

经穴

交信

在内踝高点上2,当胫骨内侧缘与跟腱内侧之内缘之间处取穴

益肾调经,

通调二阴

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五淋,睪丸肿痛,泻痢赤白,大便难,月端内廉痛

 

筑宾

太溪直上5,当腓肠肌内侧腹下缘处取穴

益肾宁心,

理气止痛

癫狂,疝痛,小儿胎疝,小腿内侧痛,吐舌,呕吐涎沫

阴维之隙

阴谷

在胫骨内踝后方,屈膝,腘窝横纹内侧,当半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取穴

益肾兴阳,

调理前阴

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横骨

脐下5,旁开0.5,当耻骨联合上际取穴

益肾兴阳,

清热利淋

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通,疝气,五淋

 

大赫

在横骨上1寸,任脉(中极)旁开0.5寸,仰卧取穴

补肾固经,

调经种子

阴部痛、阳痿、遗精、带下

 

气穴

在横骨上2,任脉(关元)旁开0.5寸处,仰卧取穴

益冲任,

调二阴

奔豚,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腰脊痛,目赤内眦

 

四满

在横骨上3,任脉(石门)旁开0.5寸处,仰卧取之

理气导疝,

调经种子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遗精,小腹痛,脐下积聚疝瘕,水肿

 

中注

在横骨上4,任脉(阴交)0.5寸处,仰卧取之

调和月经,

通调腑气

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

 

肓俞

在脐中平齐,旁开0.5寸处,仰卧取穴

理气止痛,

润燥通便

腹痛绕脐、腹胀、便秘、月经不调、疝气

 

商曲

在盲俞上2,任脉(下脘)旁开0.5寸处,仰卧取穴

健脾和胃,

消积止痛

腹中积聚、腹切痛、不嗜食

 

石关

在盲俞上3,任脉(建里)旁开0.5寸处,仰卧取穴

攻坚消满,

补肾种子

产后腹痛,腹胀,哕噫呕逆,小便黄,大便不通,妇人无子,心下坚满

 

阴都

在盲俞上4,任脉(中脘)旁开0.5寸处,仰卧取穴

宽胸降逆,

理气和胃

身寒热、心烦满气逆、疟病、肠鸣、腹绞痛、大便难

冲脉,足少阴之会

腹通谷

在盲俞上5,任脉(上脘)旁开0.5寸处,仰卧取穴

健脾和胃,

宽胸宁心

腹胀,呕吐,心痛,心悸,暴喑,目巟巟,咳喘,口涡

 

幽门

在盲俞上6,任脉(巨阙)旁开0.5寸处,仰卧取穴

健脾和胃,

降逆止吐

呕吐,善哕,饮食不下,呕沫如涎,胸胁背相引痛

 

步廊

在第五肋间隙中,任脉(中庭)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

宽胸理气,

止咳平喘

胸痛、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乳痈

 

神封

在第四肋间隙中,任脉(膻中)旁开2寸处,仰卧取穴

宽肺止咳,

降逆和胃

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呕吐,乳痈,不嗜食

 

灵墟

在第三肋间隙中,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疏肝宽胸,

肃降肺气

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呕吐、乳痈

 

神藏

在第二肋间隙中,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宽胸顺气,

降逆定喘

咳嗽、气喘、胸痛、呕吐、烦满、不嗜食

 

彧中

在第一肋间隙中,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

咳嗽、气喘、痰壅、胸胁胀满、不嗜食

 

俞府

在锁骨下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止咳平喘,

和胃降逆

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食

 

 
 

涌泉穴 Yǒng quán

涌泉穴(地冲穴)解析:

(1)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

(2)地冲。地,地部也。冲,冲突也。地冲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理同涌泉名解。

(3)肾经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气血运行是体内经水由地部孔隙外出体表,故为肾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外出体表的高温水液,出体表后水液大量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此气因其湿重不能上行天部的更高层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较低层次,只表现出木的一发特征,故其属木。

涌泉穴意义: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天部横向传于然谷穴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主治疾病: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科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位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人体穴位配伍〗然谷穴治喉痹;配阴陵泉穴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穴照海穴治癫痫。配太冲穴百会穴治头项痛。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单泻之,热则补之。

〖穴位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取穴方法: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涌泉穴位置见下面高清大图动画显示:

涌泉穴:肾经(图文)

如何找准穴位–涌泉穴

前一篇博文谈到了如何找准神门穴,这一篇来说说涌泉穴。古语说: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涌泉,意指体内肾经经水于此处溢出体表,如泉水之上涌,功能通调水道也。

涌泉穴归属于足少阴肾经,是全身最下部的腧穴。肾经发源于此,并由此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按可增强体质,使人精力旺盛。

 

小贴士:肾为人体阴阳精血之根,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底之下。中医理论中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恨、乳根和脚根,其中以脚根为四根之本。人们通常所说的“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就非常生动地证明了脚对健康的重要性。

涌泉穴

导读: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按摩涌泉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治疗高血压、提高性功能、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等,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昏撅、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痿、遗精、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涌泉穴位的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怎么按摩?本文图解涌泉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涌泉穴位位置图】

涌泉穴位位置图

涌泉穴位位置图

【图解涌泉穴位的位置】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当你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治疗慢性咽喉炎第四个穴位:涌泉穴的穴位位置图

治疗慢性咽喉炎第四个穴位:涌泉穴的穴位位置图

刺激涌泉穴,能让肾水增加,上输到阴液。涌泉穴的准确位置:把脚底分成三分之一,正好有个窝窝,三分之一的交点就是涌泉穴。详细点击:咽喉炎疼痛的治疗穴位》》对它按揉或用皮肤针敲打。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穴位和方法进行治疗。

【按摩涌泉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轻轻点按涌泉穴能通过经络传递作用,调节你的植物神经系统,帮你扩张血管、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毒素排出、降低血液粘稠度。

2、活跃肾经内气、固本培元、延年益寿、散热生气,有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等。

3、缓解治疗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4、缓解治疗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等。

5、治疗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耳聋、耳鸣等。

【温馨提示】

1、摩擦涌泉穴:端坐于椅子上,先将右脚架在左腿上,以右手握着脚趾,再用左手掌摩擦右脚心的涌泉穴,直至脚心发热。再将左脚架在右腿上,以左手掌摩擦右脚心的涌泉穴,也是摩擦到脚心发热为止。

2、浸泡涌泉穴:每天晚上临睡前,用热水浸泡双脚,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度,加少许食盐,浸泡15~30分钟。

3、拍打涌泉穴:在床上取坐位,双脚自然向上分开,或取盘腿坐位,然后用双手自然轻缓地拍打涌泉穴,最好拍到脚底有发热的感觉。

 

然谷穴 Rán gǔ

取穴方法:然谷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a href=http://www./rentixuewei/jingluoxuewei/2012-04-23/711.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然谷穴</a>

然谷穴(龙渊穴,龙泉穴)解析:

1)然谷。然,燃也。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外涌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肾经涌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性温热,至本穴后水液大量气化水湿,经水如同被燃烧蒸发一般,故名。

2)龙渊。龙,变幻莫测、能大能孝见首不见尾之物也,此指本穴地部经水的各种变化。渊,深渊也,范围大也。龙渊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由液化气,范围巨大。理同然谷名意。龙泉名意与龙渊同。

3)肾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肾水气化的天部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冷降,冷降之液在地部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肾经荥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为散热冷降,所散之热直冲天之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附注:肾经荥穴。

然谷穴意义:肾经外涌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水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降,小部分吸热蒸升。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人体穴位配伍〗承山穴治转筋;配气冲穴,四满穴治石水;配太溪穴治热病烦心,足寒,多汗。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然谷穴

取穴方法:然谷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然谷穴:肾经(图文)

然谷穴--升清降浊、平衡水火的首选穴位

导读:然谷穴,又名龙渊穴、龙泉穴,是肾经的荥穴。,就是燃烧的意思;“表示这个穴的位置在足内踝前起大骨间,这个位置精气埋藏得特别深。然谷穴的作用就是升清降浊、平衡水火,专治阴虚火旺。

然谷穴,又名龙渊穴、龙泉穴,是肾经的荥穴。,就是燃烧的意思表示这个穴的位置在足内踝前起大骨间,这个位置精气埋藏得特别深。这个穴名意指有火在人体深深的溪谷中燃烧的意思。所以说,荥穴属火,而肾经属水,然谷穴的作用就是升清降浊、平衡水火,专治阴虚火旺。

然谷穴也比较好找,它在我们的脚内侧,足弓弓背中部靠前的位置,可以摸到一个骨节缝隙,这就是然谷穴。

然谷穴位位置图(高清图组)

然谷穴的保健作用也是相当显著的,最常用的就是治疗烦躁口干、咽喉肿痛,对糖尿病及遗尿、遗精等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就为大家分别介绍一下:

如果心火太大,就拿这个水给浇一浇,使身体不致太热也不致太冷。比如有的人体内火气特别严重,这个时候你不妨按揉然谷穴。

1、烦躁口干

一个人如果心火太大,就会感觉总想喝水,心老起急,还伴有口干,晚上还会心烦睡不着觉,这时,就可以借助然谷穴解决问题了。你可以在睡觉之前揉揉然谷穴,几分钟症状就会有缓解。所以,然谷穴的去火效果是非常好的,尤其对老年人更适合,因为老年人就仗着这点火气来维持生命呢,如果用中药祛火会适得其反,所以用然谷穴来灭虚火就行了。

2、咽喉肿痛

一咽喉肿痛是上火的一个典型症状,当然,这也在然谷穴的“管辖”范围之内。为什么呢?因为肾经是通着喉咙的,也许有人会说了,经络图土肾经明明到俞府穴就结束了,怎么说它通着喉咙呢?这是因为肾脏部直行的经脉,从肾通过肝和横隔,进入肺中,沿喉咙挟于舌根部,即肾经“上咽喉辖舌本”,所以咽喉、舌头的毛病都在它管辖范围内。当你突然失音,说不出话来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咽喉特别干燥,另一种是有气无力。然谷穴适合前一种情况。

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古人称耱尿病为消渴,其实消渴和耱尿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只是类似,然谷穴是专门治消渴证的。每天坚持接揉此穴10分钟,对糖尿病的康复会有很好的疗效。

4、遗尿、遗精、小便短赤然谷穴还能治疗男科的专病——遍尿、遗精。对小便短赤(即尿少、很热、颜色发黄)等症状治疗效果也特别好。

可见,然谷穴在保养身体、治疗疾病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重祝起来,相信它一定能为我们的健康助一臂之力的。

上班族这样按揉然谷穴,让你吃嘛嘛香

导读: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在伤心、生气、紧张或者生病的时候都不想吃东西,感觉不到一点饿,这是一种病理反应,因为这个时候,人的脾胃功能很弱,胃气消耗也往往比平时更大。越不吃,脾胃更没有东西可以运化成气血,身体就会更受损,这时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开胃,让人产生饥饿感。有了饥饿感,就说明肠胃已开始恢复了正常功能。

很多上班族没有饥饿感,他们早饭一般不吃,中午12点吃午饭,晚上要么在家里要么去餐馆跟朋友同事大吃一顿。饮食如此不规律,久而久之,脾胃不出问题才怪。如何改变这种习惯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产生饥饿感,使人到了该吃饭的时间就马上想吃饭。只有让饥饿感正常,肠胃才能恢复应有的敏感。

没胃口按然谷穴

此外,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暴饮暴食,吃多了,撑得不行,怎么办?老人有病,小孩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怎么办?回答都是一样的:要赶紧想办法让他们的身体产生饥饿感!

然谷穴是人体产生饥饿感的要穴

在我们的脚内侧,足弓弓背中部靠前的位置,可以摸到一个骨节缝隙,这就是然谷穴。“然”字就是“燃”的本字;“谷”表示这个穴的位置在足内踝前起大骨间,这个位置精气埋藏得特别深。之所以叫“然谷”,也就是有火在人体深深的溪谷中燃烧的意思。

这是前人的解释,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但我觉得还没能解释完全。因为,穴位的名称具有多义性,应该把其所有的意义加起来,才能完美地使用这个穴。

在我看来,然谷,也就是“燃谷”,还有“燃烧谷物”的意思。谷物就是我们吃进胃里的食物,燃烧就是消化。然谷穴就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里食物更好消化的一个穴。

推拿然谷,可以让人很快产生饥饿感,同时还能治疗过度饮食后的不适,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总之,每天坚持推拿然谷,能让人的胃口长开、肠道常清。

然谷穴推拿

推拿然谷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准确地找到然谷穴,用大拇指用力往下按,按下去后马上放松。当大拇指按下去的时候,穴位周围乃至整个腿部的肾经上都会有强烈的酸胀感,但随着手指的放松,酸胀感会马上消退。

等酸胀感消退后,再按上面的方法按,如此重复10~20次。双脚上的然谷穴都要按。如果是自己给自己做,则两个穴位可以同时进行。

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我告诉您,针灸里有“补”和“泻”的手法,推拿也一样。一般来说,快速的、强烈的刺激为泻法,柔和的、缓慢的刺激为补法。一个穴位,用补法与用泻法进行推拿,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相反。

我们对然谷这个穴,用的是泻法。要把这个手法做对,才有明显的效果,不然,如果只是随便按一按、揉一揉,效果虽说仍然会有,但就要大打折扣了。

还有朋友要问了,重复按10~20次,到底是10次还是20次呢?那就要看您是否按到火候了。当您感觉酸度感越来越难以退去,最后再也不退的时候,火候就算到了。

这也是检测您这套开胃推拿动作做得是否到位的一个标准,做得到位,10次就足够了,做得不到位,20次以上恐怕也不行。当然,即使没到火候,效果总还是会有一些的。

推拿然谷后,我们会很快感到嘴里唾液腺兴奋,唾液分泌得多了。20分钟后,人会产生饥饿感。这时候,可以吃东西了。不过这时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吃到八分饱就可以了。平常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和素来胃口不好的孩子尤其要注意,“物壮则老”,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度,人生如此,养生亦如斯!

然谷穴位置

然谷穴位位置图

然谷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然,燃也。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外涌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肾经涌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性温热,至本穴后水液大量气化水湿,经水如同被燃烧蒸发一般,故名。

然谷穴:然五谷健脾胃助消化--开胃的大功臣

导读:然谷穴在足内侧缘。然谷穴是使人体产生饥饿感的重要穴位。“然谷”我们可以理解为“燃烧五谷”,燃烧就是消化,然谷穴起到的作用就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里食物更好地消化。

然谷穴——开胃的大功臣

一天,表妹打来电话喊“救命”,我问她什么事,她说:“这几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我一点饥饿感都没有。几天下来只喝了一点粥,现在觉得全身无力,再不吃东西身体就要垮了!”我故意吓唬她说:“哎呀!那你这症状比较严重,明天赶快来我家,得挂几天的点滴才行啊!”

其实,我听表妹这么一说心里就已经有底了。现在的白领,很少吃早餐,中午的时候,把早餐和午餐合并了吃,晚上就约朋友去餐馆大吃一顿。久而久之,脾胃就会出现问题。越不吃饭,脾胃就会越加虚弱,没有更多的东西运化成气血,身体就会受到严重损伤。

第二天,快中午的时候,表妹风风火火地来了,看她面黄肌瘦的样子,我关心地问:“小妹吃早饭了没?”表妹说:“大姐,你太落伍了!早就不流行吃早饭了。”我接过话茬说:“你坐下,把鞋子脱了,我让你一会儿就想吃东西了。”表妹十分诧异地问道:“难道不想吃饭和脚有关系吗?”我说:“那当然,照我说的做没错!”

然谷穴的准确位置图(高清图组)

然谷穴位位置图

我找到她脚上的然谷穴,用大拇指使劲按了下去。她大叫了一声:“哎呦,真叫疼!”我没管她,继续按了十几下,问她:“我现在松开手时,疼痛感还有吗?”她说:“现在按下去和松开一样的疼。”我知道火候达到了,就说:“等着吧,你一会就想吃东西了。”老公也早就拿出好吃的饭菜给她预备着。大约十几分钟后,她说:“大姐,我现在真的饿了,想吃东西了。”接着就狼吞虎咽起来,我赶忙阻止:“不能暴饮暴食!八分饱就可以了。”

表妹走时,我告诉她,平时可以多按一下然谷穴,能让肠胃一直处于最佳状态。一个月之后,再见表妹,她的气色好多了,不像以前那样枯黄了。

然谷穴,属足少阴肾经,是荥(火)穴,在足内侧缘。然谷穴是使人体产生饥饿感的重要穴位。“然谷”我们可以理解为“燃烧五谷”,燃烧就是消化,然谷穴起到的作用就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里食物更好地消化。因此,按摩然谷穴,会让人产生饥饿感,而且也可治疗暴饮暴食产生的胃部不适。假如你坚持用一按一松的方法推拿然谷穴10~20下(次数可视自身情况而定),就会胃口常开、肠道常清。

每个人都会遇到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的时候,很多人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这是因为人由于生病、压力、情绪等原因,脾胃功能会变得虚弱。出现这种情况时,你越不吃,脾胃就越没有东西可以运化成气血,身体也就更受损,身体受损就导致你更不想吃东西。如此循环下来,你会一直处于病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开胃,让你饥饿,想吃东西,恢复肠胃的正常功能。按摩然谷穴是见效最快的“开胃药”,半小时不到,你就会胃口大开。

家里有体弱多病的老人或是挑食的孩子,都可以用然谷穴这个“开胃大臣”来帮他们开胃,从而让他们的身体更健康。

 

太溪穴 Tài xī

太溪穴(大溪穴,吕细穴)解析:

(1)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大溪名意与此穴同。

(2)吕细。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总称六吕,此指穴内物质为纯阴之液。细,弱也、小也。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故名。

(3)肾经俞。俞,输也。本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故为肾经俞穴。

(4)肾经原。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输出的地部经水真正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肾经原穴

(5)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气化散热,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附注:肾经腧穴、原穴

太溪穴意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肾经而传,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穴治肾胀;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生理穴位〗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取穴方法: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如何找准穴位–太溪穴

这一篇来说说太溪穴。太,高大与尊贵之意。溪,山洼流水之沟。泛指阳经阳部之凹陷处。穴在内踝与跟腱间形成溪谷之处,乃人身孔穴中之尊贵者也。

太溪穴归属于足少阴肾经,中医认为,肾经发源于涌泉穴,通过太溪向外传输,太溪穴为肾之元气停留和经过的地方,因此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太溪穴搜长治疗肾虚所引发的病症,有固肾强腰膝的作用。 

一按就灵:太溪穴具有温肾助阳的作用,刺激此穴,对肾炎、膀胧炎、遗尿、遗精等病症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缓解作用。具体方法是:用拇指指腹由上往下刮此穴,每日早晚各一次,左右足各刮1-3分钟。

小贴士:在经络中,足少阴与手少阴一脉相通,和足太阳互为表里,能润肺生津、通理膀胱。在脏腑中,肾为母,肝为子,属于肾经的太溪穴还能滋水涵木、益肾平肝。

按摩太溪穴的作用与好处

导读:按摩太溪穴的作用与好处治疗失眠健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牙痛、阳痿、手脚冰凉,祛斑祛痘、美白肌肤等。本文图解太溪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太溪穴位位置图

【按摩太溪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头痛、目眩、牙痛、咽喉肿痛、气喘、支气管炎、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胸痛咳血、消渴等

2、缓解治疗女性生理不顺、月经不调、肾脏病、遗精、膀胱炎、阳痿、小便频数、乳腺炎、增强性功能等

3、缓解治疗关节炎、风湿痛、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内踝肿痛、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手脚冰凉、手脚无力等

4、缓解治疗精力不济、失眠、健忘、祛斑、美容、祛痘、祛眼袋浮肿、祛黑眼圈、美白肌肤等

【温馨提示】

人体穴位配伍: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穴治肾胀;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刺灸法:直刺0.5-0.8;可灸。

【临床应用】太溪穴在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揉太溪穴时,很多人根本没反应,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什么反应都没有,而且一按就凹陷下去了。这时,不痛的一定要把它揉痛,痛的要把它揉得不痛。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气血引到脚底的涌泉穴去。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但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把它储藏起来,即储藏到涌泉穴,这样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所以像每天搓脚心、做金鸡独立、泡脚之类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肾经,引火归源。

有人经常足跟痛,这就是肾虚。您应多揉太溪穴,顺着太溪穴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鲜血液就会把淤血冲散吸收,然后再循环带走。为什么会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动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则痛。您把好血引过去,把淤血冲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帮助冲散淤血。

有人经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没有唾液,这是肾阴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补上肾阴。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有很多女性朋友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这时揉太溪穴很管用。

有的人肾绞痛,尤其是体内有肾结石的时候肾绞痛,那么平常多揉太溪穴就能防治这种症状。

有人痛风、尿酸过高,这是尿里毒素太多了,每天揉太溪穴能从源头把这个问题解决。有人得了肾炎,排不出尿来,揉太溪穴也能帮助把尿毒解掉。

太溪穴还可以治先天性抽搐。如果大脑受伤,它还有辅助调养的功效。因为脑髓是肾所主,跟肾经有极大关系,所以要想调养后天受伤的大脑,就要好好刺激太溪穴。

有人因家属出了车祸老是哭,哭了一段时间,眼睛越来越看不见东西了,还有个人经常想起点什么事就哭一鼻子,这时我都劝他们要多揉太溪穴。

有的人患有厌食症。古人管厌食症叫饥不欲食,看到吃的东西虽然饿,可就是吃不下去,这也是肾虚造成的。因为肾经的循行路线是从喉咙直接通着肠胃,所以太溪穴还能治疗厌食症。

还有像胸闷、支气管炎、哮喘等,太溪穴都可以治。因为肾经都经过这些病所发的位置。

老年痴呆也是肾虚的一种表现。而打通肾经就可以防治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老化症状。

其实,我们不要光想着什么能治老年痴呆,治耳鸣,治牙齿松动,只要把肾经打通,这些症状就全没了。

肾经上的很多穴位都能治这些病,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虽说太溪穴治这个、然谷穴治那个、涌泉穴也可以治什么,但用的时候一定要灵活。您不能按说明书上写着太溪穴是治咽喉痛、嗓子干的,但没说然谷穴治,您就不揉然谷穴,这样就麻烦了。所以,当您有这些症状的时候,哪些穴位最敏感,您就赶紧多揉它。如果今天管用的这个穴位到第二天揉的时候不痛了,您就换那个最敏感的去揉。记住这一点。比如说您今天咽喉痛,有几个穴位都治――太溪穴治、然谷穴治、涌泉穴也治,可是您揉涌泉穴的时候不痛,那就别揉涌泉穴;揉然谷穴还不痛,也不要去揉了;再揉太溪穴痛了,就揉太溪穴,这时候太溪穴就管咽喉痛。

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开始。

太溪穴去除疲劳、手脚发凉。工作了一天,很多人都觉得腰痛或者腰酸,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按摩太溪穴就好了,症状很快就能缓解。女性朋友容易手脚冰冷,每天晚上睡觉前刺激太溪穴,坚持一周时间,手脚就会变得暖暖的。

太溪穴可以祛斑、美容、增强性功能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肾虚、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

可祛痘、祛斑、祛眼袋浮肿、祛黑眼圈、美白肌肤、增强记忆力、改善听力及视力、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古代又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重在补肾,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对于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按摩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实证眩晕】

[主穴]风池百会太冲内关

[配穴]肝阳上亢者,配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

[方义]肝经为风木所寄,胆经相表里,胆经风池与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肝潜阳内关既可宽胸理气,和中止呕,又与太冲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功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间歇期痫证】

[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

[配穴]痰火扰神者,配行间、内关、合谷风痰闭阻者,配本神、风池、太冲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瘀阻脑络者,配太阳、膈俞、内关夜间发作者,配照海白昼发作者,配申脉。

[方义]督脉为阳脉之海,印堂属于督脉,可调神开窍任脉为阴脉之海,鸠尾为任脉络穴,可降气解郁,是治疗癫痫的要穴,两穴相配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可疏通心包经气血,为治痫经验穴太冲为平肝熄风之要穴,癫痫发作多因与痰浊内阻,故取丰隆豁痰化浊。

太溪穴:人体第一大补穴

揉太溪穴时,很多人根本没反应,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什么反应都没有,而且一按就凹陷下去了。这时,不痛的一定要把它揉痛,痛的要把它揉得不痛。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气血引到脚底的涌泉穴去。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但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把它储藏起来,即储藏到涌泉穴,这样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所以像每天搓脚心、做金鸡独立、泡脚之类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肾经,引火归源。

有人经常足跟痛,这就是肾虚。您应多揉太溪穴,顺着太溪穴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鲜血液就会把淤血冲散吸收,然后再循环带走。为什么会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动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则痛。您把好血引过去,把淤血冲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帮助冲散淤血。

有人经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没有唾液,这是肾阴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补上肾阴。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有很多女性朋友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这时揉太溪穴很管用。

有的人肾绞痛,尤其是体内有肾结石的时候肾绞痛,那么平常多揉太溪穴就能防治这种症状。

有人痛风、尿酸过高,这是尿里毒素太多了,每天揉太溪穴能从源头把这个问题解决。有人得了肾炎,排不出尿来,揉太溪穴也能帮助把尿毒解掉。

太溪穴还可以治先天性抽搐。如果大脑受伤,它还有辅助调养的功效。因为脑髓是肾所主,跟肾经有极大关系,所以要想调养后天受伤的大脑,就要好好刺激太溪穴。

有人因家属出了车祸老是哭,哭了一段时间,眼睛越来越看不见东西了,还有个人经常想起点什么事就哭一鼻子,这时我都劝他们要多揉太溪穴。

有的人患有厌食症。古人管厌食症叫饥不欲食,看到吃的东西虽然饿,可就是吃不下去,这也是肾虚造成的。因为肾经的循行路线是从喉咙直接通着肠胃,所以太溪穴还能治疗厌食症。

还有像胸闷、支气管炎、哮喘等,太溪穴都可以治。因为肾经都经过这些病所发的位置。

老年痴呆也是肾虚的一种表现。而打通肾经就可以防治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老化症状。

其实,我们不要光想着什么能治老年痴呆、治耳鸣、治牙齿松动,只要把肾经打通,这些症状就全没了。

肾经上的很多穴位都能治这些病,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虽说太溪穴治这个、然谷穴治那个、涌泉穴也可以治什么,但用的时候一定要灵活。您不能按说明书上写着太溪穴是治咽喉痛、嗓子干的,但没说然谷穴治,您就不揉然谷穴,这样就麻烦了。所以,当您有这些症状的时候,哪些穴位最敏感,您就赶紧多揉它。如果今天管用的这个穴位到第二天揉的时候不痛了,您就换那个最敏感的去揉。记住这一点。比如说您今天咽喉痛,有几个穴位都治――太溪穴治、然谷穴治、涌泉穴也治,可是您揉涌泉穴的时候不痛,那就别揉涌泉穴;揉然谷穴还不痛,也不要去揉了;再揉太溪穴痛了,就揉太溪穴,这时候太溪穴就管咽喉痛。

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开始。

北京的西城有位名老中医张士杰,临床最擅长使用太溪穴,无论什么病,他都会取太溪穴进行治疗,效果非常好,所以人送外号“张太溪”,我也曾用太溪穴治疗过不少疑难杂症,这里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女士,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工作十分出色,家庭也很幸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好几年前就想要个孩子,但一直未能如愿。去医院检查,夫妻双方都正常,吃了很多药,试了很多民间偏方,也没有作用。找到我的时候,她急迫地说:“武老师,我都33岁了,再不能生小孩就是高龄产妇了,求求您,您无论如何要帮帮我!”

我看她的脸,完全是一派虚寒之象。给她把脉。她的手微微发凉,这是阳虚的表现,阳虚则不达四末,气血到了四肢,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不能给手脚带来温暖了;六脉微细,这是通体虚寒的表现;尺脉尤其微弱,说明她肾气尤其虚弱。

我们知道,冬天的时候,种子是不能发芽的,因为天寒地冻。人体何尝不是如此?肾气不足,身体虚寒,胞宫寒冷,哪里能受孕啊?我给她开了两个成药,一个附子理中丸,一个艾附暖宫丸,让她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用量交替着吃,先吃完一盒附子理中丸,再吃一盒艾附暖宫丸,如此交替。附子理中丸能温中散寒、振奋阳气,艾附暖宫丸则能直接温暖胞宫。如此交替,就有望改变她体内的环境。为了确保疗效,我又给了她一盒艾条,让她每天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和太溪。

我教病人用艾条灸穴位的方法是:把点燃的艾条靠近穴位,以能明显感觉到烫为宜,感觉到很烫的时候就要移开一点。这位病人也是这么做的,但两天以后,她打来电话,说:“武老师,我按你的方法灸太溪穴感觉没什么用。”

我一听,心里隐隐有点疑惑,便问她:“为什么没用呢?”

“别的穴位稍微灸一会儿就感到烫,但是这个太溪穴没感觉,灸了半天还是不烫。”

我说:“请你来一趟医院吧,不用挂号,直接来找我,我给你灸。”

果不其然,艾火离她的皮肤不到1厘米,她只能微微感觉到暖和。大约半个小时后,整整一根艾条烧完了,她感觉依旧。我又点燃了一根,递给她,让她继续灸太溪。她有点着急了,说:“灸了这么久,究竟有没有用啊?”

“没用我干吗要灸呢?你感觉灸得舒服吗?”我问。

“倒是挺舒服的,越来越感觉有股暖流从双腿暖到肚子里。”

“这不就是效果吗?”

第二根艾条烧完一半的时候,她忽然说:“哎呀,我感觉烫了。”

我朝她望去,以前白中微微发青的脸,此刻如三春桃花。

我跟她解释说:“太溪穴大口大口地吸收艾灸的热量,吸收了这么久才够!这说明你体内寒气太重。热量全部被太溪穴吸进温暖你的肾经去了,所以你一直感觉不到烫。你回去后,别的穴位都不用灸了,只灸太溪就行了,这是最直接补充你体内热量和阳气的方法。”说完,我又让她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她看了非常兴奋,说她的脸色从来都没有这么白里透红过。

大约3个月后,她打来电话,说她回去后,头两天还得灸半个小时才能感觉到烫,后来这个时间就迅速缩短了。现在,艾条放上去几秒钟就能感觉烫了。她还说,她刚刚检查出来,自己已经怀孕了,问还要不要继续灸。我说:“你的目的不是达到了吗?何不得鱼忘筌呢?”

这位女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灸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涓细流。

用药是从脏腑里把经络打通,而按摩是从外面打通经络,它也是一种药,只要您达到打通经络的目的,用什么都无所谓。即使现在什么都没有,赤手空拳,也照样可以把这些病治好,因为药就在您自己身上。

有好多人老是问我,这个穴有什么用,那个穴治什么病。我要说,如果您这样下去,您学的东西都长久不了,今天用着还行,可过几天就不管用了。因为,症状只是疾病的各种反应,您得把病根找到。只要把病根消除了,症状自然就消失了。如果只是考虑到症状,只把症状压下去了,那么早晚这些症状还要冒出来,您这一生就总是处于修残补漏、拆东补西的状态。

所以说到底,关注疾病不如关注健康。而关注健康就是关注先天之本,也就是激活肾经。从哪里着手激活肾经呢?从太溪穴激活。因为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也就是源头。肾经的原发力、原动力都在这里。

肾经上的每个穴位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一样,通过按这个穴位,让它再撞击、再通别的穴位,最后整条经都通了,这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到最后,您会发现整个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全改善了。

当穴位一个一个地被打通,人体的气血就开始自行调节,哪里虚弱了,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气血就从充足之地奔赴过来,予以补给。经过这么一个良性循环,气血集中到了太溪穴上,储备的过程就完成了。最后,您要把这些储备好的东西通过涌泉穴来好好利用。因为涌泉穴是通肝的,用在肝处,就开始变为后天所用了。

肾是我们先天的本,它得通过肝的生发疏泻才能用。我们一生当中损耗最大的是肝,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肝。谁给肝供应营养?就靠肾。所以要想肝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后天提供保障,就必须让肾功能正常,也就是让肾经的气血周流通畅。

有人本来就虚怎么办?一定要先补到太溪穴去,补完以后是为了用,就像挣来钱是为了花的。谁是帮我们花钱的?是涌泉穴。当太溪穴气血备足之后,这时候您打通涌泉穴,您的精力就源源不断地被激发起来了。您会发觉身心突然进入一种很自在的境界,有一种莫名的轻松和欢喜。到了这个时候,您愿意像沈维德老人那样练练瑜伽也可以,不练瑜伽练练五禽戏、八段锦等很多东西都可以。但您要记住,一定要练好玩的东西,别练枯燥的东西。因为枯燥的东西谁也不会上心,而不上心的锻炼方法不仅没效果,而且坚持不下去。只有好玩,身心才能同乐共振,养生的效果才能明显长久。

我建议大家在揉肾经的时候,最好把心经同时揉一揉,因为心肾是相通的,效果能达到极致。肾经叫足少阴肾经,心经叫手少阴心经,其实它们是一条经:在胳膊上叫心经,属火;在腿上就是肾经,属水。

如果肾虚,那就是有虚火上来,为了不使上面的心火太大,就要让下面的肾水再多一点,所以这两条经要同时调节。比如,然谷穴可以治疗失眠,就是阴虚火旺那种,这个时候您同时揉一揉心经的少海穴,去去心火,上下同治,效果更佳。

我国有一本最好的方剂书《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所写,他非常强调打通心肾两经。书中有一段话是“少阴病,但欲寐也”,就是说肾上有病,心上有病,这个人就老爱犯困。

《伤寒论》实际上是一本经络书,讲的是如何用药物来打通经络,结果后人把它当做一本药物方剂书了。其实用药也是为了打通经络,只是从脏腑里面打通经络。但不管怎么说,经络是贯穿中医的一个主线,甭管是用药物、针灸、拔罐、刮痧等六大法中的哪一种,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打通经络。

用药是从脏腑里把经络打通,而按摩是从外面打通经络,它也是一种药,只要您达到打通经络的目的,用什么都无所谓。即使现在什么都没有,赤手空拳,也照样可以把这些病治好,因为药就在您自己身上。其实吃药只是为了打通经络,不是药单独在起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外来的东西,我们最后真正能依靠的只是我们身体固有的经络。

 

大钟穴  zhōng

(太钟穴)解析:

1)大钟。大,巨大也。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洪亮。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本穴物质为太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从高处流落低处,如瀑布落下一般,声如洪钟,故名。太钟名意与大钟同。

2)肾经络穴。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是经水由高处落入低处,经水落下时散发出大量的水湿气体,水湿气体吸热后飘散于穴外,本穴有联络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肾经络穴

附注:肾经络穴

大钟穴意义: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热后循肾上行,二是吸热后别走膀胱经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主治疾病: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

〖人体穴位配伍〗太溪穴神门穴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间穴治虚火上炎之易惊善怒;配鱼际穴治虚火上炎之咽痛。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表里不和则多提插捻转。

〖生理解剖〗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取穴方法:大钟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大钟穴:肾经(图文)

水泉穴 Shuǐquán

水泉穴解析:

1)水泉。水,水液也。泉,水潭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本穴物质为大钟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聚集后如同水潭,故名。

2)肾经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经水因本穴所处位置低下而为聚集之状,只有极少的满溢之水外传照海穴的高位,经水的运行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肾经郄穴。

附注:肾经郄穴。

水泉穴意义:肾经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极少部分循经传于照海穴,大部分则流散于足跟各部。

功能作用:传递水液。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中极穴水道穴治肾气亏虚;配气海穴血海穴肾俞穴三阴交穴、气海穴俞穴治肾绞痛、肾结石;配肾俞穴中极穴血海穴治尿血。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补之多提插。

〖生理解剖〗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取穴方法:水泉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直下1,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水泉穴:肾经(图文)

照海穴 zhào hǎi

别名:阴跷穴,漏阴穴

取穴方法:照海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a href=http://www./rentixuewei/jingluoxuewei/2012-04-23/715.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照海穴</a>

照海穴位解析:

1)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

2)阴跷阴跷,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跷脉特性,故名阴跷。

3)漏阴。漏,漏失也。阴,阴水也。漏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漏失。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因受天部照射之热,经水气化蒸发如漏失一般,故名漏阴。

4)足少阴阴跷脉之会。同照海名解。

附注: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照海穴意义: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蒸发的水气。

运行规律:外来经水屯于穴内,气化之气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主治疾病: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人体穴位配伍〗列缺穴天突穴太冲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配神门穴风池穴三阴交穴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热则补之灸之。

〖生理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取穴方法:照海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海穴位置见下面高清大图动画显示:

照海穴:肾经(图文)

如何找准穴位–照海穴

这一篇来说说照海穴。照,指光明照射。海,指广大深远。言肾之真阳渊深如海,能光照周身。可治咽喉干燥、失眠、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照海穴归属于足少阴肾经,有清热利咽、温经散寒、养心安神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气喘、便秘、月经不调、痛经等。 

一按就灵:每天睡觉前用拇指指腹点揉照海穴几分钟,可以滋阴降火、补肾益气,对妇科疾病有良好疗效,使女人远离难言的烦恼。

小贴士:照海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跷脉相通。两脉分别代表着阴阳二气,主要功能与人的睡眠活动有关。因而照海穴除了其有滋阴清热的作用外,还可平衡阴阳,宁神助眠。

照海穴

按摩照海穴的作用与好处

【照海穴养生功效】

滋阴调经,熄风安神。主治咽喉干痛,便秘,癃闭;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阴痒;癫痫,失眠,神经衰弱;急性扁桃体炎。

【按摩照海穴作用和好处】

月经不调找照海。

【特别说明】1.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照海穴养生功效

【定位】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医学。

【解剖】在足大趾外展肌的止点处;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直刺0.5~0.8


复溜穴  liū

复溜穴(伏白穴,昌阳穴)解析:

(1)复溜。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复溜。

(2)伏白。伏,隐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气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热溜散的水气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温度上升而变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故名伏白。

(3)昌阳。昌,昌盛繁荣也。阳,阳气也。昌阳名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肾经阳气在此变得繁荣昌盛,故名昌阳。

(4)肾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经过本穴动而不居,故为肾经经穴。

(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肾经的天部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其属金。

附注:肾经经穴。

复溜穴意义: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肾经横传于交信穴

功能作用:补肾益气。

主治疾病: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肾炎、神经衰弱、精力衰退、记忆力减退、手脚冰冷、浮肿。该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俞穴。

〖人体穴位配伍〗后溪穴阴郄穴治盗汗不止;配中极穴阴谷穴治癃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取穴方法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

如何找准穴位–复溜穴

这一篇来说说复溜穴。复,反复,恢复,重复与回流之意。溜,同流,流通;同留,留止。指其功能通调水液之正常流行。

复溜穴归属于足少阴肾经,是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位,有补肾益气的作用,对泄泻、盗汗、四肢乏力、腰脊强痛等其有缓解、改善的功效。 

一按就灵:每日早晚用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推按,左右腿各推按1-3分钟。长期坚持,能够有效医治肾炎、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手脚冰冷等疾病。尤其适宜男性经常按摩。

小贴士:对于阳痿、遗精、手足多汗等虚证,指压复溜穴重在补益;对于肢体浮肿、尿路感染等实证,指压或按摩此穴偏于通利。

按摩复溜穴的作用与好处

【临床应用】

复溜穴能治疗自汗、盗汗之症

复溜穴就是要让停留下来的水又重新流动起来。当人体内有淤血时,尿液、汗液和痰湿这些脏东西就会停留在体内不流动了。

当人体的某一部分肿起来了,比如说膝盖肿,就跟复溜穴有关系。身体凡是有肿的地方都跟复溜穴有关。因为肿得意思就是有水液在哪里停滞不流,淤住了,而刺激复溜穴又能让它重新循环起来。

静脉曲张就是血液长期淤在那里没有回流造成的。如果在刚淤的时候刺激复溜穴,效果会很明显;如果静脉曲张已经形成了大疙瘩,揉几天复溜穴是不会好的,必须从整个身体来慢慢调节。所以当疾病刚发生苗头的时候就要给它消除掉,等到严重时就不好弄了,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复溜穴的功效是补肾滋阴、利水消肿,改善整个肾的功能,解除肾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各种症状。肾功能失常会造成人体水液代谢失常,而复溜穴专门治疗水液代谢失常。水液代谢失常会出现水肿腹胀,不但是腿上有水、肚子里有水,而且腰脊强痛,这看起来是膀胱经的问题,但揉膀胱经又没什么效果,此时一定要揉肾经。首先揉复溜穴,让淤血重新流动起来。

复溜穴能治疗自汗、盗汗之症。自汗就是待着的时候就出汗;盗汗就是睡觉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出汗,一睁眼就不出了。出汗不出汗都属于代谢的问题。人的身体不是功利的,它总要达到一个平衡,该出多少汗就出多少汗,该不出就不出。为了健康,身体总是任劳任怨地朝着平衡状态努力。

复溜穴能治疗腹泻腹痛。腹泻是因膀胱受堵,水液不走膀胱,而是走大肠的结果。揉了复溜穴之后,尿道一通,腹泻自然就好了。

肾还有一个“司二便”的大功能。大便无力跟肾有关,小便无力也跟肾有关。半天解不出手来,就是肾气不足,气血不往下走。

复溜穴和肺经尺泽穴配合使用是最补肾的。常吃中药的人都知道,重要需要配补,就是要把一些同类型的药相互搁在一起使用,效果才会好。经络也一样,络穴位要想产生最好的效果,也要配合使用。

复溜穴有降血压的功效。但是您得先揉尺泽穴,再揉复溜穴。尺泽穴是为了把上面的气降下来,揉复溜穴是为了把降下来的气给接收住,让它固定下来。最后再揉太溪穴,才能真正把肾给补上,这是一步一步逐渐起效的。

复溜穴是治眼疾的要穴。当您有白内障、青光眼、飞蚊症、眼睛胀痛、上眼皮无力等问题,揉复溜穴都管用。

复溜穴能治哮喘。偏于虚寒的就去灸复溜穴,偏于实热症的揉揉即可,最好也配上尺泽穴。两个穴一降一补才能最好的达到平衡身体的效果。

复溜穴是调节肾经的一个杠杆,它是一个枢纽。当您想补肾的时候,如果有脏东西堵着,真正的气血生成不了,就补不上。这时需要先揉复溜穴,让它通了一下之后再补,最好是揉完复溜穴后马上再揉太溪穴,把好血赶紧引过来,打好这个基础。

【疟疾】

[主穴]大椎间使后溪

[配穴]温疟者,配曲池、外关、陶道、商阳寒疟者,配至阳、期门疟母者,痞根、章门、肝俞、肝俞、脾俞高热者,十宣、委中汗出不畅者,配合谷呕吐者,配内关、公孙腹痛腹泻者,配天枢、气海、足三里神昏谵语者,配水沟、中冲、劳宫、涌泉烦热盗汗者,配太溪、复溜倦怠自汗者,配关元、气海唇甲色白者,配膈俞、脾俞、三阴交

[方义]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有截疟的作用,为治疟之要穴后溪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又通于督脉,能宣发太阳与督脉经气,驱邪外出间使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可疏理气机,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也为治疟要穴。三穴合用,共奏通阳祛邪之效。

【消渴】

[主穴]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上消者,配太渊、少府中消者,配内庭、中脘下消者,配照海、太冲阴阳两虚者,配命门、气海、关元烦渴、口燥者,配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配合谷、丰隆、中脘便秘者,配天枢、大肠俞、支沟、照海多尿、盗汗者,配复溜、关元视物模糊者,配风池、攒竹、光明、太冲上肢疼痛或麻木者,配肩髃、曲池、合谷、八邪下肢疼痛或麻木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八风皮肤瘙痒者,配风市、血海、三阴交

[方义]胃脘下俞又名胰俞,为奇穴,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肺俞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脾俞调节脾胃功能肾经原穴太溪与肾之俞穴肾俞相配,滋补肾阴,清热润燥三阴交滋补肝脾肾三脏足三里清胃泻火,和中养阴。

【阴虚证咽喉肿痛】

[主穴]太溪照海鱼际

[配穴]肝肾阴虚者,配三阴交、复溜阴虚有热者,配行间。

[方义]太溪是足少阴经原穴,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跷脉之交会穴,两脉均循行与喉咙,取之以调理两经经气,滋养肾阴,引导虚火下行。鱼际为手太阴经的荥穴,以利咽清肺之虚热。三穴同用,可使得虚火得清,不致灼伤阴液,以奏利咽止痛之效。

复溜穴

交信穴 Jiāo xìn

交信穴(内筋穴)解析:

1)交信。交,交流、交换也。信,信息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队交穴。本穴物质为复溜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因其吸热扬散而质轻,因此从本穴外走脾经气血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2)内筋。内,与外相对,指本穴交于三阴交穴的气血物质来自于肾经所处的内部。筋,肝风也。内筋名意指本穴气血以风气的形式由内向外传输。理同交信名解。

3)阴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穴同时又为阴跷脉之穴,但由于本穴气血为凉湿水气,外传脾经的气血是吸热后的气血,量不多,如从孔隙中外出一般,故为阴跷脉郄穴。

附注:阴跷脉郄穴。

交信穴意义: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阴交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横向外走三阴交穴。

功能作用:外散寒冷水湿。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内廉痛。

〖人体穴位配伍〗关元穴、三阴交穴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穴血海穴地机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气;配阴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极穴治癃闭;配关元穴治阴挺。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在趾长屈肌中;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后方为胫神经本干。

取穴方法:交信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交信穴位置见下面高清大图动画显示:

交信穴:肾经(图文)

如何找准穴位–交信穴

这一篇来说说交信穴。交,交通,交接。信,音信。穴在内踝上方,谓其可与申脉即三阴交音信相通,也与屈伸足部之踝关节有交通联系。

交信穴归属于足少阴肾经,有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温阳通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便秘等症。 

一按就灵:月经之前每天用拇指指腹按摩交信穴1-3分钟,连续按摩3-5天。或在月经来潮前两天就开始按摩,效果更加理想。对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症状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小贴士:常用拇指指腹按摩交信穴可活血化淤、补血养血,还可以调节血压,尤其适宜于高血压患者。

按摩交信穴的作用与好处

【按摩交信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崩漏、带下、月经不调、阴挺、闭经、便秘、疝气、睾丸肿痛等

按摩交信穴的功效:外散寒冷水湿

【温馨提示】

交信穴位配伍:交信穴配太冲穴血海穴地机穴缓解治疗崩漏;交信穴配阴陵泉穴缓解治疗五淋;交信穴配中都穴缓解治疗疝气;交信穴配中极穴缓解治疗癃闭;交信穴配关元穴、三阴交穴缓解治疗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交信穴配关元穴缓解治疗阴挺。

针刺交信穴的方法:交信穴直刺0.5-1寸。

艾灸交信穴的方法:交信穴艾条灸5-10分钟,交信穴艾炷灸3-5壮。

【临床应用】

【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

[配穴]肝郁者,配期门、太冲肾虚者,配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配膻中、内关。

[方义]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又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作用。三穴公用可调理经穴。

【实证痛经】

[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地机

[配穴]气滞血瘀者,配太冲、阳陵泉寒邪凝滞者,配归来腹胀者,配天枢。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乃脾经之郄穴,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四穴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之功。

【虚证痛经】

[主穴]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配悬钟。

[方义]关元为任脉经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调理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可温养冲任、暖下焦。


筑宾 Zhubin(KI9)

筑宾(穴位位置图与作用功效)

http://www.100md.com中医养生堂

人体筑宾穴位图解

筑宾穴穴位的位置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主。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太溪上5寸,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约当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端处取穴。

筑宾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阴维脉的郄穴。

【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在太溪上5寸,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约当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端处取穴。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癫痫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睾丸炎

3.其它:神经性呕吐,小儿胎毒,腓肠肌痉挛

穴位配伍】配肾俞穴关元穴水肿;配大敦穴归来穴疝气;配承山穴合阳穴阳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穴百会穴治癫、狂、痫证

【特异性】阴维脉之郄穴。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向上扩散至大腿,向下可扩散至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皮下组织内,穴位后外侧,由胫神经在腘窝分出的腓肠内侧皮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腓肠外侧皮神经,由腓总神经分出,向下走行于小腿后区的外侧。在小腿中部,腓肠内、外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继续向下外方走行,至足外侧缘。该穴下的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功用】调理下焦,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

癫证

[主穴]水沟心俞神门内关太冲丰隆

[配穴]肝郁气滞者,配行间期门膻中;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哭笑无常者,配间使百会;纳呆者,配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心藏神,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之背俞穴心俞相配,可调养心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与肝经原穴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宁心化痰;治疗癫证不离化痰,故用丰隆健脾化痰,诸穴相配,可达疏肝、健脾、宁心、定癫之效。

狂证

[主穴]水沟大椎内关大陵中冲丰隆

[配穴]痰火扰神者,配内庭曲池隐白;火盛伤阴者,配行间、太溪、三阴交气血瘀滞者,配血海膈俞肝俞

[方义]治疗狂证不离清火,泻水沟能清热祛邪,醒脑开窍;大陵为心包经原穴,五行属土,取之为“实则泻其子”之意,中冲为心包经井穴,善于泻热,再与络穴内关相配,清泻心包经,心经之火力著;大椎泻火定神;丰隆健脾化痰。

筑宾穴位位置图筑宾穴的功效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8日 国医在线

筑宾穴位位置图 筑宾穴的功效作用

筑宾穴位位置图 筑宾穴的功效作用

【图解筑宾穴位的位置】

筑宾穴位于内踝上5寸(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按摩筑宾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缓解治疗癫狂痫证呕吐涎沫、吐舌、疝痛、小儿脐疝等;

2、缓解治疗小腿内侧痛、腹痛痛经腓肠肌痉挛精神分裂症睾丸炎胃炎肾炎等;

3、缓解治疗膝盖发软、没劲,祛湿、化痰、活血等。

【温馨提示】

按摩筑宾穴的作用:益肾宁心、理气止痛清热利湿、化痰安神。

人体穴位配伍:配肾俞穴关元穴水肿;配大敦穴归来穴疝气;配承山穴合阳穴阳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穴百会穴治癫、狂、痫证。

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阴谷Yin gu(KI10)

阴谷穴位位置图

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阴谷穴位位置图
阴谷穴位位置图

阴谷(穴位位置图与作用功效)

阴谷穴穴位的位置

标准定位】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腊肌肌腱之间。

【取法】正坐屈膝,当腘窝内侧,和委中相平,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处取穴。

阴谷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取穴方法】位于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疾病】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感染,阳痿遗精,阴茎痛;

2.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外阴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3.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4.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

5.其它:阴痒,膝关节炎。

人体穴位配伍】照海穴中极穴癃闭;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门穴治寒疝、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腘窝及足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附注】肾经合穴。阴谷穴合穴,属水。

【穴义】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内侧头。皮肤由股内侧和股后皮神经分布。皮薄,皮下组织疏松。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入腘筋膜的内部,在半膜肌和半腱肌的肌腱外侧深进起于股骨内侧髁后面的腓肌内侧头,直达骨面。半膜肌、半腱肌由坐骨神经的肌支支配;腓肠肌内侧头是组成小腿三头肌的一部分,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名解】

(1)阴谷。阴,阴性水湿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本穴物质为筑宾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聚集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性寒冷,故名。

(2)肾经合。合,汇合也。本穴为肾经的水湿之气汇合之处,故为肾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冷,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高浓度冷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

【功能作用】益肾调经,理气止痛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或泻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临床应用

【虚证癃闭】

[主穴]脾俞肾俞三焦俞、关于三阴交

[配穴]脾气虚弱者,配气海足三里;肾阳虚弱者,配太溪、阴谷;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配气海、曲骨

[方义]脾俞、肾俞以振奋脾肾气机,脾肾不足则三焦决渎无力,故用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关元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温补下焦元气,鼓舞膀胱气化;三阴交调理肝、脾、肾功能,以助膀胱气化,诸穴相配可达益气启闭之功效。

按摩阴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小便不利、阳痿遗精崩漏带下疝气、阴囊湿痒、膝痛尿路感染等。

按摩阴谷穴的功效:除降浊气、益肾调经、理气止痛

【温馨提示】

阴谷穴位配伍:阴谷穴配肾俞穴关元穴,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主要缓解治疗阳痿、小便难;阴谷穴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门穴缓解治疗寒疝、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谷穴配照海穴中极穴缓解治疗癃闭

针刺阴谷穴的方法:阴谷穴直刺1-1.5寸。

艾灸阴谷穴的方法:阴谷穴艾条灸5-10分钟,阴谷穴艾炷灸3-5壮。

按摩阴谷穴的手法:按摩阴谷穴时一面缓缓吐气,左右同时用力按压阴谷穴6秒钟,至发痛的程度为止。每天耐心按压阴谷穴30次。如此,多汗应可治愈。

 

横骨 Heng gu(KI11)

横骨穴位位置图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横骨穴位位置图

标准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参考穴位图】

横骨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取穴方法】横骨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疾病】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通,疝气

【人体穴位配伍】中极穴三阴交穴癃闭;配关元穴肾俞穴志室穴大赫穴治阳痿、遗精、崩漏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别名】下极,屈骨,屈骨端,曲骨端。

【穴义】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横向外传。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有腹壁下动、静脉及阴部外动脉;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名解】

1)横骨。横,指穴内物质为横向移动的风气也。骨,指穴内物质中富含骨所主的水液。该穴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横向外传。本穴物质为阴谷穴横行传至的冷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胀散并横向传于穴外,外传的风气中富含水湿,故名。

2)下极。下,指本穴位于胸腹的最下部。极,屋顶之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下极名意指肾经气血在本穴达到了它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阴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寒湿滞重要靠不断地吸热才能上行,而本穴则是肾经下部经脉气血上行所能到达的最高点,故名下极。

3)屈骨。屈,亏缺之意。骨,阴性水液也。屈骨名意指肾经气血由于本穴的向外散失而处于亏缺之状。本穴物质为阴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量不大,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并散失肾经之外,肾经气血因此更加亏缺,故名屈骨。屈骨端名意与屈骨近同,端指肾经吸热上行的气血在此到达顶端。

4)曲骨端。曲,隐秘也。骨,肾主的水液也。端,极点、尽头也。曲骨端名意指肾经吸热上行的水湿至此已到尽头。理同屈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受热后循肾经上传大赫穴及输散腹部各处。

【功能作用】清热除燥。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泻之或灸,热则补之。

 

大赫 Da he(KI12)

大赫穴位位置图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大赫穴位位置图
大赫穴位位置图

大赫(穴位位置图与作用功效)

http://www.100md.com中医养生堂

【主治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早泄阳痿睾丸炎

2.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带下月经不调盆腔炎

人体穴位配伍】配阴交穴肾俞穴带脉穴大敦穴中极穴治阳痿、遗精、带下;配命门穴肾俞穴、志室穴中极穴、关元穴男科病不育症

【别名】阴维穴,阴关穴。

【穴义】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外传肾经。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有时针感可向上传至胸腹部,向下传至会阴部。注意针刺之前应排空膀胱,以免刺伤膀胱。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内相对应的器官小肠、乙状结肠

【名解】(1)大赫。大,大也、盛也。赫,红如火烧十分显耀也。大赫名意指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而出肾经。本穴物质为体内冲脉外出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因其高温而如火烧一般显耀,因其高压而气强劲盛大,故名大赫。

(2)阴维。此名是从本穴的特定功能上而言的。本穴物质为冲脉外传的高温高压水气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冲脉强劲之气的带动下,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由此输布胸腹各部,有维护胸腹阴面阴液的作用,故名阴维。

(3)阴关。阴,阴液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冲脉外输的强劲热只能带动本穴天部的水湿之气上行,而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则无此作用,阴性水液只能循肾经下行。

(4)冲脉足少阴之会。理同大赫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高温高压之气。

【运行规律】循肾经上传。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临床应用

阴挺

[主穴]百会气海维道子宫

[配穴]脾气虚陷者,配足三里、气海;肾阳亏虚者,配关元、大赫、照海;湿热下注者,配脾俞阴陵泉蠡沟

[方义]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穴位,可振奋阳气,升阳举陷;气海为任脉穴,能益气固胞;维道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可加强维系带脉,固摄胞宫之功;子宫乃经外奇穴,是治疗阴挺的经验穴。


气穴 Qi xue(KI13)

气穴穴位位置图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气穴位位置图
  

气穴(穴位位置图与作用功效)

气穴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主治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阳痿,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睾丸炎,疝气

2.妇产科系统疾病:阴肿,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

3.肠鸣,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天枢穴大肠俞穴消化不良;配中极穴阴陵泉穴膀胱俞穴主五淋、小便不利;配气海穴三阴交穴肾俞穴血海穴月经不调、血带、宫冷不孕先兆流产、阳痿、不育症

【别名】胞门穴,子户穴。

【穴义】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变为和缓的热气。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1.0寸,局部重胀。针刺不宜过深,用于调经,理气止痛;2.向外阴斜刺1.0~2.0寸,局部酸胀并向生殖器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皮支分布。在皮下筋膜内的脂性层和膜性层之间,除有上述皮神经外,还有腹壁浅动、静脉。针经血管内侧,穿腹外斜肌腱膜,进经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或经该二肌下缘,刺入腹股沟管的内容(男性为精索,女性为子宫圆韧带)。该处为腹前下壁薄弱部分。

【名解】(1)气穴。穴内物质为气态物也。本穴物质为大赫穴传来的高温高压水气,至本穴后,快速强劲的高温高压水气势弱缓行并扩散为温热之性的气态物,故而得名。

(2)胞门。胞,胞宫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胞门名意指胞宫的外输气血由此外出冲脉。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温热之气,此气来源于胞宫,在本穴开始向冲脉以外传输,是冲脉气血外出的主要门户,故名胞宫。子户名意与胞宫同。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热性水气。

【运行规律】循肾经上传及散输小腹各部。

【功能作用】补益冲任。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临床应用

【实证不孕】

[主穴]归来、子宫、膈俞丰隆

[配穴]肝气郁结者,配肝俞太冲;瘀滞胞宫者,配地机血海

[方义]归来、子宫化瘀以通胞络;膈俞为血会,可行气活血;丰隆化痰去浊。

【虚证不孕】

[主穴]阴交肾俞关元三阴交

[配穴]肾阴虚者,配太溪;肾阳虚者,配命门;脾虚痰阻者,配足三里、丰隆。

[方义]阴交为冲脉和任脉的交会穴,灸之可温养冲任,暖宫散寒;关元为任脉之穴,可补益元气,配肾俞可温补元阳,暖胞宫;三阴交可调补三阴经气,调气血,益胞脉,健脾疏肝,理气化痰。

按摩气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白带阳痿、小便不通、泄泻痢疾、腰部疼痛

按摩气穴的功效:补益冲任

【温馨提示】

气穴位配伍:气穴配天枢穴大肠俞穴主要缓解治疗消化不良;气穴配三阴交穴气海穴肾俞穴血海穴缓解治疗月经不调、血带、宫冷不孕先兆流产、阳痿、不育症;气穴配阴陵泉穴中极穴膀胱俞穴主要缓解治疗五淋、小便不利。

针刺气穴的方法:气穴直刺或斜刺0.8-1.2寸。

艾灸气穴的方法:气穴艾条灸5-10分钟,气穴艾炷灸3壮。

 

四满 si man(KI14)

四满穴位位置图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四满穴位位置图

四满(穴位位置图与作用功效)

四满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人体穴位配伍】气海穴三阴交穴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睾丸肿痛;配气海穴、三阴交穴、肾俞穴血海穴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等病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四满穴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髓府穴,髓中穴,髓海穴。

【穴义】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

【名解】

1)四满。四,四面八方也。满,充斥、充满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充斥穴内各个空间。本穴物质为气穴传来的热性水气,水气上行至此后热散冷凝化为雾状水滴并充满穴周,故名。

2)髓府。髓,肾之精也,寒性水湿之气也。府,府宅也。髓府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化为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气穴传来的热性水气,至本穴后热性水气散热冷凝而变为寒性水气,故名髓府。髓中、髓海名意与髓府同。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下行于中注穴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按摩四满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遗精遗尿、小腹痛便秘疝气水肿

按摩四满穴的功效:除湿降浊

【温馨提示】

四满穴位配伍:四满穴配三阴交穴气海穴肾俞穴血海穴缓解治疗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等病症;四满穴配三阴交穴、气海穴、大敦穴归来穴缓解治疗疝气、睾丸肿痛

针刺四满穴的方法:四满穴直刺0.8-1.2寸。

艾灸四满穴的方法:四满穴艾条灸5-10分钟,四满穴艾炷灸3壮。

 

中注Zhōng zhù(KI15)

中注穴位位置图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中注穴位位置图

中注(穴位位置图与作用功效)

中注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

【人体穴位配伍】肾俞穴委中穴气海穴俞穴腰背痛;配血海穴肾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阴交穴中极穴妇科病月经不调、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中注穴冲脉足少阴之会。

【穴义】肾经冲脉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名解】

1)中注。中,与外相对,指里部。注,注入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故名。

2)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地之表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利湿健脾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中注穴(位置图和按摩手法)

按摩中注穴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月经不调、腰腹疼痛便秘泄泻、小便淋沥等,中注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按摩中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月经不调、腰腹疼痛、便秘、泄泻、小便淋沥等

按摩中注穴的功效:利湿健脾

【温馨提示】

中注穴位配伍:中注穴配三阴交穴血海穴肾俞穴太冲穴阴交穴中极穴缓解治疗妇科病、月经不调、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中注穴配肾俞穴、委中穴气海俞穴缓解治疗腰背痛

针刺中注穴的方法:中注穴直刺0.5-1寸。

艾灸中注穴的方法:中注穴艾条灸5-10分钟,中注穴艾炷灸3-5壮。

 

肓俞穴 Huang shu(KI16)

【肓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肓俞穴的准确位置图肓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肓俞穴的位置】

【肓俞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腹白线与肚脐水平线的交点处,旁开0.5寸处(半横指),在腹直肌内侧缘,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穴位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穴名解说】

【肓俞穴】Huāng shū(KI1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阳之会。别名:盲俞穴,子户穴。

【穴位含义】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

(1)“肓俞穴”。“肓”,心下膈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膏脂之类。“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输体表,故而得名(何以知本穴物质来自胞宫?其理如下。本穴位居脐旁,而脐则为人体胸腹部体表的重力场中心,本穴外输的气血物质必定是来自与之全息对应的体内重力场中心附近脏器。体内的重力场中心为二肾,相邻的脏器有胞宫和膀胱,但本穴位于冲脉,这就决定了本穴的气血物质是来自胞宫而非膀胱)

(2)“盲俞穴”。“盲”,昏暗之意,指穴内外输的气血物质为膏脂,混浊不清,有别于肾经经水应有的清也。“俞”,输也。盲俞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胞宫外传的膏脂之物。理同肓俞名解。子户名意与盲俞穴同。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膏脂之物。

【运行规律】散热冷凝并输散于腹表各部。

【功能作用】积脂散热。

【肓俞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痢疾、膀胱炎、尿道炎、疝气、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等。

【功效作用】肓俞穴,通便止泻、理气止痛。

【肓俞穴位配伍】肓俞穴配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内庭穴缓解治疗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涩痛等症;肓俞穴配天枢穴大肠俞穴足三里穴缓解治疗便秘、泄泻、痢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深刺而泻。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肓俞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便秘、腹痛。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肓俞穴5~20分钟,每日一次,可改善疝气、月经不调等疾病。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而下刮拭肓俞穴,每次3分钟,每天一次,可以治绕脐痛、呕吐。

【针灸疗法】直刺肓俞穴0.8-1.2寸。

肓俞穴位图

【日常保健】

指压育俞,消除腰腹赘离

腰腹赘肉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新陈代谢缓慢引起脂肪堆积于腰腹而形成的。采用指压肓俞等腹部穴位,可加快胃肠蠕动,帮助排气、散热、排便,加速新陈代谢,消除脂肪;而运动可紧实腰腹线条,达到平腹及美化腰腹线条的目的。

采用指压此穴减肥是通过调整特定区域的经络,调节五脏及内分泌等达到目的的。

具体方法:用拇指指腹点按肓俞穴约1分钟,直到感觉酸胀为止,左右手交替进行。

运动+按摩,修炼小蛮腰

每天饭后1~2小时,单脚站立30秒,且在站立时同时将另一脚向后弯曲,使大腿和小腿垂直,且双手要全程维持平举姿势,然后换一条腿再站30秒。

在完成站立后,再平躺在床上,依次取水分、肓俞、天枢及大巨4穴,分别以食指指腹进行按压直到有酸胀感。

刺激肓俞,接触肥胖者便秘

肓俞穴具有利气、调肠、温中的功用,不仅可加速脂肪燃烧,还可保持肠道畅通,改善便秘。刺激此穴,对伴有便秘的肥胖患者,无疑是最佳选择。

在操作的过程中,为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刺激肓俞穴的同时,还应配合一些常规的减肥穴位,如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此外配内庭穴、天枢穴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涩痛等症。

 

商曲穴Shāng qū

【商曲穴的准确位置图】




 商曲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商曲穴的位置】

【商曲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

【取穴方法】取仰卧位,在腹白线与肚脐水平线的交叉处,旁开0.5寸处(半横指),再向上量约2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或:仰卧位,在肓俞上2寸,下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八、九、十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直肌鞘前、后层在腹直肌内侧缘合,向内移行腹白线。穴位深部,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大网膜、小肠,胃充盈时,可达此穴深面。

商曲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商曲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高曲穴,商谷穴。

【穴位含义】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

(1)“商曲穴”。“商”,漏刻也。“曲”,隐秘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本穴物质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特经上行,如从漏刻中传出不易被人觉察,故名。

(2)“高曲”。“高”,高处也,天部之气也。“曲”,隐秘也。高曲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气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理同商曲名解。

(3)“商谷”。“商”,漏刻也。“谷”,两山所夹空隙也。商谷名意指本穴周范围内的寒湿水气吸热后皆由本穴上行。

(4)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循肾经横传石关穴。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清热降温。

商曲穴位位置图

【商曲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腹胀腹痛、腹中积聚、食欲不振、泄泻、便秘、痢疾、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

【作用功效】商曲穴,消积止痛、健脾和胃(调肠胃)。

【古代记述】腹中积聚、腹痛、腹胀、不嗜食、大便或泄或闭、目赤痛。

【近人报道】胃痉挛、胃火、胃下垂。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便秘等。

商曲穴的准确位置图

【商曲穴位配伍】商曲穴配大肠俞穴天枢穴缓解治疗泄泻、痢疾;商曲穴配中脘穴大横穴缓解治疗腹痛、腹胀;商曲穴配支沟穴缓解治疗便秘

【穴位方例】癖块:中脘、建里、石关、商曲。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腹中积聚,时切痛。”;《针灸聚英》:“目赤痛从内眦始。”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商曲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疗腹痛。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商曲穴5~20分钟,每日一次,可以改善腹中积聚、冷痛等疾病。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商曲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缓解泄泻、便秘等。

【针灸疗法】直刺商曲穴0.5-0.8寸。

【注】商曲穴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商曲穴的位置

石关穴 Shí guān

【石关穴的准确位置图】

 

石关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石关穴的位置】

【石关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快速取穴】仰卧位,在腹白线与肚脐水平线的交点处,旁开0.5寸处(半横指),再向上量4横指(即3寸处),按压有酸胀感(图②)

石关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

【穴名解说】

【石关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太平圣惠方》作右关。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石阙穴,石门穴,食关穴。

【穴义】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

(1)石关。石,肾所主的水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商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水液,地部水液不能循肾经上行,故名。石门名意与石关同。

(2)石阙。石,肾所主之水也。阙,碑坊标记之意。石阙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停止不能前行。理同石关名解。

(3)食关。食,胃所受之五谷也,此指脾土物质。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不能上行。理同石关名解。

(4)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冷降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少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大部分散热后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肾经下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石关穴的准确位置图

【石关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腹痛、呕吐、便秘、产后腹痛、妇人不孕等。

【穴位配伍】石关穴配三阴交穴阴交穴肾俞穴治先兆流产和不孕症;石关穴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痛、呕吐、腹胀。

石关穴位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针刺方法】石关穴,直刺0.5-1寸。

【艾灸方法】石关穴,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7壮。

石关穴的位置图

阴都穴 Yīn dū

【阴都穴的准确位置图】 

 

阴都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阴都穴的位置】

【阴都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快速取穴】仰卧位,在胸剑联合与肚脐连线的中点,从前正中线再旁开0.5寸处(半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图①)。

阴都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穴名解说】

【阴都穴】(KI1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食宫。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食宫穴,通关穴,不宫穴。

【穴义】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

(1)阴都。阴,阴凉水湿也。都,都市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云集之状,穴外气血不断地聚集本穴同时又不断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

(2)食宫。食,胃所受之五谷也,此指脾土物质。宫,宫殿也,大的居住地也。食宫名意指随肾经冲脉气血上行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归于地部,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亦回落地部,如同回到脾土应有的居住之地,故名食宫。

(3)通关。通,通过也。关,关卡也。通关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湿之气在此仍有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石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其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因此寒湿水气大部分不能循肾经继续上行,只有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并保持肾经气血的流畅传递,此部分上行气血如闯关而行一般,故名通关。

(4)不宫。不,否定词,否定之意。宫,宫殿也。不宫名意指本穴冷降于地的脾土尘埃不能存留穴内。如食宫之名解,本穴天部的脾土尘埃冷降归地后,由于肾经上部经脉有经水经本穴下传,本穴的降地脾土无法存留穴内,故名不宫。

(5)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后下走腹通谷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阴都穴位位置图

【阴都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胃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便秘等胃肠病证。月经不调,不孕。

【古代记述】心满、气逆、肺胀、胁下热痛、肠鸣、大便难、腹痛、身寒热。

【近人报道】消化不良、不孕症。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等。

【穴位配伍】阴都穴配三阴交穴血海穴治闭经;阴都穴配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四缝穴治纳呆及小儿疳积;阴都穴配巨阙穴治心中烦满;配足三里、建里主治腹胀、腹痛。

阴都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阴都穴,直刺0.5-1寸。

【艾灸方法】阴都穴,艾条灸5-10分钟,阴都穴,艾炷灸3-5壮。

阴都穴位图

【日常保健】

(1)体位: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季肋下缘,自上向下逐步点按幽门穴、阴都穴至肓俞穴,反复数次。

(3)要领:点按穴位处用力以能耐受为度,按时有胀与微酸感。术后上腹轻松。

 

腹通谷穴  tōng gǔ

【腹通谷穴的准确位置图】

 
 

腹通谷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腹通谷穴的位置】

【腹通谷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腹通谷穴位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腹通谷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腹通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针灸大全》名腹通谷。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通骨穴。

【穴义】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后漏落腹内。

(1)腹通谷。腹,指本穴位于腹部。通,通道、通孔也。谷,两山间的凹陷处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降为经水后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阴都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故名。

(2)通骨穴。通,通孔、通道也。骨,肾主之水也。通骨名意指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为经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肾脏的水液聚集之地。理同腹通谷名解。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气态物冷降的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由本穴的地之表部注入体内。

【功能作用】清降浊气,健脾除湿。

腹通谷穴位图

【腹通谷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腹胀腹痛、呕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消化不良等。

【作用功效】腹通谷穴,清降浊气、健脾除湿。

【穴位配伍】腹通谷穴配申脉穴照海穴治癫痫、惊悸;腹通谷穴配上脘穴足三里穴治纳呆;腹通谷穴配内关穴中脘穴治胃气逆。

腹通谷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腹通谷穴,直刺或斜刺0.5-0.8寸。

【艾灸方法】腹通谷穴,艾条灸5-10分钟,腹通谷穴,艾炷灸3-7壮。

腹通谷穴的位置

幽门穴Yōu mén

【幽门穴的准确位置图】 

 

幽门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幽门穴的位置】

【幽门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上腹部,脐中上六寸(巨阙)旁开五分处。《针灸甲乙经》:“在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

【快速取穴】取仰卧位,从胸剑联合向下量约2横指,再从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半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图①)。

幽门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

幽门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幽门穴】属足少阴肾经,出处《灵枢·经脉》别名:上门穴,上关穴,幽关穴。冲脉足少阴之会。

【穴义】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

(1)幽门。幽,深长、隐秘或阴暗的通道。门,出入的门户。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本穴物质为腹通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性寒湿滞重,至本穴后,在外部传入之热的作用下只有极少部分水湿循经上行,肾经冲脉气血从此由寒湿之性转而变温热之性,故名。幽关名意与幽门同。

(2)上门穴。上,上行也。门,出入的门户也。上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上行。理同幽门名解。上关穴名意与上门同,关指穴内滞重的水湿被关卡于下,只有轻质之气循经上行。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冷降,小部分则吸热循经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幽门穴位位置图

【幽门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腹痛、腹胀、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作用功效】幽门穴,降逆和胃、利咽的功效。

【古代记述】胸胁背相引痛、恶心、呕吐、多唾、饮食不下、善哕、支满、少腹坚、心痛、逆气、烦心。

【现代研究】胃痉挛、胃下垂、肋间神经痛。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幽门狭窄等。

【穴位配伍】幽门穴配中脘穴建里穴治胃痛、噎嗝、呕吐;幽门穴配玉堂穴治烦心呕吐;幽门穴配天枢穴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主治胃痛。

幽门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针。

【针刺方法】幽门穴,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灸方法】幽门穴,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7壮。

幽门穴

【日常保健】

(1)体位: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季肋下缘,自上向下逐步点按幽门穴、阴都穴至肓俞穴,反复数次。

(3)要领:点按穴位处用力以能耐受为度,按时有胀与微酸感。术后上腹轻松。

幽门穴的位置图

步廊穴  láng

【步廊穴的准确位置图】 

 

步廊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步廊穴的位置】

【步廊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即:中庭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取穴技巧】取仰卧位,在平乳头的肋间隙(第4肋间隙),再向下数1个椎体,于胸骨中线与锁骨中线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步廊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胸大肌起始部,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五肋间神经。

【穴名解说】

【步廊穴】(KI22),见《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步郎。属足少阴肾经

【穴义】肾经上传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化风上行。

【名解】步,步行也。廊,走廊也。该穴名意指肾经上传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幽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风气吹刮地部的脾土微粒滚动向上,如人在走廊中行走一般,故名。步郎名意与步廊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及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循肾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

【注】冲脉气血与肾经并行,何以自本穴起单为肾经气血而无冲脉气血?这是因为,冲脉气血为高温高压高湿的水气,它自大赫穴起一直带动肾经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冲脉气血原有的高温高压高湿特性已无,气血物质只乘下肾经的寒湿之性,故自本穴起,气血物质单属肾经。

步廊穴位位置图

【步廊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食,乳痈。

【作用功效】步廊穴,宽胸、利气、降逆。

【古代记述】胸胁支满、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呕吐、不嗜食、喘息不得举臂,呕吐、不嗜食、膈逆不通、鼻塞。

【近人报道】肋间神经痛、惊悸、怔忡。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胃炎等。

【穴位配伍】步廊穴配心俞穴内关穴治胸痹、心悸怔忡;步廊穴配定喘穴列缺穴治外感和内伤喘咳。

步廊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步廊穴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灸方法】步廊穴,艾条灸5-10分钟,步廊穴,艾炷灸3-7壮。

图解步廊穴的位置

神封穴 Shén fēng

【神封穴的准确位置图】

 

神封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神封穴的位置】

【神封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方法1】仰卧位,在平乳头的肋间隙(第4肋间隙),于胸骨中线与锁骨中线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神封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2】仰卧,在左右乳头连线的中心为膻中穴位,神封是在膻中向左右外侧旁开约三个指幅之处。

【穴位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四肋间神经。

神封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神封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

【穴位含义】肾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

【名解】“神封穴”。“神”,与鬼相对,指穴内的物质为天部之气。“封”,封堵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吸热上行至此的经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步廊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势弱缓行并散热冷缩,大部分冷缩之气不能循经上行,如被封堵一般,故名“神封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缩后循肾经下行,少部分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神封穴位位置图

【神封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不嗜食,乳痈,及肋间神经痛等。

【作用功效】神封穴,通乳消痈、降逆平喘。

【临床应用】现代用于治疗贲门痉挛、心动过速、肋软骨炎。

【神封穴位配伍】神封穴配阳陵泉穴支沟穴缓解治疗胸胁胀痛。

神封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灸疗法】神封穴,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灸疗法】神封穴,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7壮。

丰胸穴位图

【日常保健-丰胸穴位按摩】

(1)按摩檀中穴:第一个穴道檀中穴是在两个乳头的中间。在这个位置你可以用大拇指来压制,如果说你会感觉到很疼痛的话呢,你就用食指轻轻的柔。这样大概坚持九秒钟左右,然后放松,这样大概反复二十多次。然后压下去的这里九道大概差未几三公分。

(2)按摩神封穴:第二个穴道在间隔檀中穴和乳头之间的穴道。两边都是,叫做神封穴。神封穴的压法也一样,就是用食指轻轻的压下去。大概三公分,时间在九秒钟。这样持续差未几十到二十次。

(3)按摩乳根穴:最后一个穴道在乳房下缘的沿胸下围的位置,叫做乳根穴,压的方法也是一样的。

按摩神封穴的方法示范图

灵墟穴 Líng xū

【灵墟穴的准确位置图】

 
 

灵墟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灵墟穴的位置】

【灵墟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快速取穴技巧】仰卧位,在平乳头的肋间隙(第4肋间隙),再向上数1个椎体(第3肋间隙),于胸骨中线与锁骨中线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图②)。

灵墟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三肋间神经。

【层次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胸内筋膜。皮肤由第二、三、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在第三肋间隙深面,胸内筋膜后面有胸膜、肺、心脏及其外面的心包膜。心脏在该左侧间隙距胸前正中线为3~4厘米。胸廓内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在肋软骨及其之间的肋间结构的后方,和胸内筋膜、胸横肌前方下,降距胸骨两侧缘约1~2厘米处下行,并有同外静脉伴行。沿途分支至肋间隙,和胸主动脉的肋间后动脉相互吻合。膈神经位于动脉的后方下降,经肺根前面下降至膈肌、胸膜壁层、心包及膈下腹膜。

【穴名解说】

【灵墟穴】(KI2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

【穴义】肾经经气在此吸热蒸升,穴内气血空虚。

【名解】灵,神灵也,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墟,土丘或故城遗址,指穴内物质空虚荒无。本穴物质为神封穴传来的极少水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蒸升于上,穴内气血如同废墟一般,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稀薄的干热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经穴外部扩散。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灵墟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满,胸胁胀痛,痰多,呕吐,乳痈,肋间神经痛;痛引膺不得息,闷乱,烦满不得卧,咳逆,不嗜食。

【作用功效】灵墟穴,宽胸、利气。

【临床运用】现代用于治疗心动过速、乳腺炎、肋软骨炎。

【穴位配伍】灵墟穴配神门穴,神藏穴治失眠健忘;灵墟穴配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治呕吐,纳呆。

灵墟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微灸,热则深刺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灵墟穴,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灸方法】灵墟穴,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7壮。

灵墟穴

神藏穴 Shén cáng

【神藏穴的准确位置图】 

 

神藏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神藏穴的位置】

【神藏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即:胸部正中线(紫宫)旁2寸,第二肋间隙凹陷处。《循经考穴编》:“合紫宫旁开各二寸”。

【取穴方法】取仰卧位,在平乳头的肋间隙(第4肋间隙),再向上数2个椎体(第2肋间隙),于胸骨中线与锁骨中线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明显的酸胀感(图①)。

神藏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正当第二肋间神经。

【层次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胸内筋膜。皮肤由第一、二、三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第二肋间结构的动脉供应来自甲状颈干的最上肋间动脉的第二肋间动脉。心脏左侧界在该间隙的深面距前正中线约2~3厘米;右侧界仅在胸骨体右缘的深面(含有部分上腔静脉)。左右侧的前面,都有胸膜及肺前缘覆盖。心脏右侧缘上部由上腔静脉形成。该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一肋软骨与胸骨柄结合的后方,两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然后在右侧第一、二肋间隙前端的后方,垂直下降,末端注入右心房。故此穴不宜深刺。

神藏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神藏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

【穴义】经穴之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肾经。

(1)神,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藏,收藏也,指气血物质由穴外汇入穴内。

(2)神藏穴为肾经之穴,所处为肾经的北方寒湿之地,由于肾经部经脉无物传至本穴,经穴之外天部的冷缩水气因之汇入穴内,本穴如同神气的收藏之地,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的天部汇入本穴。

【功能作用】收敛神气,安神定志。

【神藏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呕吐、咳逆、胸痛、烦满、肋间神经痛、不得饮食等。

【作用功效】神藏穴,收敛神气,安神定志、宽胸利气。

【临床运用】现代用于治疗胸膜炎、肋软骨炎、心绞痛。

【穴位配伍】神藏穴配心俞穴玉堂穴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塞;神藏穴配天突穴内关穴太冲穴治梅核气。

【方例】胸满项强:璇玑、神藏。

神藏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神藏穴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灸方法】神藏穴,艾条灸5-10分钟,神藏穴,艾炷灸3-7壮。

【补充:按摩肺俞穴止痰】咳痰时,一边吐气一边强压肺俞穴6秒,重复三次,就会感觉喉咙处的异物消失了。小孩不能按压太强,应该增加次数。

神藏穴

彧中穴 Yù zhōng(KI26)(多写成“或中穴”)

【彧中穴的准确位置图】

 

彧中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彧中穴的位置】

【彧中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方法】胸部正中线(华盖)旁二寸,第一肋间隙凹陷处。即: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或中穴位于人体胸部,在“俞府穴”正下方,下一肋间隙中。

彧中穴位位置图

【穴位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一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局部解剖】肌肉: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深层为肺脏)。神经: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一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内侧神经。血管:第一肋间动、静脉。

彧中穴的位置解剖分析图

【穴名解说】

【彧中穴】yù zhōng,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或中,《医学入门》作域中。属足少阴肾经。

【穴义】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化为天部阳气。

【名解】彧,茂盛的样子。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彧中名意指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化为充盛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神藏穴上传的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而化为充盛于穴内的阳气,肾经气血在此重又恢复其茂盛之状,故名彧中。彧中名意与或中同,或为或之讹传。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肾经上传于俞府穴。

【功能作用】生气壮阳。

【彧中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呕吐、胸痛、不嗜食等。

【作用功效】彧中穴,利气、平喘。

【古代记述】咳逆上气、涎出多唾、胸胁支满、呼吸喘悸坐不得安、呕吐不食。

【近人报道】胸膜炎、肋软骨炎。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等。

【穴位配伍】彧中穴配天突穴间使穴华盖穴治咽喉肿痛;彧中穴配风门穴肺俞穴治外邪袭肺。配膻中主治咳喘。咳逆上气、涎出多唾:彧中、石门。

彧中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针多留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彧中穴,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灸方法】彧中穴,艾条灸5-10分钟,彧中穴,艾炷灸3-5壮。

【日常保健】用食指指腹按揉彧中穴,或用刮痧板隔着衣服由上至下刮拭彧中穴,每次3~5分钟,长期坚持按摩,能宽胸理气,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胸胁胀满、心悸、气喘,预防心脏病、心肌炎。

彧中穴

俞府穴Shū 

【俞府穴的准确位置图】 

 

俞府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俞府穴的位置】

【俞府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即:胸正中线(璇玑)旁开2寸凹陷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俞府穴位于上胸部,人体正面中线左右三指宽,锁骨正下方。

【穴位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胸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俞府穴的位置图

【穴名解说】

【俞府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

【穴义】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

【名解】“俞府穴”。“俞”,输也。“府”,体内脏腑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本穴是肾经体内经脉与体表经脉在人体上部的交会点,或中穴传来的湿热水气在本穴散热冷凝归降地部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肾经的体内经脉,气血的流注方向是体内脏腑,故名“俞府穴”。腧中者,其意与俞府同,中指内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体表注入体内脏腑。

【功能作用】回收体表液体。

【注意事项】肾经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是体内气血由涌泉穴外出体表,自涌泉穴外出体表后是经水气化而上行,自大钟穴之后则是寒湿水气吸热上行,自大赫穴始则是受冲脉外传之热而水湿之气散热上行,自幽门穴始是受胸部外传之热而上行,在灵虚穴肾经气血达到了温度的最高点,自灵虚至俞府的经脉气血是降温吸湿而下行。

【俞府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呕吐、胸痛、不嗜食等。

【作用功效】俞府穴,止咳平喘、和胃降逆。

【临床应用】现代用于治疗胸膜炎,支气管炎,哮喘,呼吸困难。

【穴位配伍】俞府穴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缓解治疗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俞府穴配天突穴肺俞穴鱼际穴缓解治疗咳嗽、咽痛。气喘风痰:俞府、乳根。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俞府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疗咳嗽、呕吐、胸痛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日一次,可改善心痛、咳嗽、气喘等疾病。

【针灸疗法】俞府穴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日常保健】有些女性朋友常会感到脚心发凉,必是气血循环不畅造成的,用力点按俞府穴,几分钟后就会觉得脚心发热,不凉了。如果我们碰到有人气喘突然发作时候,也可以指压胸骨旁边的俞府穴,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饿了不想吃饭,或者总感觉倒不上来气,觉得老打嗝儿,就是老有逆气。这些都是肾不纳气造成的。需要及时把气血调上来。经常按揉俞府穴,就可以调动肾经的气血到上边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