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贪 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愚人道缘 2017-11-25
腾讯佛学 2017-11-25

文/马明博

1

“男孩子吃饭总是剩饭粒,他以后的妻子脸上就会有好多黑痣。”

吃午饭时,佑佑忽然放下饭碗,他盯着我和他妈妈的脸瞅了半天,咧着嘴笑了起来。我好奇地问:“不好好吃饭,笑什么?”佑佑一脸神秘,“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这话说的让人莫名其妙。

谜底还是佑佑自己解开的。

“告诉你们吧。我刚才读到一个故事。男孩子吃饭总是剩饭粒,他以后的妻子脸上就会有好多黑痣。女孩子剩饭粒,她以后的丈夫就会脸上有好多黑痣。我偷偷地看了看你们的脸,还好,你们没有剩饭粒的坏习惯。”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藏着一个丰富的世界。如果父母粗线条,或者忙得没时间向里面窥探一下,会错过多少的精彩!

“那你经常剩饭粒怎么办?”佑佑听了,吃惊地张了张口,没有回答。但是从那顿饭开始,他的碗里不再有剩饭粒啦。

2

“碗中剩饭,

路上饥人。”

有饭吃,是“福”;不剩饭粒,是“惜福”。

惜福是一种人生境界。

民国时期,担任过北洋政府总理的王士珍,他正定老家故宅门前有副对联:求名求利只求己不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财是惜福。

红尘世界,名利场中,人不是为利所迷,便是为名所累,谁敢说没有名利之心?知道“求人不如求己”的,不去攀缘,不去谄媚,不见义忘利,不市恩贾义,哪个不是凤毛麟角的人物?

家里老人常说:“碗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这两句话里的“有”字,如果去掉,更有韵味:“碗中剩饭,路上饥人。”

吃饭时总是剩饭粒,或许日后会成为路上的饥人。剩饭为因,饥人为果。比起配偶脸上的几个黑痣,这个结果可有点严重。

3

我们要惜福啊,不能这么浪费粮食!

说到“惜福”,明智师兄遇到过一个困惑。为提高员工福利,她为大家提供免费的自助午餐。一天,她看到一位员工餐盘上的米饭堆得很高。她纳闷,这个人的饭量会这么大?

她观察了一下,这顿饭吃下来,这位员工也没吃多少。他端着餐盘径直走向了垃圾桶。她赶紧走过去,“你等一下再倒,我跟你说句话。我们要惜福啊,不能这么浪费粮食!以后能吃多少盛多少,好不好?”

那位员工看了她一眼,“老板,你不是常跟我们说众生平等吗?这些饭,我没吃下,难道不可以喂猪吗?”

她觉得自己要求员工不浪费粮食没有错,但这位员工虽然是在强词夺理,但他的话也有几分道理。

因此,她把心头的困惑说给我。

人不惜福,或许是出于无明(无知),或许是出于贪欲。这位员工用“众生平等”为自己做挡箭牌,纯粹是为浪费找借口,必须教育一下。

4

“厨师做饭时,是给人做的,还是给猪做的?”

怎样吃饭,才叫惜福呢?这个问题,我曾向禅门宗匠、生活禅师净慧长老请教过。

长老说:“一个人吃饭,把碗里的吃干净,就是惜福。一群人吃饭,把桌上的吃干净,就是惜福。佛门里的人,自己吃个七分饱,留二三分给别人,也是惜福。”

我对明智师兄说:“改天,对那位员工转述一下长老的话,看看他怎么说。”她问:“如果他再跟我说可以喂猪的话,我怎么说?”

我挠了挠头皮,“那你就让他去问问厨师,他们做饭时,是给人做的,还是给猪做的?”

5

四十多岁的我,有四十多岁的贪爱;九岁的他,有九岁的贪爱。

周末,我带佑佑去北京展览馆参观“茶博会”。

佑佑把茶博会称之为“茶的世界”。的确,这里做着展示的,有福鼎的白茶,也有武夷山的岩茶;有西湖龙井,也有西江绿茶;有湖南安化的黑茶,也有陕西泾渭的茯茶;有云南的普洱,也有四川雅安的藏茶……

除了茶,茶博会上展出的,还有种种茶具。茶壶,有陶制的,有瓷制的,有紫砂的,也有金银的;有的茶盏很厚重,有的茶盏薄如蛋壳,有的茶盏鎏金高贵;也有各式各样的花瓶,可用于装饰茶席……

佑佑和我看来看去,两个人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四十多岁的我,有四十多岁的贪爱;九岁的他,有九岁的贪爱。

我们都遇到了喜欢的茶盏。怎么办?

6

“爸爸,我不要了。”

前几天,我在陕西终南山下拜访了一位隐居的老上师。老上师那里,可谓居无长物。长物,在古汉语中,指多余的东西。老上师并没有对我要求什么,但他无声的言教,却令我心感震撼。

想想自己,日常起居中,那么多的贪执、那么多的贪爱、那么多的贪恋,怎么能不心生惭愧?

对学禅者来说,基于贪心而集贮多余的物什,会助长对轮回的贪恋;如能舍弃十日内用不着的物什,学禅者可以远离贪著的陷阱,获得解脱的智慧。

面对茶博会上的种种诱惑,我决定让心如如不动。问题是,我不能要求一个九岁的孩子和成年的我葆有同样的心境啊!

佑佑先是看上了一种茶杯。还好,这种杯子家中有相似的,我承诺,他可以从家里的杯子里挑一个自己喜欢的。这种可买可不买的,原则上就不要买了。佑佑爽快地说:“好吧。”

后来,他在一个卖小花瓶的摊位前站着不走了。他看中一种葫芦形的小花瓶。我不忍心拂逆一个孩子天真的渴望。卖家说:“三种形状一套,单个不卖。”佑佑和我面面相觑。我正要说“要不挑一套吧”,佑佑果决地说:“爸爸,我不要了。”

7

“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宝玉,咱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

我说:“如果你特别喜欢,爸爸可以买给你。”佑佑说:“爸爸,你不记得‘不贪为宝’的故事啦?”

前不久,我和妻子给佑佑选读古文,其中有一篇《不贪为宝》。看来佑佑不但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意思,还记在了心里。

春秋时,宋国官员子罕,品德高尚,为政清廉,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有一天,有个人兴冲冲地来向子罕献上一块美玉。

献玉人说:“这是一块美玉,我请玉匠看了,他说是玉中的珍宝。请您收下。”子罕看了看,“这的确是一块美玉,但是我不能要。”

献玉人不解。

子罕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宝玉,咱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

十八世纪法国杰出思想家摩莱里说:“世界上唯一的恶,就是贪欲。其它所有的恶,不管怎么称呼它们,都只不过是贪欲的变种而已。”

佛教认为,贪,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人造作种种的恶业:坑、蒙、拐、骗、偷,都源于内心深处藏着的一个字“贪”。

不贪,就能够心无挂碍,远离得失,自由自在。今天,儿子和我都成功地克制了内心中的贪欲,做了一回以“不贪为宝”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