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文物!皇封御葬、营建三年的翁梅斋墓损毁严重

 风吟楼 2017-11-27


翁梅斋墓


揭阳翁梅斋墓位于榕城区地都镇铁场山,厦深高铁桑浦山隧道的出口处,即与国道206的交界处。


 1988年1月12日,揭阳县人民政府发出揭府布[1988]第一号布告,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翁梅斋墓是当时唯一入保的古墓葬。

后于1994年公布为揭东县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由于行政规划调整,该墓归属榕城区管辖。



明嘉靖二八年修建的翁梅斋墓,墓前石翁仲及石马、石羊等栩栩如生,雕工精美,冠绝一时。是揭阳石雕的代表作!

可惜近年也都不知下落了!




翁梅斋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占地326亩。是广东省现存最大型古代墓葬。这是罕见的巨型陵墓,营建工程达三年之久。


墓主是明代中叶嘉靖年间成功卓著的边关重臣、兵部尚书翁万达(字仁夫,号东涯,谥襄敏,明朝将领、诗人,潮州府揭阳人)之父翁玉(号梅斋)的墓地。

根据《揭阳县志》所载:“万达通古博今,操笔顷刻干言,为人刚介坦直,勇于任事, 意气弥历,有岭南第一名臣之称。'翁梅斋墓,是翁万达为其父所建造之墓茔。该墓墓道长 1.5公里,有牌楼5座,其中“御葬”坊三重三开,为三门四梓的巨型牌坊,前楷书“御葬”,后篆刻“瀛洲旷典”;往墓丘前面30米处立“幺城”坊,前书“幺城”,后写“梅丘”,还有梅丘坊石刻。


翁梅斋墓原有嘉靖皇帝《御制祭文》石匾,后来被当地村民扛来作池塘的阶石,《御制祭文》碑刻现存于榕城区地都镇大瑶村,是嘉靖皇帝祭葬翁万达父母的祭文。石匾呈黑芝麻 色花岗石,长1 70厘米,宽76厘米,四周起线成框,文楷体阴刻,白右往左竖刻,其中“御 制”“皇帝”“谕”抬写,左下角已被敲毁,现存共有l 5 1个字,每字5厘米见方。


御制祭文

皇帝遣广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张鏊谕祭累封资善大夫、兵部尚书翁玉并妻加 赠太夫人许氏日:惟尔丘园养晦,诗礼传芳。谊笃宗门,行孚乡邑。粤有嘉配, 懿淑相成。顾弗永龄,徽音尚在。庆钟哲士,涛陟显阶。总督边戎,屡扬丕绩。 简膺司马,倚任方隆。克懋勋名,足征家训。尔承封赐,重沐宠荣。备福今终,夫复何憾!乃披奏疏,用体孝思。爰命有司,为营葬口。特超常典,谕祭口口。· 口原有矢口,尚其口口! 


从墓道神碑往东北方向逐级进入主墓区,现在保存较为完好的有神道碑(及亭)、御葬坊、玄城(梅丘)坊、墓丘。




由南面的“坟前”进去,依次有神道碑(及亭)、墓门牌坊。首段南北走向的神道约100米,牌坊已毁,留下当年“特超常典”营造的圣旨碑板。


碑亭为四柱翘檐尖顶,穹顶阴刻太极八卦图。碑高3米、宽1.5米。


碑由吏部尚书严嵩撰文,礼部尚书徐阶书丹,礼部尚书盛端明篆额,碑文千余字,记述墓主及其儿子的有关情况。


文字简洁明丽,书法端庄秀美,兼之参与者位尊职高,故此碑有学者以为堪称“三绝”。


然后向东,又有牌坊(孝义坊,其上刻赐葬祭文)一座以示转折,牌坊前有一山坑,坑上一座庞大的石拱桥,过桥至“兜池”这段东西走向长逾百米的神道上,两旁排列12对生肖石像,有的只露一头,身躯掩于土内[路中垂直一路往北,通翁公如夫人墓处。墓前有一牌坊(继母坊,其上雕刻着麒麟和飞凤)]。


尽头有一石砌“兜池”,兜池周围环以石栏杆,约莫三四十平方米。


神道由此再次折北。路口是“御葬”牌坊,


过兜池为“御葬”坊,三重三开间,上刻“御葬”二字。


镌刻着当年参与营坟从两广总督到县典史、主簿等一系列职官名字,相传“御葬”两字出于首辅严嵩之手。背面篆刻“瀛洲旷典”。

精美的石雕牌坊被附近采石场冲积的泥沙湮没殆尽!




前方淤泥步步逼近!

已有一半被埋没!


揭阳现存寥寥无几的古牌坊,竟然受损严重!


过此牌坊,依次置列石马、石翁仲、石华表各一对立于道旁。


而后是一个长方形院子,前排有7间房屋(中为享祠,左为宰牲亭,右为具服殿,石砌的殿基呈须弥座式,上有石栏围绕),天井两旁分别有石砌的传碑亭、诔碑亭。


天井北侧,是一高台基式有回廊仿似现在学宫大成殿,大小也相若的祾恩殿,大跃进炼铁高潮形成前,几十根石柱都还立于天地之间。过了祾恩殿这个大院之后,又有一个圆形的围墙结构,仿似北京天坛的围墙,而四角各建有角楼。圆圜中央又立一牌坊,前镌“玄城”,后镌“梅丘”匾额,

前往墓丘的路也被堵住!


高铁列车从一侧经过,有谁会注意到这是一个营建了三年之久的墓葬!


在它的后面,就是圆锥形用糯米混合贝灰砂浇铸的“梅丘”——翁公坟了。



由于这个圆形围墙至近代只剩一截矮垣,民间便把它讹为“虎牢”,而虎则是建于虎头山的翁墓。



整个建构占用面积,绝对超越100亩。其东还有守墓用的小梅书屋和守墓人休闲的日涉园。

史志中的壮伟描述,

在现实中均荡然无存了!

这就是今天见到的翁梅斋墓的全部了!

很难想到这是建制超规模大墓。

乱石成堆,

被埋在地下的文物,

希望未来能重见天日!

更希望古墓能早日修缮复原!


翁梅斋墓所在山上盛产赤褐色花岗岩,因此遭到了疯狂采挖。到了今日,墓丘与神道碑之间的地方被采石作业的单位作为采石作业场,淤泥横流,毁坏的痕迹已经推进到了主墓丘边上。在两座石牌坊之间,乱石和龟裂的淤泥把这里毁坏覆盖。


在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候,由于地方经济都在逐渐兴起,加上“翁梅斋墓”所在的位置揭东县地都镇附近的山比较多,因此附近的农民都靠开山采石,

加工售卖建筑材料作为谋生手段。“‘翁梅斋墓’从那时起开始遭遇严重损毁。路边部分已是工厂!

路过206国道可看见翁梅斋墓碑。


文物被破坏,有些可以修复,但历史的特征谁谁能再造呢?以后潮汕的历史文化谁能知晓?难道我们留给后代的只是被破坏的文物和污染了的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