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辽金钱币研究上成绩斐然的裴元博先生博客上发表了关于几枚契丹雕刻金钱的考证文章,由此引来网上激辩。本人间接参与其中,跟了一些帖子,以支持裴先生。 正如玩闹江湖在结束玩闹时给我的总结是“侠气十足但缺乏辨析”,这算是很抬举本人了。我不懂契丹文,也不是研究辽史和契丹文化的学者或者爱好者,一知半解,故不便掺和到具体的学术问题探讨中。只能从科学客观对待裴元博先生的研究这个角度上给予其道义上的支持。 但是,作为一个在上世纪曾经有百万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人来说,我所关心裴元博先生的研究,是因为自己钱币收藏爱好上对契丹钱币分类识别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去重视裴先生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否正确、重视其开拓性研究中的逻辑架构严密合理的程度。只要这些方面基本正确了,那其结论的可信度便会提高,我学习收获便会减少时间浪费,才能更有价值。 本来这是枚契丹金钱的真伪考证,结果讨论已经超越到契丹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政治学等等领域去了,大家均有意或无意间忽视了金钱本身的问题。比如,雕刻的技法和契丹时期其它雕刻文物技法的比较,为什么封赏会用钱币形态、铸刻此钱是一个由策划(提出用何种方式作为封赏信物)到由技师完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传达旨意到最后刻成,中间需要涉及若干程序和手续,是口头传达旨意,还是书面?是工匠技师根据传达者口述还是书面来雕刻文字,是谁来选择相关寓意图案,是工匠还是主事抑或圣意,等等。如口述传达就有可能存在不同人理解上的偏差进而反映到金钱雕刻上去,等等。 尽管,金钱上的文字和图案信息的正确与否,或者是否符合当时历史与文化习俗等诸情况,是判定此钱真伪的一个重要辅助信息之一。但是,当通过金相测定和附着物物理测定等金钱本身装载的硬性信息,并结合钱体上的契丹文字这一核心符号信息,进而确定此钱到代,那么这一点就应该成为我们研究本金钱(不是钱上的文化信息)的最基本起始点,即应在这个前提下去深入研究金钱上装载的文字信息和图案信息,以实现扩展提升或者降低本金钱文史价值的目的。这里,从钱币学角度上说,在之前未见过有相同形制的钱品时,新品得首先断代,然后才进一步论证其它诸如钱文形制等。这正如,一非洲黑人穿着唐装,然后问你,此人为哪国那州之人,你不能根据其穿着唐装而说,此人乃中国人,而只能根据其皮肤颜色说,此人确认是非洲人,那非洲人为什么穿唐装?因为其喜欢中国文化,因为其在中国逗留,因为其娶中国女为妻。等等,显然,其这身衣服便会出现多种原因猜测或者解释。不同角度认识,结论便会不同。但是,其皮肤黑色,基因特征这一本质硬信息,确定了其基本人种属性,我们只有在此人是一个真正的非洲黑人这一基础上展开讨论其为什么要穿唐装。同理,金钱如果进行了金相年代测定和附着物年代测定,并有契丹文刻文支持,那么其千年真品前提就已经确定,我们只是再去研究其他信息。以进一步搞明白此金钱的的具体用途和含义。然,关于具体用途,无论怎样说法,那是一个文化历史信息的深入解读过程,已然超越钱币断代的研究本身了,并且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在方法论上,首先我们必须时时掌控逻辑概念的设定前提,严防在讨论中偷换概念,进而将论题转移到另外的方面,王顾左右而言他。我觉得,裴元博先生一句话说得正确,其是研究契丹钱币的,而非研究契丹历史和文化,尽管研究契丹钱币需要有一定的契丹文史知识基础,但是,两个行当毕竟侧重点完全不同。二者不能混淆和等同。 我们试着进行一下本次讨论的逻辑设定: 问:此钱材质包浆是否到代?答:目测到代,仪器测到代。 问:此钱是否手工雕刻?答:手工雕刻。 闻:此钱钱文代表什么?答:耶律奴瓜封赏 问,为什么是这样解释:答:我的理解和考证,但是可能还有其它理解,或者其它含义。 问:这些理解含义我认为都不准确甚至有不少谬误,答:我认为目前我的解释是有依据的,当然还可能存在多种理解,这需要进行更专门深入的研究。 问:我认为你的依据不充分,不能令我信服,而既然你不能拿出更充分证据来准确解释钱文图案含义(同时提出还不能准确解释的一些问题质疑),这些钱就有可能是后代某个时间所刻,就不能被认定是契丹时代的真钱,因此你的考证是不充分发甚至是错误的。(从这里开始有意无意撇开仪器测定到代这一硬性前提,开始偷换转移概念) 至此,出现一个逻辑命题方向把控点。其可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一是:答:我参考很多资料,我认为我的解释是基本正确的!问,否,你的解释很多是对契丹文化理解的错误,门神不是那样,契丹文不是那个读法,契丹文权威没有那样说,契丹有些墓葬文物遗迹不是那样的。。继续答:我看了某资料是那样的,某权威的看法不一定全对,门神是产生于什么年代,是如何应用的。。等等。回答者进入了更深的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研究领域,这时与钱币本身的研判已经逐渐远离。越讨论,命题越广泛。最终逻辑概念被成功偷换和转移。 二是:答:经过进一步科学测定,金属和附着物到代,这是硬信息!首先确定了这批物品是辽代并且是契丹人的物品,并且是具有特定用途的。钱文图案含义的解读是另外一个问题,东西到代说明了这是契丹时代原物,雕刻和金质说明这只是特殊用途。钱文图案准确含义我们将进一步研究。钱文含义不清,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否定现代科学仪器测定。如此,只要钱体到代之测定不被推翻,那这个方向才是实现对逻辑概念的紧紧把控,即,始终围绕钱币本身讨论。这里,前提就是“本金钱经现代科学仪器物理测定为千年之物”。所有讨论,均应该围绕这个前提来进行,即金钱是年代悠久的历史文物,其文字显示其为千年契丹真品,其文字图案需要解读和寓意需要进一步阅读与研究,以便得到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全面结论。如此,真品被确定,文化信息解读待更专业的工作者去深入研究。才能防止概念被偷换成“以软信息来判断真伪”。将最为关键的基础硬信息撇在一边不被理睬。 当然,有人必会反问,不搞清楚门神是谁,就难以确认其是不是真的辽代之物。事实上,如果说门神就现有文献资料或者某著名学者说不可能是辽代应该出现的,是不是就能推翻先前的结论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如果物理测定是到代的,那么文化符号的主观疑问就无法撼动年代的实际。其结果恰好是反证了辽代就已经出现了汉人尉迟敬德门神。反而将某种文化现象出现的时间前推了,尽管这不符合人们已经形成的某种共识。历史这种令人想不到的例子,简直太多! 这正如,一座汉墓考古发掘,出来一件从未见过之物,墓葬已经确认是汉代,那所出来的东西即是汉代之物,但是暂时解读不了此物很多有别常规的信息或者符号。这里,汉代之物是硬信息,特殊符号是软信息,首先确定这是汉代的一件特殊文物,是仅见真品。从收藏的价值意义上说达到这点,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其物品上的文化信息被解读出来后,只是导致此物的价值增长与否,而非物品本身的真伪! 一句话,从逻辑学上说,契丹文字意解读和门神属性最多是本金钱真伪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以上文字,时间关系并未进行字斟句酌的严谨把关,有些地方也说得还不甚明白,一篇纯粹随想性的博文,聊做这场激辩的一点观感心得,作为日志记录在案。 2011年4月12日于庐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