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学好中药学(二)应用歌诀,巧学中药

 myzgc 2017-11-26


熟练掌握中药药理药性是每位医生毕生的事,我忆及在初学中医时,也曾熟练背诵《中药四百味》、《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中医基础典籍,临床应用也算熟练,但是学的很熟悉的药性过一段时间又觉概念模糊或忘却了。很多人学医之初都有此类困惑。但是随着临床阅历的增长,愈来愈觉得对中药的学习认识和掌握尚有不足,在摸索中研究出一种学习方法。掌握之后,几十年不忘,同道、门人学此方法者,均获益极多。具体的方法是;从总论到各论,我把繁杂的内容,精炼成七言韵诗的形式加以记忆。介绍如下:

1、中药学总论歌诀

中药的性能:药物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四气:寒凉温热为四气,寒凉属阴温热阳;大热口渴阳盛病,清热泻火用寒凉;形寒肢冷真阴症,急投温热助真阳;掌握四气阴阳理,临证自然有主张。

五味:能收能涩本味酸,苦泻燥湿又能坚,咸能软坚并能下,和缓补益须用甘,辛能行散发肌表,淡味渗利功偏差,此是五味各所主,应与四气一同参。(“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升降浮沉:质地轻虚浮而升,沉而降者体必重;寒凉无浮热无沉,酸苦咸降辛甘升;升浮属阳发肌表,沉降属阴泄里功;此是升降浮沉意,应参炮制配伍中。

2、中药各论歌诀

(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本类药物大多偏辛散轻扬,主入肺经、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属正治八法“汗法”。 此外,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使用注意:①本类药物多偏辛散、辛燥,易耗气伤阴,用量不宜过大,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尤应注意。②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故自汗、盗汗、疮疡日久、久淋、失血者,虽有表证,亦当慎用。③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④常用量3-10克。

辛温解表药歌诀:辛温解表桂麻黄,紫苏香薷芷荆防,细辛羌夷藁苍耳,胡荽柽柳与葱姜。

(桂枝、麻黄、紫苏、香薷、白芷、荆芥、防风、细辛、羌活、辛夷、藁本、苍耳子、胡荽、柽柳、葱白、生姜)

辛凉解表药歌诀:辛凉解表葛升麻,桑柴薄荷蒡菊花,木贼蝉蜕淡豆豉,蔓荆浮萍效可夸。

(葛根、升麻、桑叶、柴胡、薄荷、牛蒡子、菊花、木贼、蝉蜕、淡豆豉、蔓荆子、浮萍)

(2)清热药清热药是指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里热证的药物。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属正治八法“清法”的范畴。

清热药性皆寒凉而适用于里热证。通过清热、泻火、解毒、燥湿、凉血、清虚热等功效,以清泄热邪,大致可分为以下各种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清热药的作用大多比较广泛,有时殊难截然划分其特殊效能,但亦毕竟各有所长,这就要在认识其清热共性的基础上,进而掌握其个性,始能用药精当,以提高临证疗效,并减少其不良反应。

使用注意: ①细心辨析热邪性质、部位,以及有无兼症,以便选择用药并作必要的配伍。例如有表邪的当先解表后清里,或表里同治;内有积滞大便秘结的,应先通便导滞,或泻下与清热并举;气血两燔的应气血两清,虚热证常配伍养阴药等。②清热药性皆寒凉而多味苦,易伤中影响脾胃运化,凡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当忌用,或配以和中之品。苦燥之剂又易伤津液,对阴虚者不利,必欲用时则当辅以补阴药。③使用清热药应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对邪实而正虚的,则宜与扶正药配合应用。④清热药多是生用,而较少炮制。

清热泻火药歌诀:清热泻火石寒知,栀子竹莲芦夏枯,花粉谷精密蒙花,青箱鸭跖配西瓜。

(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竹叶、莲子芯、芦根、夏枯草、天花粉、谷精草、密蒙花、青箱子、鸭跖草、西瓜、西瓜翠衣、西瓜霜)

清热燥湿药歌诀:清燥苦参芩柏连,秦胆鲜皮马尾连。

(苦参、黄芩、黄柏、黄连、秦皮、龙胆草、白鲜皮、马尾连)

清热凉血药歌诀:凉血生地水牛角,玄参赤芍丹紫草。

(生地、水牛角、玄参、赤芍、丹皮、紫草)

清热解毒药歌诀:清解银翘两半莲,白花蛇舌草青蓝;公英地丁酱鸦胆,红藤鱼腥蚤射干;金荞土苓蔹漏芦,山豆天葵马齿苋,白头青黛地锦草,熊胆慈菇穿心莲。

(银花、连翘、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鸦胆子、红藤、鱼腥草、蚤休、射干、金荞麦、土茯苓、白蔹、漏芦、山豆根、天葵、马齿苋、白头翁、青黛、地锦草、熊胆、慈菇、穿心莲)

清虚热药歌诀:虚热青蒿与地骨,白薇胡连银柴胡。

(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

(3)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本类药为沉降之品,主归大肠经。主要具有泻下通便作用,以排除胃肠积滞和燥屎等,或有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之邪通过泻下而清解,起到“上病治下”、“釜底抽薪”的作用;或有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随大小便排除,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部分药还兼有解毒,活血祛瘀等作用。即《内经》所谓:“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属正治八法之“下法”范畴。

使用注意:使用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时,因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当忌用。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当奏效即止,切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泻下药歌诀:攻下硝黄番芦荟,润下松子麻李仁,峻下甘遂芫大戟,商陸巴豆丑续随。

(攻下药:芒硝、大黄、番泻叶、芦荟;润下药:松子、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甘遂、芫花、大戟、商陆、巴豆、牵牛、续随子)

(4)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能祛除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有的还兼有散寒、舒筋、通络、止痛、活血或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肢体疼痛,关节不利、肿大,筋脉拘挛等症。

使用祛风湿药时,应根据痹证的类型、邪犯的部位、病程的新久等,选择药物并作适当的配伍。①如风邪偏盛的行痹,应选择善能祛风的祛风湿药,佐以活血养营之品;②湿邪偏盛的着痹,应选用温燥的祛风湿药,佐以健脾渗湿之品;③寒邪偏盛的痛痹,当选用温性较强的祛风湿药,佐以通阳温经之品;④外邪人里而从热化或郁久化热的热痹,当选用寒凉的祛风湿药,酌情配伍凉血清热解毒药;⑤感邪初期,病邪在表,当配伍散风胜湿的解表药;⑥病邪人里,须与活血通络药同用;⑦若夹有痰浊、瘀血者,须与祛痰、散瘀药同用;⑧久病体虚,肝肾不足,抗病能力减弱,应选用强筋骨的祛风湿药,配伍补肝肾、益气血的药物,扶正以祛邪。

使用注意:辛温性燥的祛风湿药,易伤阴耗血,阴血亏虚者应慎用。

祛风寒湿药歌诀:祛风寒湿独威灵,诸蛇二乌寻骨风,青风海风藤松节,蚕沙伸筋路路通。

(独活、威灵仙、乌梢蛇、白花蛇、蛇蜕、川乌、草乌、寻骨风、青风藤、海风藤、松节、蚕砂、伸筋草、路路通)

祛风湿热药歌诀:祛风湿热艽防己,桑枝豨莶臭梧桐,络石雷公藤丝络,老鹳山龙海桐皮。

(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络石藤、雷公藤、丝瓜络、老鸛草、穿山龙、海桐皮)

祛风湿强筋骨药歌诀:强筋五加脊雪莲,鹿衔年健寄石楠。

(五加皮、狗脊、雪莲、鹿衔草、千年健、桑寄生、石楠叶)

(5)芳香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本类药物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能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前人谓之“醒脾”、“醒脾化湿”等。以解除因湿浊引起的脾胃气滞之症状。此外,部分药还兼有解暑、辟秽、开窍、截疟等作用。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症。此外,有芳香解暑之功,湿温、暑湿等症,亦可选用。

使用注意: 化湿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以免其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疗效;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

芳香化湿药歌诀:芳香化湿藿佩苍,朴砂草果二蔻香。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草果、肉豆蔻、白豆蔻)

(6)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作用趋向偏于下行,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利水渗湿药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有些药物有较强的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利水渗湿药歌诀(总诀):利水二苓泽海金,二通滑薏韦灯芯,蟋蝼扁瞿萆葫芦,瓜葵金钱地肤茵。

(猪苓、茯苓、泽泻、泽兰、海金砂、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灯芯草、蟋蟀、蝼蛄、萹蓄、瞿麦、萆薢、葫芦、冬瓜皮、冬葵子、金钱草、地肤子、茵陈)

利水消肿药歌诀:渗利二苓泽蝼薏,冬瓜葫芦玉米须。

(猪苓、茯苓、泽泻、蝼蛄、薏仁、冬瓜皮、葫芦、玉米须)

利尿通淋药歌诀:通淋扁瞿车通滑,冬葵地肤萆金沙。

(扁蓄、瞿麦、车前子、通草、滑石、冬葵子、地肤子、萆薢、海金沙)

利湿退黄药歌诀:退黄金钱草茵陈,虎杖地耳草垂盆。

(金钱草、茵陈、虎杖、地耳草、垂盆草)

(7)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属正治八法“温法”之范畴。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蜷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温里药歌诀:温里附子与干姜,肉桂吴萸川胡椒,丁香荜茇荜澄茄,高良姜并二茴香。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川椒、胡椒、丁香、荜茇、荜澄茄、高良姜、大茴香、小茴香)

(8)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

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其味辛能行,味苦能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即行气、降气、解郁、散结的作用。并可通过畅达气机、消除气滞而达到止痛之效,即《素问》“逸者行之”、“结者散之”、“木郁达之”之意。属正治八法“消法”的范畴。

理气药主要用治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肝气郁滞所致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肺气壅滞所致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常用量:3—10g。

理气药歌诀:理气二枳青陈详,沉附橼木檀九香,柿蒂佛楝荔乌药,薤白玫瑰大腹良。

(枳壳、枳实、青皮、陈皮、沉香、香附、香橼、木香、檀香、九香虫、柿蒂、佛手、川楝子、荔枝核、乌药、薤白、玫瑰花、大腹皮)

(9)消导药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导药,亦称消食药。

属正治八法“消法”范畴。消食药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消食化积,以及健脾开胃,和中之功。主治宿食停留,饮食不消所致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属渐消缓散之品,适用于病情较缓,积滞不甚者。脾胃素虚,运化无力,食积内停者,则当配伍健脾益气之品,以标本兼顾,使消积而不伤正,不可单用消食药取效。

本类药物虽多数效缓,但仍不乏有耗气之弊,故气虚而无积滞者慎用。

常用量:6—15g。

消导药歌诀:消导莱菔山楂曲,内金阿魏麦谷芽。

(莱菔子、山楂、神曲、内金、阿魏、麦芽、谷芽)

(10)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症为主的药物,称止血药.

止血药均入血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本类药物以归心、肝、脾经为主,尤以归心、肝二经者为多。均具有止血作用。因其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故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别。

止血药主要用治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病症。

使用注意:“止血不留瘀”,这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而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当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候。

止血药多炒炭用。一般而言,炒炭后其性变苦、涩,可增强止血之效,但并非所有的止血药均宜炒炭用,仍以生品或鲜用为佳。

止血药歌诀:温止灶土艾炮姜,瘀茜蒲七蕊降香,敛鹤紫珠棕及藕,茅榆蓟柏槐止凉。

(温经止血:灶心土、艾叶、炮姜;化瘀止血:茜草、蒲黄、三七、花蕊石、降香;收敛止血:仙鹤草、紫珠、棕榈炭、白及、藕节;凉血止血:茅根、地榆、大小蓟、侧柏叶、槐花)

(11)活血化瘀药: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其中活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活血化瘀药,性味多为辛、苦、温,部分动物类药味咸,主入心、肝二经血分,故能行血活血,使血脉通畅,瘀滞消散。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血实者宜决之”之法。属正治八法“消法”范畴。

活血化瘀药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故活血化瘀药的主治范围很广,遍及内、外、妇、儿、伤等各科。如胸、腹、头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体内癥瘕积聚,中风不遂,肢体麻木以及关节痹痛日久;跌仆损伤,瘀肿疼痛;疮疡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等。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行散力强,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他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

歌诀:活血乳没郁川芎,棱莪丹参不留行,姜黄泽兰虻水蛭,

土虫桃红膝五灵,然铜坤草竭苏木,甲珠月季毛冬青。

(乳香、没药、郁金、川芎、三棱、莪术、丹参、王不留行、姜黄、泽兰、虻虫、水蛭、蟅虫、桃仁、红花、牛膝、五灵脂、自然铜、益母草、血竭、苏木、山甲片、月季花、毛冬青)

(12)化痰药:化痰药主治痰证。痰的病证甚多: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痰蒙清阳之眩晕;痰扰心神之睡眠不安;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皆可用化痰药治之。止咳平喘药用于外感、内伤所致的各种咳嗽和喘息。

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嗽,故化痰、止咳、平喘三者常配伍同用。

使用注意: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以免恋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收敛性及温燥之药尤为所忌。

温化寒痰药歌诀:温化寒痰星半夏,白附芥前旋皂荚。

(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白芥子、前胡、旋覆花、皂荚)

清化热痰药歌诀:清化热痰桔贝母,礞石黄药篓前胡,海浮蛤藻昆瓦楞,大海竺黄竹沥茹。

(桔梗、贝母、礞石、黄药子、瓜蒌、前胡、海浮石、蛤壳、海藻、昆布、瓦楞子、胖大海、天竺黄、竹沥、竹茹)

止咳平喘药

歌诀:止咳平喘马兜铃,杏仁苏子百部葶,紫菀冬花枇杷叶,桑皮洋金花银杏。

(马兜铃、杏仁、苏子、百部、葶苈子、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洋金花、白果)

(13)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称安神药。

心藏神,肝藏魂。人体神志的变化与心、肝二脏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本类药主入心、肝经,具有镇惊安神或养心安神之效,即体现了《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惊者平之”的治疗法则。安神药除具有重镇安神、养心安神作用外,某些药物还兼有清热解毒、平肝潜阳、纳气平喘、敛汗、润肠、祛痰等作用。

安神药主要用治心神不宁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亦可作为惊风、癫狂等病证的辅助药物。部分安神药又可用治热毒疮肿、肝阳眩晕、自汗盗汗、肠燥便秘、痰多咳喘等证。

根据临床应用不同,安神药可分为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两类。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属对症治标之品,特别是矿石类重镇安神药及有毒药物,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应中病即止。矿石类安神药,如作丸散剂服时,须配伍养胃健脾之品,以免伤胃耗气。

安神药歌诀:重镇安神朱砂琥,磁石龙齿与龙牡骨;养心安神柏枣仁,远志合欢夜交灵

(重镇安神药:朱砂、琥珀、磁石、龙齿、龙骨;养心安神药: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合欢花、夜交藤、灵芝)

(14)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本类药物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昆虫等动物药物及矿石类药物,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之主要功效。部分平肝息风药物以其质重、性寒沉降之性,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降逆、凉血等作用,某些息风止痉药物兼有祛风通络之功。

平肝息风药主要用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部分药物又可用治心神不宁、目赤肿痛、呕吐、呃逆、喘息、血热出血,以及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痹痛等证。使用平肝息风药时,应根据引起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因、病机及兼证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配伍。

本类药物有性偏寒凉或性偏温燥之不同,故当注意使用。若脾虚慢惊者,不宜用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品。

平肝息风药可分为以平肝阳为主要作用的平抑肝阳药和以息肝风、止痉抽为主要作用的息风止痉药二类。

平肝息风药歌诀(总诀):平肝息风牛黄羚,钩藤蝎蚣蚕地龙,紫贝蒺藜珠牡蛎,二代二麻二决明。

(牛黄、羚羊角、钩藤、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紫贝齿、刺蒺藜、珍珠、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玳瑁、天麻、罗布麻、石决明、草决明)

(15)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又名芳香开窍药。

本类药味辛、其气芳香,善于走窜,皆入心经,具有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的作用。部分开窍药以其辛香行散之性,尚兼活血、行气、止痛、辟秽、解毒等功效。

开窍药主要用治温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癫痫、中风等卒然昏厥、痉挛抽搐等症。又可用治湿浊中阻,胸脘冷痛满闷;血瘀、气滞疼痛,经闭癥瘕;湿阻中焦,食少腹胀及目赤咽肿、痈疽疔疮等症。

使用注意:神志昏迷有虚实之别,虚证即脱证,实证即闭证。脱证治当补虚固脱,非本类药物所宜;闭证治当通关开窍、醒神回苏,宜用本类药物治疗。然而闭证从寒热属性又分为寒闭、热闭。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须施“温开”之法,宜选用辛温的开窍药,配伍温里祛寒之品;面红、身热、苔黄、脉数之热闭,当用“凉开”之法,宜选用辛凉的开窍药,并与清热泻火解毒之品配伍应用。

开窍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且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用;因本类药物性质辛香,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不宜入煎剂,只入丸剂、散剂服用。

开窍药歌诀:开窍冰麝苏石菖。

(冰片、麝香、苏合香、石菖蒲)

(16)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消除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补虚药是专为治疗虚证而设的。但是虚证并非完全相同,—般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和阴虚证四大类。气虚与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减退,在临证中表现为“形不足”;血虚与阴虚表示机体精血津液的耗损,在临证中表现为“精不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属正治八法之“补法”的范畴。本类药物,既有甘温助阳之药,以温补形体之虚寒;又有甘寒滋润之品,以滋养津液之不足。总而言之,本类药物能补充人身气血阴阳之亏损而治疗各种虚弱的病症。临证中根据各种药物的功效及其主治证侯的不同,将其区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四类。

使用注意:补益药虽能增强体质,但如果误投错用,为害亦大。补阳药,性多温燥,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误用则阴愈虚火愈炽。补气药多味甘,能壅滞中气,中焦满闷者,宜慎服之,多服久服极易产生腹满瞋胀之患。补血药与补阴药,性多黏滞,妨碍消化功能,易产生腻膈滑肠的弊端,湿浊中阻,腹胀便溏者不宜服之。对于沉疴,初有起色,胃气初复,虚不受补者,当以开胃和中为首要任务。兼以清淡平补之品缓缓调理,切忌大量峻补之品导致胃呆气滞,中焦痞满之患,补虚药味厚者居多,制汤剂服用,以文火久煎者效宏;若须久服,可制成蜜丸剂、膏滋剂或酒剂少量服之,以图持续和缓地发挥药效。

补气药歌诀:补气四参草术芪,扁豆山药枣蜜饴。

(党参、人参、西洋参、太子参、甘草、白术、黄芪、扁豆、山药、大枣、蜂蜜、饴糖)

补阳药歌诀:补阳龙马鹿骨脂,狗肾胎盘蛤锁阳,苁蓉沙菀巴戟仲,菟丝二仙与蛇床,韭子益智冬虫草,胡桃芦巴阳九香。

(海龙、海马、鹿茸、补骨脂、海狗肾、紫河车、蛤蚧、锁阳、肉苁蓉、沙菀子、巴戟天、杜仲、菟丝子、仙茅、仙灵脾、蛇床子、韭菜子、益智仁、冬虫夏草、胡桃仁、胡芦巴、阳起石、九香虫)

注:“四版教材”九香虫为补阳药。

补血药歌诀:补血熟地归白芍,首乌龙眼楮实胶。

(熟地、当归、白芍、首乌、龙眼、楮实子、阿胶)

补阴药歌诀:补阴桑椹女贞子,二冬石斛芝麻煎,沙参玉竹旱莲草,枸杞百合龟鱉全。

(桑椹子、女贞子、天冬、麦冬、石斛、芝麻、沙参、玉竹、旱莲草、枸杞、百合、龟板、鳖甲)

(17)收 涩药

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本类药物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有敛耗散、固滑脱之功。即陈藏器所谓:“涩可固脱。”李时珍所谓:“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药,以敛其耗散”之意。因而本类药物分别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收敛止血、止带等作用。

收涩药主要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之症。

滑脱病证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故应用收涩药治疗乃属于治病之标,因此临床应用本类药时,须与相应的补益药配伍同用,以标本兼顾。

使用注意: 收涩药性涩敛邪,故凡表邪未解,湿热内蕴所致之泻痢、带下、血热出血,以及郁热未清者,均不宜用,误用有“闭门留寇”之弊。

收涩药根据其药性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但某些药物具有多种功用,临床应用应全面考虑。

敛肺涩肠药歌诀:敛涩石脂禹余粮,肉蔻诃子粟壳尝,乌梅石榴皮五倍,五味补虚敛肺肠。

(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诃子、罂粟壳、乌梅、石榴皮、五倍子、五味子)

固精缩尿止带药歌诀:固精二蛸樱覆盆,鸡冠椿萸猬芡莲。

(桑螵蛸、海螵蛸、金樱子、覆盆子、鸡冠花、山茱萸、刺猬皮、芡实、莲子、莲须)

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