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叔同: 知止(转)

 昵称50086213 2017-11-25

李叔同有幅字,上书“知止”二字。

我们一般说“知足”,其实“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道“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

不是难在不知道,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

“知止”,是从心灵发出的。心里这么想,付诸行动,才会成为“行为”。

“知止”,不但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也要对“痛苦、烦恼”,懂得说,行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快乐固然短暂,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至。

那些走上绝路,自我了断的人,其实也是不了解“知止”。

“知止”,功夫做到细微处。一念起来,知止,不被带着走;一念消失了,知止,不动如山。

 

关于“知止”

 
 
    偶而的从一杂志上看到李叔同大师有幅字,上书“知止”二字,才知道原来“知足”并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知足”与“知止”,仅一字之差的哲理,却道出了人生中的二大境界。“知足”固然可乐,但却含有无奈的成份,为了乐而足;“知止”却不然,不仅为了乐,即使是苦也要懂得伸手去挡住,“知足”者不一定能“知止”,但“知止”者一定是“知足”的,“知足”是不贪,是一种接受与被动,而“知止”却是不随,是一种气度与主动。

“知止”,简单的来说,就是在最适当的时候做出的最恰当的拒绝,当一种幸福缓缓流淌于你时,你要懂得适时适度的把握,幸福固然是你想要的,拒绝幸福是一种理智,比接受更重要,“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最喜欢这二句,也许不是不曾心动,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缘无份,情深缘浅,世界上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一种叫相濡以沫,一种叫相忘于江湖。我们要做的是争取和最爱的人相濡以沫,和次爱的人相忘于江湖。 “知止而后定”, 所以, 当有一种感情,你猝不及防的遇上了,那么请你千万不要自坠,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能开出幸福的花,放任感情有时就是走向痛苦的深渊。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学会珍藏自己的心,学会尊重他人的意,带着感恩的心知止。世事瑰丽,诱惑无处不在,只有懂得“知止”才能遵守道德规范,那时你将是从容而淡定的,也许会有一时的痛楚,但恰如苦瓜,回味是甜而淳厚的。

无论感情还是事业,只有深谙“知止”之道,并真正参透它的人才能够在人生路上游刃有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知止”能让你正确对待名与利,以平常心对待世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名利所羁绊,胜时不骄,败时不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世间万物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顺理合义。只有行止得当,方能业有所成。

人生如戏,适时适度的“鞠躬离场,微笑作别”,给自己也给别人留一个弥足珍贵、恒远流长的记忆。
    李叔同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法名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常常说“知足”,但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然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道“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难不是难在不知道,而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

知止,是从心灵出发的;心里这么想,付诸行动,才会成为“行为”。知止,不但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也要对痛苦、烦恼说,行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快乐通常短暂,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来。烦恼是无所不在,也是会变的,任其驻留,伤害心灵尤甚。那些走上绝路、自我了断的人,其实也是不了解“知止”。

“知止”,功夫做到细微处,一念起来,“知止”,不被带走;一念消失,“知止”,不动如山。

现实生活中,谁无一点功利私心?但得要有个底线。人是软弱的,所以需要有个道德阀门来帮助我们。人在做,天在看。

“卑劣”与“崇高”之间,犹如从冰点到沸点,有一段悠长的灰色地带,如何走好这段路,需要很浅的抗逆性,最大的阻力恐怕就是功利。

好好解读李叔同的“知止”所包含的内涵,守好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个大写的“人”。

李叔同有幅字,上书“知止”二字。这是最初我关注李叔同的原因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中,我以为最经典的莫过于这“知止”二字。
懂得人生是有局限的,所以不求圆满;懂得爱不能完全填充人生的寂寞,所以不贪。李叔同经历过情的曲折和美好,也避不开由情而生的沉迷,感激和无奈。
后来,报国无门,兼情路艰辛,满心酸楚的他满怀歉意地逃入了佛门,眼不见,耳不听,就这样远离了红尘。
 当爱中少了卿卿我我,心里便多了慈悲,少了狭隘。他说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

    由来快乐始知足。欲望无止境,故快乐由知足开始,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能做到的有几人呢?争名,逐利,邀宠,斗艳,一切的纷争从不知足开始。
但是李叔同却说:知止。 
“知止”比“知足”程度更深,境界更高。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拿多少,虽不满意,但能接受,所以不争;“知止”是自己看着程度到了,主动伸手拦住说:可以了,我不要了。不但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也要对“痛苦,烦恼说,行了,到此为止,更要对人生中的美好及爱恋,说,够了,不能再这样下去。
“知足”是由人的,“知止”却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
人生在世,知足不易,知止更难。

多少算是够了?什么时候该走?不是难在不知道,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这就是人的局限和悲衰。但是李叔同决意要突破这局限与悲哀。
1918年杭州,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门。这一年他38岁。
时光倒溯11年。为逃避丧子之痛李叔同来到日本学习油画。一个偶然,她走入了他的画中,她的美丽与灵动,她对中国画及中国的了解,她不俗的谈吐令他印象深刻,后来一次不期而遇使他们的友谊升温,再后来,在樱花盛开的季节,他第一次感受到爱情的的力量。
第一次发觉自已爱上她时他幸福又痛苦,矛盾又挣扎。他思忖道:若是将实情和盘托出,那样似有点对不住自已?当他终于告诉她家里已有两个活泼的儿子,和一位曾经患难与共的妻子,她哭着跑开了。
原以为就这样分开,几天后她却回来找他,说愿意做姨太太跟随他一世一生。并主动做他的人体模特助他完成学业。感动与爱恋使他们形影不离,他将她带回中国,将她安置在苏州。
回国后,环境的改变使他生出了深深的无力感:事业多艰,报国无门,明白原因何在却无力改变;情路曲折,心难自安;发妻辛辛苦苦带着两个儿子,可是自己不能够给她想要的爱;温婉的日本女子,忍受着寂寞苦苦等待着他,可自己不能也不该总是停留在她的身边。
为了爱情,她随他从日本来到中国。在等待与思念中,在去国离乡的孤单中,在爱的痛苦与欢乐交缠中,度过了十一春秋。她万万没有想到,11年的爱情果实,竟是幻灭之痛。
李叔同是铁定了心不回头了。妻儿的眼泪,曾经深爱的女子,都不能挽留他远离的脚步。

 长亭外,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
 天之涯,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 一杯浊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早春,杭州,虎跑寺外,默默伫立着一位僧人打扮的中年男子,和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子,四目相对,竟无语凝噎。极目处,芳草碧连天,他与她听到的,却是晚风拂柳笛声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