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把地球挖了1000米,是大地艺术的创始人之一,人们称他为艺术界的“闪电侠”!

 火树银花5 2017-11-26

瓦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

艺术家瓦尔特·德·玛利亚的名字也许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没人能否认他在艺术上的影响力。有人评价他为“当今时代最好的艺术家”,他一生处世低调、不喜张扬,却为大地艺术的

漫威经典漫画《X战警》中的风暴女拥有随意控制气候的超能力,她可以召唤冰雪、风暴、闪电等,只要双手一挥天空便电闪雷鸣。操控闪电似乎是科幻故事中才会有的情节,但艺术家瓦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却在现实生活中完美再现了这种不切实际的超能力,他是艺术界大名鼎鼎的“闪电侠”。Walter De Maria《The Lightning Field》, 1977年


在其知名作品《闪电的原野》中,他在新墨西哥西部偏远的高原沙漠地区埋下了400根不锈钢金属杆。这些高6.27米的金属杆,按照67.05米的间隔标准,排列成宽16根、长25根的矩形阵,分布面积之广,覆盖了整片平原。Walter De Maria《The Lightning Field》, 1977年


每一根金属杆之间的距离都非常大,只有从高处望去才能领略到这座“闪电场”所构成的整体平面。即使观众置身其中,也只能在对金属杆一根一根地跨越寻找中,得以体验到这个偌大的矩形阵所产生的巨大张力。Walter De Maria《The Lightning Field》, 1977年Walter De Maria《The Lightning Field》, 1977年


每年6-9月的雷电季节,这些金属杆便成为了空旷原野上的电极,其尖锐的顶部能够接收闪电从而引发电光火石般的视觉效果。但“闪电场”同样也是危险的,观众必须保持安全距离才可以被允许欣赏这些壮观景象。瓦尔特曾对这件作品做出这样的注解:“我喜欢自然的灾难,我想它们可能是人们可以体验到的艺术的最高形式。Walter De Maria《The Lightning Field》, 1977年


虽然这件作品的魅力在于制造闪电,但即使没有雷电闪耀,走进这片神秘的领域,欣赏阳光与金属杆折射所发出的耀眼光芒也是不错的景象。Walter De Maria《The Lightning Field》, 1977年


在这件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他把创作场所从室内扩展到了一望无际的原野和空旷深遂的天空。自1977年诞生以来,这片不朽的“闪电场”便成了大地艺术家们的朝圣之地。


大地艺术


著名大地艺术家Richard Long以徒步行走作为艺术创作,在草地里走出一条直线、圆或是矩形图案,最终呈现出极具冲击力的作品。


大地艺术(Land Art)又被称“地景艺术”,也常常被称为“Earthworks”或“Earth Art”,它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美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工业文明极其发达,但不少艺术家却痛心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受到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呼吁以艺术的形式回归自然。Robert Smithson《Spiral Jetty》,1970年德国艺术家Wilhelm Holderied由飞机起降的瞬间产生了灵感,在新建成的慕尼黑机场附近塑造了大地艺术作品《时间之岛》。


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流派,极简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和传统的绘画、雕塑都与大地艺术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Walter De Maria《Mile Long Drawing》


瓦尔特·德·玛利亚被誉为大地艺术最重要的创始人物之一。1970年后,大地艺术占据了他主要的创作时间。但在投身大地艺术之前,他在雕塑、音乐、插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不俗的成就。Walter De Maria《Nine Mountains and the Sun》,1964年


青少年时期,瓦尔特最初的兴趣爱好是音乐,他先后学习了钢琴和打击乐,并在1946年加入了一个音乐家协会。作为男性,他同样对体育和汽车十分感兴趣,他会将喜欢的车型或者运动项目画在素描本上,从这时起他慢慢展现出了在绘画上的过人天赋。Walter De Maria《Untitled from The New York Collection for Stockholm》,1973年Walter De Maria《Art By Telephone》,1967年


1957年,瓦尔特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历史专业毕业,并用了两年时间攻读了该校的艺术硕士学位。毕业之后的他一直从事雕塑创作,但对于音乐的喜爱似乎一直深深埋藏在他的灵魂里。他曾与好友组过一支名为The Primitives的摇滚乐队,并担任了该乐队的鼓手,这支乐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地下丝绒乐队。地下丝绒乐队地下丝绒乐队主唱兼吉他手的卢·里德


早期瓦尔特的创作一直以木雕为主,受到达达主义、极简主义的影响,他的雕塑作品多是简单的几何形状。1965年,在收藏家Robert C.Scull的资助下,他开始使用金属材料进行创作。他巧妙地将数学几何公式概念融合到金属作品中,呈现出简洁却富于变化的多边形造型。Walter De Maria《High Energy Bar and Certificate》,1966年Walter De Maria 《Triangle, Circle, Square》,1972年


1968年是瓦尔特艺术生涯重要的转折点,他用黑色的土壤布满了慕尼黑的一间画廊,让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共鸣,这一举措让他成为了大地艺术的关键性人物之一。同年,他在莫哈韦沙漠进行了一英里长的绘画创作,至此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大地艺术的创作中。Walter De Maria《Earth Room》,1968年


钻地球一千米


大地艺术作品不属于任何一家美术馆或者画廊,这种使用自然元素创作出来的艺术往往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消逝,人们也只能在影像中才得以领略它们的魅力。而瓦尔特在1977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创作的《钻地球一千米》却成为了弗里德里希广场一件永久性的公共雕塑。弗里德里希广场


在这件作品中,他搬来了一部钻机,每天都向着地球的深处钻动,耗时79天打造了一个深一千米的洞穴,并向其中插入一根拼接而成的铜杆作为不可视洞穴的象征。Walter De Maria《The Vertical Earth Kilometer》(3D效果图),1977年


这根直径5厘米的铜杆被完全插入地面,它的顶部与地球表面持平,留下了一块黄铜色的横切面,就像一枚被人随意丢弃的硬币,被安置在德国卡塞尔城市公园一处不起眼的位置,日复一日地任人踩踏。Walter De Maria《The Vertical Earth Kilometer》的施工现场


瓦尔特的《钻地球一千米》在当时的公众看来简直荒谬至极,人们对于耗资不菲地去完成一件根本不可见的艺术品这一行为表示不解。而当公众意识到整个钻探工程已经威胁到了周围的草地时,便用各种方式向卡塞尔文献展的组织者抗议,他们在施工地周围示威,向媒体表达不满,这件作品令这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变得“热闹非凡”。


即使受到公众的诸多质疑,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仍然是毋庸置疑的。艺术家在作品中强调了空间的概念,摒弃掉艺术作品的形象,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空间上。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往往存在于地面以上的可视距离,而艺术家却反其道而行,将空间延伸到了地下不可视的方向,颠覆了传统的视觉认知。Walter De Maria《The Broken Kilometer》,1979年


1979年,瓦尔特又创作了《折断千米》(The Broken Kilometer)作为《钻地球一千米》的姐妹装置艺术。在这件作品中,他同样使用了千米长的铜条,以500米等分成两段插入地面之中,如今这件装置作品被放置在375西百老汇永久展出。

Walter De Maria《Time/Timeless/No Time》,2004年


玛利亚是一位把大地艺术与极简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家,他在作品中探讨着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日本直岛的地中博物馆至今仍展出着他的一件名为《Timeless》的作品。Walter De Maria《Time/Timeless/No Time》,2004年


为人低调、与世无争


Walter De Maria《5-7-9 Series》,1996年


由于瓦尔特的个人信仰,以至于他始终与商业市场保持着距离,人们鲜少在拍卖市场见到他的身影。1986年,苏富比拍卖行售出了他的10件作品,这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收藏家有机会可以将这位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罕见的艺术家的作品收入囊中的机会,所有作品最终都以最高估价成功售出。

Walter De Maria《Seen/Unseen Known/Unknown》


2013年7月25日,瓦尔特在纽约与世长辞。他一生为人低调,从不接受任何采访,也极少举办巡回展览,他认为:“展览是艺术的死刑。”虽然他的与世无争令公众淡忘甚至是低估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但他对艺术的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他的作品为大地艺术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Walter De Maria《The 2000 Sculpture》,1992年


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曾用“奇异、崇高、直接”评价瓦尔特·德·玛利亚的作品,也许这三个词就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