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幼失聪的她靠废纸片折出一个最美河南,中原纸雕第一人是如何炼成的? | 豫记

 叠层图书馆 2017-11-27

折纸是很多人的童年爱好,在郑州,有一个人因为折纸,被誉为“中原纸雕第一人”。她做的纸雕,都是用一张张小纸片折叠后穿插在一起才组成的。她的纸雕二七塔,用了近10万张纸片,中原福塔用的少一点,25000多张。这样一个人,你无法想象她的听力有障碍,而且在她眼里“家喻户晓”。她叫蔡建华,在纸雕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郑州姑娘的奋斗史。

 


一苇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一座二七塔纸雕用掉了10万张小纸片

手上磨出泡也毫不在乎

 

在一栋老式居民楼的六层,有一个纸雕艺术“宝库”。一进屋,琳琅满目的各式纸雕映入眼帘,争相和我们打招呼。

 

其中最惹眼的,是电视墙上一只开屏的大孔雀,略微仰头,眼里闪着骄傲的光。近前细看,孔雀的头、翎、牡丹的每一片花瓣都是由小小的纸片层层套起,组合而成。

 


一回头,一整面墙的作品热热闹闹,在层层木板里与我们相见。

 

十二生肖、牛郎织女、葫芦宝瓶、皇帝皇后,拖尾的凤凰、扎手的刺猬……隔着透明的帘子活灵活现。它们之间,散放着一些证书、奖牌,而最上层,是一个个“独立包装”的组雕作品,需要站上沙发,伸长了手臂才能取下。

 

组雕《中秋团圆》


主人在靠近阳台的桌边坐着,聊着天,一刻也没有停下手里的活计。

 

桌角散放的小纸片,被她拿起对折,找出中线,再分别折叠,用剪刀剪两下,就放在了另外一边。这样的动作,她每天要重复无数遍。

 


“我一个人在家,十一点才睡,有时候叠到半夜。”说话间,我注意到她一刻不停的右手食指内侧,有一个鼓起的大包。问起时,她只是微微一笑:“折纸磨的”。

 

2010年,她的作品“二七塔”登上《郑州日报》头版,用掉近十万张纸片;2012年,细长优雅的纸雕“中原福塔”亮相,花去两万五千多张纸片;而斩获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的纸雕“牡丹富贵”,更是耗费纸片十七万张。

 

牡丹富贵(没错,我就是那个金奖)


这样的数字,想想就头大了,更别说像她这样一加一加一加到无穷,之后再用镊子、浆糊穿插组合,路漫漫其修远兮!

 

而在她的眼里,纸雕就是日常,是她的伙伴。就像小说里写的,真心喜欢的东西,怕什么繁琐,管什么寂寞;更别说手上磨出来的包了。由此,她也被称为“中原纸雕第一人”。

 

 

拾起印刷厂的边角料

蔡建华凭借着深厚的“童子功”

开启了剽悍的纸雕之路


她叫蔡建华,郑州土著,生于1964年。三岁那年,一场高烧烧坏了耳朵,她的听力急转直下,听不清,自然无法与别人交流。说到少年时,蔡建华的眼神时常闪躲:“别人老欺负我……”

 

五年级,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她,放学路上看到有人用一分钱的纸币叠成“菠萝”,一下子着了迷,回到家就央求奶奶教她做。奶奶也是个手巧的主儿,没多久,就把一腔热情的蔡建华教会了。

 

折纸帆船(1953年的纸币,已看傻)


“我把‘菠萝’拆开一个三角,边拆边折,慢慢就学会了。”蔡建华端着一艘用一分钱纸币折成的帆船,拆下船舱的一角,比给我看。

 

就是这样一分钱拼成的“菠萝”,在少女小蔡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虽然,那时候的她还不知道这就叫“纸雕”。

 

其实,纸雕在东汉时就有了,据说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东汉人顺便就捯饬起了纸雕。不过,真正把实用的折纸“手作”发展成一门“艺术”,还得感谢西欧爱创作的歪果仁,他们用简单的工具和不同纸张,变着花样做成纸雕,风靡一时。

 

即便到了今天,说起纸雕,小女孩儿们还会立起细长的纸条,认真科普“衍纸”的概念。

 


学会做“菠萝”没几年,蔡建华下乡了,之后回城,成家生子。太过平顺的生活,会让人沉溺其中,忘记了所有的爱好。蔡建华就是如此。

 

然而,2001年,事情突然变了。这一年,蔡建华下了岗。

 

“我干过扫马路的活儿,太累;在印刷厂上12个小时,两班倒”,她反复念叨:“打工挣钱,可辛苦。”

 

彼时,蔡建华刚与丈夫离婚,女儿也跟了丈夫。一个人生活的蔡建华看着印刷厂里成堆的废料,忽然灵光一闪,想起儿时的“菠萝”,她问自己:一分钱可以折,那厂子里这么多的边角料,何不拿来折纸换钱呢?

 

因为折纸,80多岁的退休教师和蔡建华成了忘年交


说干就干,凭借多年前练就的“童子功”,蔡建华重新开始了折纸。不过,少女时跟奶奶学的,只是不费什么脑子的“三角”;自己做时,还得要创意和技巧。

 

她想请教别人,但因为听力不好,放弃了。一天,蔡建华找到一本叫《美术设计》的书,照着上面的图案开始了绘画。她说,做纸雕必须先画画,各个角度的,画不出来就做不出来。

 

一开始,蔡建华摸索着制作动物,但做得太大,不挣钱。摆地摊时,有人劝她换一份稳定的工作,蔡建华歪着脑袋想了半天:自己年纪大了,耳朵也不好,还是做点手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儿时喂猪放羊的经历

都变成了艺术创作的宝库

蔡建华还想做出河南地标

 

凡事贵在坚持,蔡建华的纸雕越做越熟练,可是,她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不能单纯模仿别人。于是,她到处找寻灵感。

 

农家乐(娃儿啦啦啦啦~过来吃食)


说来也巧,灵感这东西偏偏就是在电石火光之际才会迸发。小时候玩过的玩具、生活的经历,都变成了她的素材。从喂猪、放羊到看大戏、看电影,她用纸雕轻轻松松把我们带回到了从前。

 

今年6月,蔡建华去了北京故宫。她看到皇帝皇后的朝服画像,回来后,花两个月时间创作出极精细的帝后纸雕——一个个小巧的三角折纸,都是在镊子的帮助下穿插完成。

 

皇帝皇后(皇上驾到~皇后娘娘驾到~)


有人要买,她不舍得卖;人家说要不订做吧?蔡建华想了想,再说。就这么推掉一个财源。换作2013年,出版第一本纸雕图书的时候,她肯定不舍得这么拒绝。

 

那时,多亏哥哥蔡建平“承包”了出书需要的费用,“当时我没钱,只靠手工卖钱生活”,蔡建华说,哥哥还负责了书中所有的图片处理,跟出版社打交道也不用她操心,她只管作品,心无旁骛。

 

能出书,自然是作品够好。其实早在零几年的时候,蔡建华就不用在风口里摆地摊了,作品渐多,也经常有人找她参加展会。

 


再后来,她被评为非遗纸雕代表性传承人,还在一个康复中心开办了纸雕手工坊,每星期上两节课,教老人、小孩儿和纸雕爱好者学习折纸,其乐融融。

 

看我们问起一辆“坦克”,蔡建华起身,从另一间屋拎出一包碎纸条条,抽出一根,卷在细木棒上比划起来:“我就这样卷,卷,卷……”她一边示范,一边指着斜前方一辆玩具坦克,“就是照着它做的,你看,像不像?”

 

蔡建华也经常被邀请去西安、济南、合肥、武汉和许昌讲课。想到纸雕二七塔、中原福塔,小伙伴问:“您有没有想过把祖国各地的地标都做一下呢?”

 

“还是以河南为主吧,想做个巾帼英雄花木兰。”蔡建华微微一笑,有些羞涩。

 


聊到未来,蔡建华说,十几年了一直在做纸雕,如今越来越好了,得做出更好的东西,做一个“大工程”——她神秘一笑,打开了手机上一个小视频。那是一幅很漂亮的牡丹画作,两米多宽。蔡建华想把它变成纸雕。

 

难吗?肯定是个挑战,但我知道,她做得到。 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