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怀忠:一个现代文人的生命之诗

 lj0279 2017-11-25


郑怀忠:

一个现代文人的生命之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这句话来形容郑怀忠的家,简直再合适不过了。但郑怀忠比刘禹锡幸运,因为他的家并非陋室,甚至还有些“奢侈”——每面墙上都挂着一幅神清气朗的书法作品,多宝阁上摆放着玉器、瓷器、佛像等各种古董文玩,每一个初到此处的人,都可以瞬间被吸引,体味到满室飘香的文人雅气。

文=孔祥祥

行走的印章文化教科书

1962 年,18 岁的郑怀忠进入首都刻字厂(后改为北京市印章艺术公司)学习刻印,师从琉璃厂老字号“萃文阁”创始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魏青。“我干了一辈子都没离开印,这才是我的本行。”在郑怀忠心中,印章就像是他的母语,熟悉,亲切,无论如何也不会割舍。一讲到印章,他总会滔滔不绝,从印章文化的历史,讲到印章材质的选取,简直就是“行走的印章文化教科书”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迄今已有3000 余年历史。早期,印章只作为信用的凭证,即印信。至宋代,文人群体地位提高。他们对于各种艺术、工艺门类都有相当高的审美水平,不再满足于工匠制出来的印章。

我们今天常讲篆刻艺术,其实在宋元时期,篆和刻一度是分离的:由文人艺术家设计印稿,是为篆;再交付工匠制作,即为刻。然而,很多时候工匠因水平有限,往往不能完美呈现印稿,一些文人艺术家发现,唯有自己刻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有印章的艺术之美。可问题又出现了,当时的印章主要为铜材、玉材,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并不适合文人艺术家来刻。于是,很多文人艺术家开始尝试其他印材,如史载元代画家王冕首先使用花乳石治印,但花乳石为何石,今天已缺乏实物证据。直到明代中期,“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的长子文彭发现了产于浙江青田的青田石,其石光泽温润且适于下刀,刻出来的印章艺术效果极好。自此,特别的石材开始进入文人篆刻家的视野,文彭也开创了中国印章以艺术欣赏为主的先河,文人化的篆刻艺术就此产生。

“中国是一个喜欢美、发现美的民族。”郑怀忠说。石头原本只是篆刻艺术的媒介、载体,按理说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印章石却成为艺术材料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浸染了中国文化的气息。对于石头审美的价值取向在文人之间扩散、生发,一枚好的印章石不仅要适于篆刻、让文人下刀很舒服,石头也要漂亮。小小的印章石成为赏石艺术的一个重要关注点。随之,雕刻印纽的风潮兴起,则又聚合而成另外一种艺术——印纽艺术。

篆刻文化、赏石文化、印章文化,共同构筑起中国印章文化的多层次内涵。

清中晚期,印章文化发展至高峰,出现了很多知名的篆刻大师,如邓石如、吴昌硕,如“西泠八家”,如我们更为熟知的齐白石。齐白石最为人所知的身份当然是画家,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他曾为自己刻了一方印——“三百石印富翁”,有了三百个石印便是富翁了,足见其对印章的痴爱。

郑怀忠也爱印章、爱篆刻。他自谦刻得并不好,只是干了一辈子,有了不少感悟。他将篆刻总结为“把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或可成为爱好者的入门箴言。

明辨真伪 鉴宝民藏

自称“干了一辈子”篆刻的郑怀忠,其实只学习篆刻两年多就去参军了。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刚刚起步,北京市印章艺术公司与时俱进,在琉璃厂之外逐步扩大经营网点,并扩大经营项目。于是就需要增加大量供销人才,公司选中了退伍归来的郑怀忠。

在搞供销的经历中,郑怀忠走南闯北,全国凡是产石头的地方他基本都去过,去名石产区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买石头,其实就是鉴定石头,石头的真假、优劣,直接决定着它的价格和价值。在搞供销经年累月的历练中,郑怀忠又多了一个身份,也是目前更广为人知的身份——鉴定家

对于石头,郑怀忠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每种石头的产地、矿脉、成分、外观、硬度、特性、亲缘……他张口就来,仿佛那些资料早就印在了他的脑子里,随时要用随时调取就可以。如果说个地名,他也能很快说出那儿或那儿附近出产什么石头。多年的经验在他心中绘制出一幅完整、丰富的中国石头产区地图,地图上一一对照、标示出相对应的地区和石头,哪种石头源于火山爆发、哪种石头适合刻印、哪种石头有哪样价值……有趣的是,郑怀忠特别喜欢询问每个人的籍贯,然后就像记石头一样记住你,你和你的老家就这样在他脑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组合。

近20 年来,民间收藏愈演愈烈,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找到郑怀忠,邀请他作为嘉宾,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玉石类藏品做鉴定。后来琉璃厂成立文物鉴定中心,郑怀忠和古玉鉴定家杨伯达、书画鉴定家单国强等各领域的鉴定权威一起,为收藏者做藏品鉴定。

除了石头,郑怀忠对砚台、翠玉、竹木、象牙、犀角等杂项也都极为熟稔;不仅鉴定,他还喜欢与收藏者讨论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随后的十几年,郑怀忠和几个专家一起到全国各地做鉴定。当时,正值“收藏热”方兴未艾,民间收藏者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每次去各省市做鉴定都是人满为患。其实,民间藏宝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乐趣,在民间发现的真正真、精、稀的藏品不到5%,很多是到代却不上档次的物件,而有些看着很上档次的却是赝品。但郑怀忠始终严格恪守作为鉴定家的道德底线和操守,绝不因金钱、人情等任何原因指鹿为马。

收藏的本真

郑怀忠不仅为他人鉴定,也为自己鉴定,熟悉市场、熟悉鉴定、熟悉行情的人自己做起收藏简直得心应手。近一年来,趁着玉石价格下跌,他收藏到不少好货色。“中国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就是玉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郑怀忠对玉石的偏爱丝毫不亚于印章。

在古代,玉是身份的象征,也是财富的象征。与大多数古玩门类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不同,玉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只能给人精神上的享受。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精神上的享受却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代替的。在赏玉的过程中,人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平静和快乐。

上古时期,首领以玉璧敬天、玉琮敬地,玉是可以与天地沟通的灵性之物。春秋时,孔子论玉十一德,管子论玉九德,哲人不断赋予玉最美好的品质,让玉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特别、最耀眼的存在。

玩玉、藏玉,自古便有。在河南妇好墓中曾发现早于汉代3000 年前的玉件。可见,汉代人就开始喜欢“古玉”了。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玉是只为王公贵胄服务的。帝制结束后,玉才得以走入寻常百姓家。

郑怀忠喜欢玉其实喜欢了很多年,但真正好的玉价格高昂,普通人根本买不起。前些年,玉石市场进入空前的火热,玉材甚至琢玉的工钱都被炒上了天。物极必反,近些年玉石价格逐渐回落。郑怀忠通过对市场的观察和判断,认为目前正是玉石价格的一个低谷,遂果断出手,在2017 年春节前后以合适的价位入手了不少心仪玉件。“市场火的时候,老的好东西根本见不到,现在价格走到低点,一些好的古玉才浮出水面”,郑怀忠就像股市里最厉害的操盘手,在全民收藏的时代冷静地等待机会,又在大家都犹豫不决的时候果断出手“捡漏”。

其实,不仅是玉石,随着近几年“收藏热”慢慢降温,很多收藏门类在“炒家”离场后价格都大幅下挫。然而,对于收藏本身而言,这似乎并非坏事。没有炒作,没有投机,让藏品恢复它应有的价值,也让真正喜欢的人有机会收藏它们,这才是收藏的本真。

学识广博 多才多艺

和郑怀忠聊天,“跑题”是一件特别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他经常从一个话题推而广之、举一反三,牵扯到其他领域,且每个领域都能深入进去,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他广博的知识面和在每个知识领域之间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掌控能力。比如他可以从石头的二次生成,聊到建筑行业的奸商黑幕;从端砚为什么好,聊到人类沙里淘金的历程;从鸡血石的“石后”之尊,聊到朱砂的辟邪历史,再聊到矿物颜料甚至植物印染的种种好处……

闲暇的时候,郑怀忠除了刻印,还喜欢写书法,因为在他看来,要想刻好印,首要的便是要写好书法,刻的是字,字当然是印的基础。他的书作秀谨工研,深备文人风骨。但他却自谦写得并不好。家中悬挂了几幅儿子的作品,温润雅逸,丰神俊朗,在郑怀忠眼里,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作品才是更值得他骄傲的。

虽然自言书法一般,但郑怀忠也有他的“得意”之处。他的大多数书法作品,其内容皆为他的自作诗。古代的书法家大多为文人,能诗善赋是基本功,但今天书法家职业化,字写得再好却不见得能吟诗作赋,只能照搬他人诗句。郑怀忠则不然,写诗是他最大的精神乐趣之一。无论家国大事,还是个人感怀,他总要以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诗,是最能代表中国文人的艺术载体,也是最能抒发郑怀忠个人感怀的精神创作。

郑怀忠说,他是B 型血,“一看到令自己激动的事就心跳得特别厉害、容易控制不住情绪”,所以就需要借助文学、艺术来纾解。一天晚上,恰逢金星伴月,这是它们一年中唯一一次距离最近的时刻。此情此景,令郑怀忠想起他的战友,便挥笔写下《蝶恋花》一首:

半月明星今挽手,似叙离情似敬重逢酒,

斗转苍穹难聚首,相思不止人间有。

长夜临窗凝望久,人海茫茫屈指平生友,

总信真情承不朽,天涯地角共相守。

做鉴定的时候,郑怀忠条分缕析,像个严谨的科学家;作诗、篆刻、写书法的时候,郑怀忠又俨然一个感性细腻、情感丰富的艺术家。当然,无论做什么,他都全情投入,将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