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中的接片是什么?怎么才能拍出高(neng)大(pian)上(zan)的风景接片?

 陈先生和蒋女士 2017-11-25


多透视点接片从技术上来讲比较简单,偷懒的话,你端着相机对着眼前的风景像填格一样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拍一堆照片,只要中间别落下什么、不留空子,之后把所有拍下来的照片扔到软件里拼起来就行了。(当然以后还得再修图调色啊)

从职业摄影师的角度看,多透视点接片图片的用途主要在科研(比如地理、地质)和商业上。另外,扫描式艺术品复制——小到扫一个中国画卷轴,大到铺滑轨接马达电脑控制摇头机扫描吴哥窟的全部壁画雕塑——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多透视点接片。

要再偷懒呢,你可以用广角甚至超广角镜头(手机也行)对着眼前的景物拍几张,后期合起来,当然了那个变形会比较严重。有些变形可以通过后期软件减弱,有些就比较难校正。如果用更长焦距的镜头,拍的更密集,显然变形更小,而且可以得到更高像素。

你要做的呢,就是尽量用手动曝光、手动对焦,这样在拍摄过程中不会发生照片局部亮度不一样,或者焦点跑到别的地方这种问题。每张照片要有1/3到1/4的地方和旁边是重合的。

随着这种方式的小流行,现在也有专门的机器替你干这事儿,类似一个能自动控制上下左右转动的小云台,你把相机架在上面,它会一边上下左右的动,一边触发相机快门拍照片。你只要大体构好图,等机器自己慢慢拍,你在傍边磕着瓜子喝着可乐,时不时看看有没有电就行。

多透视点接片回来合成也容易,悟空问答里已经有不少老师讲过了,接片软件PTGUI之类的非常方便和易用,Lightroom、Photoshop也都行,大同小异吧。

另外,现在有人拿这个技术拍姑娘,姑娘不动,拍照片的人端着相机上下移动着一寸寸的拍;也有航拍用这个技术的,无人机上天,咔咔连续拍一堆。都是不管透视点怎么变,反正回来合成一张照片。

但是,多透视点接片有个问题,不管怎么校正,拍出的作品依然和人类视觉体验有很大的差别。毕竟是多透视点吗。举个直观的例子,大体有点像中国传统人群像画,和西方油画人群像画之间的透视差别。

有不少正常该直的线条,多透视点接片都会变得非常奇怪的弯曲(和鱼眼那种趋向中心球形又不太一样)。风景摄影很多时候前景非常重要,但用多透视点接片技术前景的变形总是很难处理。总之吧,不管怎么样,这东西还是能够很容易看出不太对劲,这种古怪的假的感觉蛮糟心的,虽然它其实拍摄的风景本身是真实的。

所以,如果只是你追求照片像素更高、更清晰,多透视点接片可以拍像素非常高的照片,只要你用长镜头(或者更长的镜头、超长的镜头)、架上能自拍的云台,加上足够的瓜子和可乐,哦,回家你的电脑还不能拖后腿,这事儿就成了。拍张几亿像素甚是几十亿像素的照片都不是事儿。这法子拍姑娘数完眉毛之后可以再继续放大找螨虫,或者拍城市时候看看人家窗户里电视放的电影到底是中文字幕还是英文字幕……

转折点到了!但是,但是啊,如果你对摄影有更高追求,建议还是在单透视点接片上下功夫。

单透视点接片简单的来讲,那就是在拍摄的时候镜头指向不动,然后相机在镜头的焦平面上上下左右移动拍摄,回来再通过电脑接片。这种方式保证拍的照片的效果和单幅照片,或者说和人的视觉习惯是非常接近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你未来想通过展览获得专业名声,进而通过画廊之类更高端的艺术市场卖照片,用这个方式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被接受!

有些业内人士比较刻板,看不上多透视点接片,觉得为了求大而整大的,有点Low,属于大耍那种。大耍大家懂吧,比如说玩印章,有人玩的大,用两三米见方的石头颗一大印,一有艺术节就开着吊车去给大家盖章,行里人就说这叫“大耍”。

单透视点构图,拍摄器材和技术都比多透视点构图要复杂一些,你需要一个所谓的“技术相机”,不论是荷兰金宝、瑞士阿尔帕、日本骑士、德国林好夫都类似的技术相机。前面用像场比较大的专业镜头,后组接普通的数码相机,可以上下左右移动。


(技术相机拍单透视点接片,整个系统大概长这样)

前面这个像场更大的镜头,通常都是特殊的专业数字镜头(罗敦斯德或者施耐德,通常比佳能和尼康镜头贵)。保证有足够像场用于拼接,又可以全像场有足够高的分辨率。

(类似这样的数字化镜头,体积不大,价格不便宜)

当然,你也可以用胶片时代的中画幅镜头(哈苏、宾得、玛米亚之类的)或者大画幅相机镜头。不少这样的老镜头像场也还算大,但胶片时代的那种老镜头接数码相机拍摄有些小问题,通常中间分辨率还不错,但四周的都挺差的,还包括紫边、色差,诸如此类的问题吧。

另一个重要的技术,技术相机的重大优势,是可以使用沙氏定理,在不过分收小光圈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景深——这在风景摄影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沙氏定理也叫沙姆定律,是关于被摄体平面、影像平面、镜头平面关系的一个校正技术,算是高端的风景、建筑和产品摄影师必须了解的东西,到底怎么用,欢迎大家自行Google,这里篇幅有限,我就不啰嗦了。

另外,如大家所知,数码时代,越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能使用的光圈越少,在使用过小的光圈下会出现分辨率下降的问题,这个叫:衍射极限光圈。

科普一下,衍射极限光圈(Diffraction Limited Aperture,简称DLA),有时候也被称为“像素衍射临界光圈”或者“镜头衍射临界光圈”。指使用光电转换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当镜头的光圈收缩到某一挡后,由于光的衍射作用,会对成像产生严重的影响。

有关衍射极限光圈的原理和测算方式,大家可以上网查查,这里只说结果:衍射极限光圈=像素尺寸/(1.22光波的波长)。

先说明一下,自然光是混合光,可见光波长约为380nm到780nm,所以红色光受衍射极限光圈的影响最严重。不过,通常可以以中间值,蓝绿色波长的500nm算出个大概来。

从这个公式来看,衍射极限光圈和像素直径的大小有最直接的关系,同样面积的感光元件,像素数越高(每个像素的直径越小),衍射极限光圈也就越大。也就意味着,同样面积的感光元件,随着像素的提高,小光圈就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使用了。

其实衍射极限光圈并不是一个新问题,留心观察一下,很早开始,很多袖珍数码相机的光圈都只有/11甚至/8。这是因为袖珍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很小,但是依靠很小的单像素直径把像素做很高,因此太小的光圈根本就没有实用价值。手机的情况也类似。

这个衍射极限光圈算是数码相机本身目前不好绕过的一个坎。要想获得更高像素 更好景深,目前看起来使用技术相机通过这个前组和后组的俯仰摇摆,也就是利用沙氏定律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获得更大景深,这个在风景摄影上,这是非常有用的。

多透视点接片也需要后期合成,跟单透视点接片在后期技术上是大同小异的,只是更简单一些,因为变形不那么大,而且很有规律,所以要比单透视点接片合成容易得多。

单透视点接片不像多透视点接片那样一拍几十张几百张的接片,相机后组的移动量有限,一般最多也就能拍9张接一起,所以如果用索尼A7R3这样的机器,大概接一张片子出来是2亿像素,用数码后背拍,虽然很麻烦,但也能拍,合成之后大概4、5亿像素到头了。

除了拍风景,单透视点接片也可以用来拍人像,当然需要人大体不动,拍9张,回来合成一张。去年年初,我和几个摄影师在798索尼的展厅有个展览,曾经打了一张这样的人像照片裱铝板上,2亿像素的照片,输出成真人大小在展览的时候还是感觉蛮夺人眼球的,你可以趴在照片前仔细看,就和你看一个真正的人那么清晰,而且还不会有因为多透视点拍摄带来的失真。

大概情况就是这样,总之,建议如果你打算往高端走,就别玩多透视点接片了。如果你为了泛商业摄影(创意图库也算)或者科研,多透视点接片确实花钱不多,乐趣不少……有时候通过图库这样的照片也能卖点钱。

当然,摄影没有一定之规,你要说单透视点接片就一定比多透视点接片更高雅、更艺术……David Hockney(大卫-霍克尼)老爷子的粉丝们就断断然不服!

著名的美国视觉艺术家霍克尼老爷子是谁,大家可以自行Google,我也不多展开了。业界对于他拼贴摄影(显然也是多透视点接片啦)的开创性贡献是一致认同的。

这老爷子差不多拼贴了一辈子,直到现在还在用iPhone和iPad搞创作。话说1994年中国就翻译了他的一本书叫《霍克尼论摄影》,卖7块9一本。好像没卖出过多少,那时候我还在读大学,也看的云里雾里。中国的摄影史教育就是一团渣,到现在也是。

最后,大家看看用技术相机拍单透视点接片就是这样工作的。反正是得背一堆东西,还得用三脚架。

这张大概是2014年时候拍的,用的是金宝ACTUS微单轨技术相机 蔡司ZV50限量版镜头 索尼A7R,九张接片,可以获得1.6亿像素的照片。当然,这个器材配置目前看不是最好的,后来技术又进步了嘛。

我手里拿着在镜头前面的是Datacolor 24色色板,精确的色彩校准为后期调色打下更好基础。单透视点接片需要尽量稳定的脚架云台,这个和多透视点接片可以稀拉马虎的扫射很不一样。另外请无视劣质洗发水扫荡过的后脑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