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当代书坛格局,可能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月满西楼057 2017-11-26


中国当代书坛的多元格局,造就了书法发展的全新局而。书法家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创作方向,因此也造就了丰富的流派和多样的风格。这在中国的《全国书法篆刻作作品展》力和《企国中青年书法家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在即将跨人21世纪之时,我们相信传统书法的延续和演进仍然是发展的主流。中国书法的古典主义特征,显然不会因为世纪的交替而突然产生巨变。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中国当代书坛格局,是近二十年才开始形成的事情。被“文革”摧残后的中国书坛,毕竟才恢复了二十年,因此对于大多数跨世纪的中青年书家来说,传统的学习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一方面亟待强调向传统的回归,不仅是技法的学习,更包括书法史论,书法美学的研究和开拓;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也希望书法能有更新的面貌。这两个方向不同的指向看似完全相反,而实际却是统一的。这是因为没有传统的回归,要想超越前代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因为回归传统的目的不是索取,而是为了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前进。

 


在二十年中国书坛这种多元格局的形成中,由于饥渴地向传统的各个方面学习,书法获得了长足的进展。比较其他艺术门类,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现辉煌,可谓是绝无仅有的。书坛的有识之士,在加强书法学科的研究,倡导务实的学风,展开书法批评,规范展览体制和拓展对外交流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都推动着书法日益深入,其主流是健康的。

 


然而,健康的肌体,也无时没有病菌的侵害。展览会本是展出书家作品的最佳途径,但由于展览会所必须设立的国家、省、地的等级,加上展事频频、媒体传播快,使得书家创作的原本目的——个人情性的抒发在功利面前受到了挑战。应接不暇的展事使不少人以一种投机的心理,瞄准展览会和评委的趣好进行创作,外在形式美的迅速扩张,掩盖了内核——笔法的简单和空乏,因此一些作品表现出浅薄的流行色彩。这种流行书风的出现,成了展览会的腐蚀剂。

 


诚然,流行书风中亦包含管合理的流派特征,但更多地则表现为一种“快餐文化”的性质。如同经济领域中的泡沫经济,膨胀了的泡沫背后,隐藏着危机和贫瘠。国展所引出的问题,早在战后的日本和韩国已经出现。在国展中获得殊荣的书家、在商品社会里,润格和他们所开设的书法塾馆的收费标准不断提高、并直接导致了学生以老师书法为蓝本的“学习”和'“创作”。这显然会断绝直接追溯本源的途径,造成近亲繁殖的恶果,也堵塞了书家的创造性思维。中国书坛出现的流行书风中,无疑隐含着同样的病毒,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否则多元格局会变成单调的数个品种,风格的多样化也会变成风格的流行色。

 


值得重视的问题当然能列出种种,但中国书法在新的世纪里必将更加展示它艺术的表现力。那些书法穷途末日论,书法必须与西方艺术合轨论,显然不堪一击。同时我也想指出,科技的进步与艺术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既有冲突,亦可互补。我们看到在进入电脑的时代里,汉字这一世界古老文字的科学性越来越被证明,它在表意、语言结构和文字符号的严密规律上都要远远胜过拼音文字。电脑的接字之美则正是书法的生命所在,只要汉字还在,书法就不会遭受历史的抛弃相反人们在越来越被机械电器侵占的生活领域里,将会更加珍爱书法艺术给他们带来的生命情感。中国二十年不衰的书法热潮正方兴未艾,这一史实本身已充分说明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书法认识的一切。

 

(作者:黄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