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眼《窻国通宝》一级初铸鎏金样钱

 国民一员 2017-11-26

拔都金帐 新珍窻国

    

            兼议“国”字“口”下少一划并答盛观熙先生之教诲

 

拔都金帐 <wbr>窻国通宝--开眼《窻国通宝》一级初铸鎏金样钱

    《窻国通宝》或又称“窗国通宝”。据载,窻国乃钦察汗国(金帐汗国)的简称,是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建立。《元史》记窝阔台七年(1235)“遣诸王拔都及皇子贵由、皇侄蒙哥征西域。”回军后拔都在窝瓦河下游东岸的萨莱地区建黄金帐,称钦察汗国。黄金帐即以黄金为装饰之帐,蒙古大汗所居,所以又称金帐汗国,窻国通宝即为此时期之铸币。

    窻国通宝目前来看,公见之存世量稀罕,故又被列入所谓中国古泉新五十名珍。

    本品为品相保存极佳的鎏金样钱。其字口深而清晰,边圆廓正,铸工精到。从其品相、直径与厚度判断,此乃标准之初铸一级样钱,其品质已和铸母难相伯仲。

    东北环境之淡绿厌白包浆锈色,纯真紧实,无可挑剔。因其样钱身份,出世高贵,穿戴金衣,耀眼抗蚀。岁月留痕,鎏金虽然大部脱落或被锈掩盖,然仍金斑闪烁。实乃极难见之好钱也!

    补遗之论:各位已经看到文下评论和我的回复。此钱得到盛观熙先生关照,就钱文书法提出异议,并据此断此品为后铸赝品。如此甚好,觉得有必要说说一说这个问题。以做争鸣!

    《窻国通宝》存世稀缺,在网络“人肉”也难见有其它品照。唯有搜索到百度百科上一枚《窻国通宝》银钱。并在华光普先生编《中国古钱大集》上找到其中录入的一品仅见拓图,均粘贴于下。

     显而易见,重点仔细鉴别盛观熙先生疑问之点即:“国”中的“口”字下面,究竟有没有一小横。其一,通过分辨,我们似乎基本可以看清,银钱上的“国”字之“口”下只有由右向左的一

撇。“口”下并无我们按照该字通常结构应该有的一上挑小横。

 

拔都金帐 <wbr>窻国通宝--开眼《窻国通宝》一级初铸鎏金样钱

 

再看,华谱上的拓图照:

拔都金帐 <wbr>窻国通宝--开眼《窻国通宝》一级初铸鎏金样钱

    拓图上有令人稍迷惑之处,其“口”字下的一笔,与由右向左的一撇,似乎是粘连在一起的,即,可以说“口”字下没有这一向上挑之小横,也可以认为似乎有(注意,是“似乎”)。由上两图,我们可以看出,“国”字之“口”,一上挑之小横,似有似无!

    而本品是初铸“样钱”规制和品质!既然为初铸样钱,众所周知,其品相和钱文细部特征是常品所不能比拟的,也是绝不能等同的。用常品,或者烂相之品来作为样钱或者说保存很好的钱品识别的判断标准,那实在是本末倒置!方法上就大错!同时,如果我们以今人之书法习惯和现代字体结构来衡量古人书法,那必然可能出现偏差。就像有的人说,万字是现代简体,古代不可能有一样,其实古代俗写恰好有万字简体写。又如,草书之体,更是缺笔少划,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加之,辽金西夏元等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字,缺笔少划的,那是数不胜数!尤其是辽钱为最。在元钱中也不鲜见,如元统元宝,“统”字左边为元,元贞元宝,“贞”字上方少一横,等等。诸位也可参见本人前文至元戊寅背香殿,那 戊字少一点,正是一种书写形式之一。其有意还是无意漏掉那一点,我们无从查考。但是,确实就是少了一点。你按照今人书写习惯来判断,那还不是一眼假?

    同时,在我们只见谱载“仅见”的时候,其“仅见”之物,恰好就有各一半的概率,即真赝各占一半,这盖因为,没有参照品。说赝不过,言真亦可。按照盛观熙先生的观点,华谱上的窻国通宝钱文才确实是“惨不忍睹”的拙劣。这诸位可以对照明鉴。当然,如爱之心切的话,也可大加赞赏曰,此钱书法独具神韵,独步天下。。云云。至于神出何处,韵在哪点,就不去说了。个中原因就不多说了,因为这种情况咱们绝不少见。

    钱币鉴定界某些人有一个极其丑陋的习惯,那就是当说不出藏品更多毛病理由,又不想承认藏品为真的时候,往往通通以“后铸”来下结论,这样即可维护面子(意思是东西我还是看老的),又实现否定之目的。而至于什么时候后铸,为什么要后铸,为什么只后铸这么一两枚,为什么后铸还要鎏金等等,那就不去管它所以然了。当然,说这些,并不表明我发上来的所有东西都一点不存疑,有些东西也是想让大家鉴评鉴评,心里那还不明白吗。一句话,天下能找到绝对不看走眼的人吗?绝对不会看走眼,当今古玩鉴赏大家,过手东西成千上万的马未都先生都不敢这样宣称,其大明白之处,才是人性!

    总而言之,我很厌恶网上吵架。自己的博客,放上些东西,大家分享,真品也好,赝品也罢,并未动任何人的奶酪。当然,有可能伤及某些个别人的不能见天之利益,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这里,尽管盛观熙先生取消了对我博客的关注,但是我在这里仍然要感谢盛先生,提出了窻国通宝的笔划问题,尽管其言已经伤及基本自尊。先前我没有特别注意去介绍考证这点。我只是希望博友间平等善意的探讨问题,哪怕争鸣,只要是善意的,相互尊重客气一些,那才本真,也是最为基本的博德。我以为,凡是以教训别人之口吻发表不同意见是很不妥当的,哪怕对方是一菜鸟新手。厚道做人,永远自谦,是一个真正大家应该具有的风范,史上这样大家人物不少,其深得业界或者群众拥戴,除了水平,还有德行。总之,但凡有理有据的反面意见是非常值得我尊重和珍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