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太平盛世在等你 2017-11-24

摘要: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教学评估制度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自我评估制度不完善、组织机构和队伍不健全、覆盖质量活动主体和过程不全面、反馈机制欠效率等,并以北京化工大学的实践为例,介绍了学校特色的五层次、多维度立体动态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反馈

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根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是高校不变的追求目标。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与评价体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本文阐述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质保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北京化工大学的实践探索为例进行探讨。

1.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定局。由于学生数量的剧增,伴随而来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基础设施的不足,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学质量的下滑。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理念、资源分配方式,甚至原有的、传统的师生关系价值观,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大众化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又是必须解决掉的一道难题。

纵观以往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也经历过同样的问题,但现在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已经让西方基本摆脱了这一困境,所以高校内部质保体系的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出路,是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的必然要求。根据管办评分离的原则,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正着重梳理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高等教育向着更科学、更现代的方向前进。为了督促与规范大学管理,评估中心提出的“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一经提出就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在“五位一体”评估体系中,高校自我评估被认为是整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且在实践过程中,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又构成了“五个度”质量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高校首先建设并完善校内的质保体系。

3.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明确教学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制度决定高校的成败,质量决定高校的兴衰。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是左右高校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动力。目前,国内外部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机构的审核与督促,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教学质量问题的解决根本还是要靠高校自身。来自学校内部的重视与关注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完善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应该形成闭环,周而复始,不断自我完善,循环上升。因此,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质保体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自我评估制度不完善。随着高校评估的开展,虽然许多高校都在质保体系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探索大多源自于政府的推动和鼓励,高校自主创新的内容仍然很少。一是高校内部的自我评估没有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学校通常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阶段性地针对院校评估进行一些准备性评估工作。二是自我评估制度内容不完善。学校内部自我评估制度往往围绕课堂教学展开,进行课程评估、教师评估、专业评估,不仅没有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转变,而且基础的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培养过程与学生的发展等方面都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估机制。三是自我评估制度设计不合理。很多指标不可测量,制度实施的具体方案执行效力到学院、专业或课程层面已经不断递减。

2.组织机构和队伍不健全。虽然高校对管办评分离的原则早已达成共识,但通过调查我国高校的机构设置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国内质量评价机构主要形式为下设在教务处的独立科室,无法实现管办评分离。独立的质量评价与保障机构在当前形势下最符合教育部管办评分离要求且符合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遗憾的是国内能够实现管办评分离的学校仍然不多,尚未成为我国高校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的主流。

同时,不仅组织机构设置尚不完善,而且机构的人员队伍配置情况及机构内部职责明确机制也远不健全。一是组织的整体职责不明确。本科教学质量贯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虽然包含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评价与保障仍是很多学校质量保障部门的工作核心与重点,而对教学质量活动的其他相关主体或活动环节仍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和工作细则。二是组织队伍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质量评价与保障部门实际工作人员多为2人~5人,甚至2人~3人。且这些工作人员多数没有教学质量相关研究背景,虽然有一定学历或一定的教学相关工作经验,但就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方面,不仅理论知识不足,而且实践经验也亟待提升。

3.覆盖质量活动主体和过程不全面。学生在学校期间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息息相关,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都是教学质量活动的一部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活动涉及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务处和各学院,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全员育人”参与者,都是教学质量活动的相关主体,因此质保体系应涵盖学校全部教职工和学生,而不仅只是任课教师和学生。

目前,国内教学质量评价过多的强调结果,而忽视了对过程的监控。大多数学校强调了评价的多元化,但不论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这样的方式都是一次终结性评价,中间的过程被完全忽略。但实际上,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持续性、进阶性的活动,过程评价尤为重要。多次性过程评价不仅对课程或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更加真实,而且强化了各方主体对教学质量的主动参与意识,方便了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与改进,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将会有更加明显的效果。

4.信息反馈机制欠效率。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内部质量体系并未形成闭环。一是体现在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的滞后性。多数高校质量评价信息反馈为固定周期性反馈,如每年的教学质量报告或每个学期的教学质量评价总结,仅在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对每个月质量评价信息反馈,但仍然存在滞后性。且评价信息经评价人、质量保障部门、被评价部门、被评价人几经辗转,更是加大了其滞后性。二是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的改进机制缺乏。大多数情况下,被评价人收到评价信息反馈后整个评价活动即截止,没有明确有效的反馈、改进机制,没有形成闭环,不能达到互相促进不断完善的目的。

五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校内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北京化工大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由来已久。从1995年来就开始实行教学巡视制度。教育部的院校评估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监测保障体系的两大支柱,也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4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估。2016年,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三个专业先后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成立教学督导与评价办公室。为加强对学校教学活动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2016年,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北京化工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并下设教学督导与评价办公室,独立于教务处,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测与保障。学校在教学与督导评价办公室的主要工作职责中,明确指出了学校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不仅需要对学校本科教学运行秩序进行监督与评价,而且要对学校的教学、学生学习及学校管理进行全面监督与反馈。

2.建立五层次多维度校内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经过不断的实践,学校探索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五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校内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一是本科质量年报。质量年报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的总结和反思,是各项教学评价效用的阶段性检视,通过质量年报的总结和反思,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学校的本科质量年报工作与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相结合,多角度全面分析本科教学状态基础数据的形成,并撰写总体分析报告,为学校的教学运行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学院本科教学评价。每年对各学院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与考核,并将其与年度绩效相关联。对学院教学评价包括基本工作,重点工作、特色工作两大部分。“基本工作”包含本科教学运行及管理、教学质量监测、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重点工作、特色工作”考察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本科教学工作重点,学院所承担的任务和完成情况;有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举措或管理制度创新。

三是专业评价。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根据自身“大化工”的发展特色,制定了适合学校情况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并积极开展专业自评,对专业进行实时监测,方便学校掌握专业动态发展,提供有效的专业建设改进意见。

四是课程评价。学校在已有课程标准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基础课课程评价标准。例如:数学类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考虑数学类等基础课程本身内涵,制定了更适合于基础课程的评价方法,有助于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完善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定工作,定期对所有本科课程进行质量认定,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是教师评价。在校内基本完善了六维(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巡视组专家评价、领导干部评价、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且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修订了以前的教师评价指标,完善教师评价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师资队伍的发展建设。实施了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实时进行反馈,每周定期汇总并向学院进行整体反馈,并督促教师进行反馈改进。

3.完善多时间跨度动态评价模式。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采用“评价—反馈—整改—检查,再评价—反馈—整改—检查”的闭环循环方式,形成多时间跨越的动态评价,不仅有效提高了评价效用,而且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虽然学校已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渐渐由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也将教育教学活动的被监测主体由教师扩大至学校教师、学生及全部管理人员,正逐步从“结果评价”向“结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但根据学校“人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及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未来,学校内部立体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使其更科学、更系统、更具有借鉴意义。(作者:郑秀英 崔艳娇 任新钢,单位:北京化工大学,任新钢系学校副校长)

本文系2013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学校内部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波.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1):6-10.

[2] 许淑雯,周湘林.高校教学质量问责反馈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4):75-79.

[3] 蔡红梅,许晓东.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77-180.

《北京教育》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