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菇要想长得好,这些技术要记牢!

 昵称49780388 2017-11-27

平菇栽培具有原料来源广泛、技术容易掌握、栽培周期短、无污染、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在平菇生产中,可借助一些关键技术措施实现周年生产,从而提升生产者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棚室的建造与消毒

根据平菇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采用建造棚室作菇房。菇房采用拱形棚,棚高2.5m,棚内培养架可用竹杆分层搭设,一般架高1.8m,宽0.6m,底层距地面0.2m,层架间距0.3~0.4m,以设七层为宜,中间留1m走道。 菇房消毒要求在进棚前7d进行,菇房外环境主要做好场地清洁消毒工作,清除垃圾杂物,清理水沟,并保持环境清洁,以减少污染源。消毒可以配制0.5%浓度的石灰溶液,对菇房进行喷雾,喷后密闭1~2h。地面抛撒干石灰,改变地表酸碱度,抑制杂菌生长。

二、栽培季节

  3月下旬至翌年2月,周年生产。

三、发酵料配制

  发酵料配方:玉米芯50%、棉子壳20%、麦麸10%、木屑10%、花生壳5%、石灰4%、过磷酸钙1%。发酵料要求新鲜、无虫、无霉和无变质。四季分明的地区,气温变化较大,不同时期栽培,发酵料要科学配制。

四、建堆发酵

将要发酵的原料按配方配制,加水拌匀,堆积在水泥地面上,堆高1~1.5m,堆宽1.2m。用温度计插入料堆内40cm处测料温。当料温上升到60~65℃时,保持24h,立即打开翻堆,上倒下,里倒外,再堆积发酵,达到上述温度后,再翻两次料堆。当培养料呈棕色,颜色一致,有浓香酒糟味,料内有一定量的“白线菌”时,说明发酵完毕,即可散堆降温,调节料内含水量达到60~65%,PH值为7.5~8.5.即可装袋。

五、装袋及播种

1.菇袋的规格  

采用单层厚0.025cm,宽22~24cm,长45~50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

2.菌种选择 

做到全年有菇,要选择和搭配好不同温型的品种,最好选择发菌快、出菇早、转潮快、产量高、品质好的自繁品种。

3.装袋播种

当培养料发酵完毕,料温降至30℃以下时即可进行装袋、接种。先将菇袋底部放一层菌种,厚约0.2m,然后装入发酵料,最后用菌种封住,扎口,摆放在床架上。床架南北或东西排列,床架之间留1米宽的走道。上下层床面相距0.3~0.4m,下层距地面0.2m,床面宽不超过0.6m。

六、发菌管理

菌丝体生长发育阶段的管理,主要是增氧、调温、保湿和防止杂菌污染。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播种后10d之内,棚温要控制在25℃以下。播种后两天,菌种开始萌发并逐渐向四周生长,培养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65~70%,通风避光。为使菌丝生长旺盛,加大通气,可在菌袋菌种层扎眼通气。播种20~30d后菌丝就长满整个培养料。

七、二次发酵栽培法

周年栽培二次发酵是关键。把第一次发酵好的基质料未接种装袋,放入大型高压灭菌仓进行二次发酵灭菌,二次发酵温度可达到100℃以上,可杀死不同温度下的病菌,然后移袋放晾,在无菌室进行无菌接种。此法栽培比常规栽培耐温程度提高3~5℃,培养基质生物转化率可高达100~200%。利用此法,可周年栽培,尤其是夏季,解决了高温高湿,发酵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无菇现象。

八、出菇管理

当菌丝全部长满菌袋后,每天喷水2~3次,切勿向料面上喷水,以免影响菌蕾发育,造成幼菇死亡。出菇温度控制在18~22℃,加强通风,增加菇棚内的散射光。待菇蕾长大后方可直接向菇体喷水。

九、适时采摘

当平菇菌盖颜色由深灰色变为淡灰色或灰白色时,是最适收获期。采收时用刀子在菌柄基部紧贴料面处割下,采大朵留小朵。采收后,先处理料面,将菇根、残菇、死菇及烂菇去净,室内停水1~2d,相对湿度达80%.温度20~24℃,以利菌丝恢复,按前述方法管理,可采4~5潮菇,并结合出菇袋内含水量进行2~3次补水处理。方可提高单位产量20%以上。

十、采后管理

鲜品贮存时菇体间不要挤压,要松散包装,透气性良好,严防菌丝萌生和菇体腐烂,贮藏在温度为1~4℃冷库内待售;干品贮存时应在避光、阴凉、清洁、干燥、无异味处贮存,注意防霉、防虫、防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