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为时人作翘楚 ——著名书画艺术家潘建业

 李磊明 2017-11-26


古人为宾我为主,

写实写意两相补;

色彩瑰丽线条美,

常为时人作翘楚。

认识潘建业,源于一次同温幸先生的对话。温幸先生曾当过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山西省文联主席,在文化界德高望重。他说,在山西书画领域,以书见长者有之,以画见长者有之。而以书画同时见长者,无出潘建业之右。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脑中便有了潘先生的影子。一有时间,就上网收集潘先生的资料,也注意倾听业内人士讲述潘先生的故事。所以,2012年春天,当我有缘走进潘建业书画工作室“清远草堂”的时候,我已经成为了潘先生心灵上的知己。

 

 

潘先生祖籍清徐,1947年生于文水。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文水县城度过的。他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呀画呀,一只只小猫小狗就成了他的世界。上学的时候,为了更快地认字,他奶奶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在字的旁边画出它所代表的物象来。比如,先写一个“马”字,后面再画一匹马。这种看似十分繁琐、甚至有人觉得有些笨的识字方式,却使潘先生同时完成了认字、写字、画画的文化艺术启蒙。他的奶奶,虽然识字不多,却无意中培养了他的书画兴趣,奠定了他后来从事书画艺术工作的最初根基。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一直到今天,潘先生从未停止过对书画艺术的探索与追求。他去过农村、下过车间、当过老师和干部,从事过壁画创作、展览设计、装饰装潢、工艺美术等艺术职业,并且在其涉略的每一个艺术领域,都获奖无数,做出了令其同行景仰的成绩。这些艺术职业,不仅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而且打下了各种艺术手法相互融合、兼收并蓄的艺术功底。

进入新世纪以来,潘先生开始了新的艺术转变,专攻中国画。他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博采众长而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画意境高远,独具风貌,山水、花鸟、人物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而以大写意水墨马最为著名。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及大赛,屡获大奖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杂志、电视台报道。他还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以及沈阳、太原、包头、宁波等地,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个人书画作品展,受到好评。许多作品被省市有关领导作为礼品,送给美国、法国、德国、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贵宾,为国内外团体、个人所收藏。潘先生现为中外名人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画骏马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山西省艺术创作中心研究员,山西省诗书画印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山西省兰青书画院副院长,山西省城乡文艺交流协会副会长,原山西省民间艺术研究所所长。

 

 

潘先生学书学画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快乐的过程。他说,生活是美好的,只要善于观察,美无处不在。他曾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从中寻找创作的激情与灵感,领悟大自然造化的神奇与壮美。因而,他笔下的山水,雄奇与瑰丽同在,空灵与静谧共存。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山水、人物、花鸟、鱼虫,都涌流着生命的律动与灵光。几十年来,他把他的生命激情,都贯注于发现美、表现美的过程,融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与创新。所以,他的每一幅画,都有新意,蕴涵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张力,浸润着崇高雅致的生命情怀。 

潘先生是以画大写意马著称的画家。如果说,他的山水、花鸟、人物、鱼虫,主要表现静的雅韵的话,他的马则体现了动的狂放。你看他画的群马,像山雨来时的墨云,奔腾万里,变化无状;又如横扫落叶的秋风,撼天动地,摧枯拉朽。为了体会群马驰骋的气韵,潘先生几上内蒙古草原,在旭日东升的清晨,他请求马的主人,把一百多匹马赶起来,他站在高处俯瞰、眺望。万马嘶鸣、龙腾万里的壮观场面,纵横驰骋、心雄万夫的动态神情,他用心捕捉,细心揣摩。再加上他敏锐的艺术思维和超时空想像,一幅幅恢弘奇崛的奔马图就跃然纸上。如《踏浪歌》,一轮红日映照,大海波涛汹涌,奔马凌空飞跃,给人以莫大的力量与心灵震憾。如《腾飞图》、《洗礼》,群马飞奔、气吞万里,能让我们联想到成吉思汗驰骋欧亚大陆的铁蹄。我以为,人们喜欢他的水墨奔马,不仅由于它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它洋溢着一种气势,升腾着一种精神。这种气势和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蓬勃向上、自强不息的核心气质。

 

 

近年来,潘先生在全国书画艺术界风头旺健、人气飚升,他的作品受到了当今中国书画艺术大师的高度评价。2005年,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沈阳举办,来自中央美院、中国画院以及北京画院等全国各省市的著名书画家200多人参加了两天笔会,潘先生现场创作的大型山水画引起了在场同行的广泛关注,受到了中国山水画大师、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姚治华先生的高度评价。潘先生是这次笔会中受到专家赞扬的仅有的两位画家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理论大师邵大箴,看了潘先生的作品,推崇备至,并为《潘建业赴美美术书法作品展选》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感情真切的艺术创作——评潘建业的中国画》。他在文中这样评价潘先生的画:“他巧妙地把西画的写实造型、色彩和光影技巧用于中国画创作,同时努力发挥笔墨的艺术魅力,保持中国画的写实格调和情趣,从而创造出不少雅俗共赏的作品。……他用有意味的线状物抒情,用笔与墨的有机结合,适当吸收西画空间造型与光、色元素,便形成了他的个人艺术风貌。”

真是一语中的。观潘先生的山水,你会感到,他的画,画面开阔大气,色彩艳丽绚然。他师法自然、转益多师,既向传统中国画吸取营养,又不受传统中国画的束缚,努力求变。他很欣赏吴昌硕的观点:“古人为宾我为主”。他在精研中国画技巧的同时,努力加入西方油画的创作元素,在中国画线条写意的基础上,渗透着西方油画色彩、光影造型的写实风格。他曾在1974年和1980年分别在山西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班进修,为他中西结合的书画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潘先生说,这是他自己开创的一路画风。他不喜欢重复,认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他要求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否定再否定,达到两年一小变,四年一大变。现在,他的山水画作品很受书画收藏市场的青睐,常常是新画刚挂出没几天,再去看时已不见踪影。今年年初,北京一位书画拍卖公司的老总说,潘先生的画很有市场潜力,可以拍到每平方尺8万元人民币。这位老总还特意给潘先生准备了大画室,让他去北京专心创作。潘先生说,由此看来,他的路是走对了。

 

 

作画先做人,这是潘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了采访潘先生,记者多次到潘先生的“清远草堂”去作客。经常是未到画室,就听见画室里传来爽朗的笑声。这个位于太原市闹市中心开化寺的画室,由四大间宽阔的屋子连在一起组成。画室的四周和廊外,挂满了潘先生的新作。慕名而来的朋友,或留连观画,或请教切磋,都对潘先生诚朴谦和的态度与高远的人生境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幸福的感觉来自奉献。能为别人做点什么,那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记者还留意到潘先生的书法作品,大气磅礴,潇洒自在,力透纸背。从他喜欢的部分书法小品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气度与为人。“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唯思利及人。”“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善行无辙”,“真水无香。”……人们在欣赏这些独具风韵的书法作品的同时,似乎也可以看到一个学养深厚、品行高洁的人的形象。

说到这里,记者想起了潘先生的一个朋友——阎登岗先生给我讲的一件事:前些日子,阎登岗帮助温幸收拾书柜,发现一个信封里,有一幅潘先生的画没有钤印。阎登岗向温幸要了这幅画,想请潘先生盖个章后自己收藏。谁知潘先生拿过这幅画一看,说“这张画不好,我给你重画一张”,当场把这张画撕个粉碎。常听说书画界一些有名的画家,拿学生的画作盖上自己的印章卖钱或送人,比起潘先生的撕画举动,也真该汗颜了。

 

本文写于2013年,发表于《中国人物传记》、《祖国》杂志和李磊明新浪博客。作者李磊明,1965年生,山西省方山县人。1985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黄河电视台编委,黄河电视孔子学院副院长,中国黄河电视台理事会秘书处主任,山西广播电视台外宣中心副主任,是首届山西省优秀青年记者,首届山西省广播电视百佳编辑记者,第二届全国百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五洲彩桥》执行主编,《中国人物传记》、《天下山西名人》、《祖国》、《神州》杂志特约记者,《中国影像志》山西总联络人、撰稿人。拍摄10余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其中纪录片《沁源,905天》、《朱鹮飞回来了》获全国纪录片奖,《明月照黄河,万里寄相思——2012向全球华人送祝福中秋晚会》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联系电话:18636998453

电子邮箱:18636998453@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