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风劲吹的青岛市市南区,活跃着数以万计的志愿服务者,有着说不尽的四德榜样。随着“四德”工程推进,这场生生不息的“君子德风”必然会吹遍时尚市南。 ▲杨乃琛带着新家谱和家谱推广志愿服务队开展家风家训传承与弘扬活动(图 / 乔文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传颂千年的古训在山东省实施的“四德”工程中得以最好的体现。“让善行义举上榜,为凡人善举立传”,以“孝、诚、爱、仁”为主题的”四德”工程正可谓以榜样为标准,擦亮人人心中的正身之镜。 近年来,青岛市市南区紧紧围绕建设时尚幸福的国际化城区为目标,以“四德”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打造“德润市南”“德耀市南”“温润家风”等道德建设品牌,挖掘身边的道德模范,一位位榜样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释放出无形的感染力,引导着人们见贤思齐、向善向上。 以全心奉献践行为民服务 大音希声,大爱无界。有一种大爱,将无声的时刻变得胜似有声。她,就是80后女孩贾晓慧。 刚接触手语时,贾晓慧还在读大学。与社会上对学手语人群的刻板印象不同,贾晓慧身边没有听障者,自己也是个健康活泼的女孩,学手语完全因为“感兴趣”。 2008年,凭借出色熟练的手语技巧与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贾晓慧获奥帆赛、残奥帆赛志愿服务银质奖章。在2008年年底,她又和志愿者朋友共同组建了青岛“心之言”手语志愿者服务队。不到10年的时间,这个服务队已拥有志愿者3000余名,组织、策划、参与志愿服务124次,累计服务时间过万小时。为青岛这座城市近8万的聋人提供专业、周到、细致的手语志愿服务。 爱心的经营,让个人的义举产生了“滚雪球”效应,吸引到越来越多的爱心。2013年12月贾晓慧开始筹备“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在2015年3月11日注册成为民非。以助聋为主,立足市南区八大关街道529户残疾家庭提供助残服务。 “做志愿者活动这么久,我个人所受到的影响与感动,要比我能给予他们的多得多。”在采访过程中,贾晓慧一直在强调这句话。“我们这里的残疾人从来不打苦情牌,都是非常阳光、非常积极的。”在她的影响下,周遭的同学朋友也都逐渐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志愿工作是个良心活也是个技术活,值得我全心全意的付出,如果能影响到周围人,那就是我最开心的事儿。” 职业道德在春秋时期被孔子称作“执事敬”;在宋朝被朱熹定义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而在近代,梁启超更是写过《敬业与乐业》一文来论证职业道德的品质。时至今日,职业道德仍是人们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规范之一。在“四德”工程建设中,职业道德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珍惜工作、热爱工作,并且以认真的态度和担当的精神面对工作——这种职业道德,本应是每个工作者的本分。贾晓慧只是在市南区八大关街道福山路社区居委会的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可对于她而言,这份工作是怀着使命感的。不计回报的奉献、久而久之的坚持和精益求精的追求使她成为了榜样。 以优秀的家风增强文化自信 “积善累行、诗礼传家”——这副家训每年都会写成春联张贴在杨乃琛家的大门。这位70岁的老人原籍即墨城关,家族属于即墨历史上五大望族周、黄、兰、杨、郭之一。即墨杨氏至明清两代,先后出过300多名秀才、13名举人、6名进士,1名知府、1名通判、12名县令,任职大江南北,声名远播。 在杨乃琛看来,即墨杨氏之所以能成为望族,是因为有一套完整的族谱和祖训,使优良家风代代相传:“一个人的价值观,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 2000年春节回老家拜年时,杨乃琛的老母亲从家中拿出一套收藏多年的即墨杨氏族谱,其中族谱记录家族世系,家乘则摘录祖辈遗留下的家风家训。退休以前一直在青岛市文化系统工作的杨乃琛,凭借着自己的职业敏感性,意识到家谱的意义非凡。 几千年的老家谱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终究会随着人们家族观念的淡漠,退出历史舞台。针对现今社会最基本的一家三口的小家庭,如何将家风家训传承下去? 杨乃琛日思夜想,在研究老家谱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和现有家庭的实际需要,从结构设计到实用性考量细细打磨,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创作设计了“新家谱”——家庭案册,添补了我国记录家庭档案的空白。 “新家谱”以现代自然家庭为基本单位,在写明祖辈溯源的情况下,重点填写家庭成员三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简历及家庭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大事记。同时又增加了健康和遗传疾病的记录,以备后代存查。特增设家训一栏,由家庭男女主人双方父母,题赠有益的家训和教诲,以使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新家谱还增设了由夫妻双方共同制定的家规或选择名人格言,以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约束力,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家风是国风的基石、治家是治国的根本”,这是新家谱中杨乃琛书写的开篇第一幅字。他希望这本记录家庭正能量的记功簿,将起到倡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因为和谐家风的建设是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现在已退休的杨乃琛在澳门路社区成立了“新家谱”推广志愿者协会,常义务教授居民书画写字,还免费为居民发放“新家谱”。内到家庭,外到邻里,杨乃琛老先生一直在身体力行地推行着“四德”家庭美德建设。 以“有效榜样”促“无形风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论述“有效的榜样”时强调两点:一、榜样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二、榜样的行为在学习者所模仿的能力范围之内。所以提醒人们要去寻找“身边差不多的榜样”,也即是“有效榜样”。 在以“四德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抓手的青岛市市南区,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直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四德”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区、街、社区三级联抓,与全区各单位及辖区15余万户居民签订了“责任状”,签约率、公示率均达到95%以上。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四德榜覆盖率均达100%,“榜上有名”“优榜”等评选活动有序开展。 一大批道德“有效榜样”不断在身边涌现,榜样周围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实现需要被唤醒——“他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我完全不比他差,为什么我不行?”一批批就在老百姓身旁“接地气”的“四德榜样”如同引擎,激发起人们的向善动机,带动起无形的道德风尚。 如被居民称赞为“志愿者专业户”、做公益二十几年如一日的袁桂芳和老公袁成本夫妻,浮山护鸟、奥运会志愿者、捐款捐物、环保公益、免费修自行车、为老人理发、为居民磨刀子磨剪子、爱心陪伴……凡是有爱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足迹。 再如市南区公共文明引导队的领军人物宋乐玉,以七彩华龄志愿团副团长和最具魅力公益活动热心人的身份,担任市南区公共文明引导队队长,“以笑脸换笑脸”,在市南区文明办的管理指导下,带领市南区26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很好地完成了传达布置、协调落实、监管考核等项任务。 又如26年照顾瘫痪婆婆和生病小叔子的孝老爱亲模范、山东好人陈英;惊涛骇浪中舍身救人几十起的“救人专业户”付守库; 19年助学路,救助109名春蕾女童的文明市民何明…… 论语中有云,“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随着“四德”工程推进,这场生生不息的“君子德风”必然会吹遍时尚市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