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话画】禅画作品赏析|儒道问禅/ 作者:老雪

 鲵影萍踪 2017-11-25


老雪禅画赏析-儒道问禅

各位听友,周末好!本期《周末话画》,欢迎欣赏老雪禅画《儒道问禅》。




话画|儒道问禅/ 作者:老雪 来自老雪墨禅 17:30

△点击收听△

周末话画

儒道问禅


作者:老雪

主播:翠萍


        品老雪禅语书画之经典  悟万丈红尘人生之真谛



山路崎岖,和时光一样,迢遥远去,与螺旋一般,扶摇直上。转过右边削面崖壁,便不知去向。越过山坡,透过云雾,视线顺着曲折山崖,触碰到坚硬的岩壁,按照月亮指引的方向,在山间坡地,我们似乎看到一种圣灵的图象。

有儒道二士,在山路陡峭之处,盘腿打坐,人和人,岩和岩,在一个逼仄的空间,合二为一,相对论禅,别开生面,令人恍惚。他们在欣赏山川之灵秀,聆听空谷之幽声。一位方巾道士,一位儒家弟子,极易让人想起道家坐生太极,行走八卦的山间气场,想起儒家三纲五常,见贤思齐的人间论理。接着,就想起宁静缥缈,超脱轮回的空间禅道。

顺着山崖,目光慢慢提向高空,岩石间枝芽藤蔓,挽起一勾弯月,营造着一种清远空灵之境。云空之中,暮色苍茫,迷迷蒙蒙抒写着山石的形质气息、月光的幽微灵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大概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情境了。

两位华夏老人,在山谷气场中,痴痴而坐,忆及西土那位思想巨人,漫漫论禅。他们跨越了二十多个世纪,年纪相仿,又相融千年,自然思维相接,禅理相通。在这山间气场中,仁孝治国,舍生取义的入世儒学,道法自然,和谐治国的出世道学,与正知正见,度已度人的超世禅学,氤氲弥漫,玄妙无边。千年岁月作合,儒家之敬,道家之静,与远方而来的释家之净,已经融为一体。儒礼,道行,佛法的精髓,在红尘间涤荡灵魂,澄明境界。

儒释道,独步古今,自成一格,千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终成宇宙之本,万物之根,运动之理。佛陀的禅教,老子的道教,孔子的儒教,以及西方耶稣的圣教,揭示了宇宙间的大智慧。他们是伟大的播种者,二千多年来,一颗颗涵蕴永恒生命力的种子,象蒲公英一样,逢风而起,四处飘落,引导人们,离开昏暗愚昧,进入光明的信仰世界。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处处是净土。人心是修行的渡口,心思进入禅的境界,生命之舟就停靠在那里。那么,好好照应你的心念,好好照应你的思想,那里是你人生航行的方向。

宗教教义,是一个祟高而又艰深的恢弘话题,是一种幽远而又精致的思维释放。水墨触及,已是高远莫测,落笔虚幻,寥寥几笔,难以言表。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许多宏篇巨制,也只是一点意会,一孔之见,在人类思想精髓的边缘,粗略游走,浅尝辄止,不能深入,何况我等才薄智浅,庸人秃笔,怎能攀援巍然峰巅。我们且避开宏大话题,从逻辑认知走向形象感知,再看几点水墨。

暮色之中,山间清静,四野苍茫,适合思维的驰骋,思想的碰撞。他们在高谈阔论,说古述今,前世今生,因果报应,无所不包。这是在山谷之间,打坐参禅,修行悟道啊。此时此刻,世俗纷烦绝尘而去,山水人物,在静谧的对话中,一起渐入禅境。写到这里,又想起那个哲人话题,两位高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能作答。其实,他们是在这山路盘旋、与世隔绝处,又一次重复着天人合一的话题。干净地常来坐坐,太平时早去修修。他们很早就来到这山谷之中,坐而论禅,修身养性。山石花开,今夕何年?掐指算去,从大宋王朝至今,他们已经坐论融合了十个世纪,修养锤炼了十个世纪。在莽莽山峦间,打开清远的启悟,完成生命之恋的皈依。

宣纸未及之处,山崖之下,隐约之中,应该有寺音缭绕,经声隐隐、禅香袅袅,祥和宁静。有一种冉冉升腾、浅浅涅槃,让人觉悟:山静尘清,水参如是观,天高云浮,月喻本来心。在漫漫岁月里,在迢迢生涯中,在弯弯山道间,在赫赫崖壁上,把身子坐得平穏妥当,把胸襟向善敞开,才能顺利地融合异音,蓄满禅意。

老雪禅画《儒道问禅


降央卓玛《呼伦贝尔大草原》

下期话画预告:曲江巷  

周末不见不散!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