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着时间从高楼上跳下去,你会......瞥见永恒

 静雅轩345 2017-11-27

果壳阅读最近出了一本《时间在或不在,错觉都在》,这是一本探讨人与时间关系的书籍。今天日历娘特意邀请了果壳联合创始人、果壳阅读主编小庄老师,为大家介绍这本科学又有趣的书。


图片:Wikipedia

人对时间的感知被称为“时间知觉”。

当我在键盘上敲出引号中的四个字,花了4.73秒,而它的英文time perception则花去了6.12秒。同样是敲击键盘,中文比英文花去时间更短,显然,这与我对两种文字的熟稔程度有关。

于此也就引出了时间直觉另一个更严谨的定义:对客观事物的时间特性即延续性和顺序的感知

时间不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清晰地被赋予了载体。我们平常在谈论的时间,其实一定是与某件事物或某个事件有关。人的大脑对这一事物事件的反应构成了时间感,而该反应可能借助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来做出。

时间知觉会受到什么影响?

日常经验让我们发现,时间知觉受情绪的影响非常之大。苦闷中度过的时间漫长无度,一场糟糕的艺术表演会让人如坐针毡,与此相对的是美好愉悦的时光总嫌过得太快。这种效应在研究中也得到一系列证实。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群体,在时间感知能力上异于常人——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儿童。这些孩子很容易烦躁,精神无法集中,这种症状和对时间的认知失调有很大关系:几分钟就会被他们认为是1小时。

 图片:Frustration / Flickr 

时间可否脱离其他感觉而存在?

许多试图去搞清楚大脑怎么对付时间的实验,得出了让人惊讶的结论。比如:你其实活在“真实事件”的80毫秒之后

这是由当今世上最负盛名的时间知觉研究者之一、美国贝勒医学院的大卫·伊格曼教授通过几个和视觉有关的设计得出的结论。

大卫·伊格曼教授。图片:Big Think

伊格曼是一位极其擅长公众沟通的科学家,写过科普书,还写过短篇小说集,文艺得不得了,这个人仅凭一己之力就把时间知觉这个话题推向了普通大众

BBC纪录片《时间之旅》也曾引用过伊格曼的一个精彩实验:

伊格曼注意到人在面临恐惧的境况下往往觉得时间异常之长,于是就想弄明白危险境地是不是会改变人的感官处理能力:因为“脑子变快了”所以时间会变长。

电影中的场面或许并不是空想。图片:Man in Black

他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和他一起站在高楼上蹦极。高楼对面放着一块电子显示屏,上面有些闪烁的数字,因为闪得较快,平常是读不出的。他假设,如果那些蹦极的人能在下坠过程中读出数字,就说明大脑的视觉处理速度的确因为身处恐惧而加快了。

但研究团队反复实验的结果(包括调整数字闪烁速度)显示,志愿者怎么也还是读不出。结果最终说明,这个过程中,主要还是人对时间的主观感知发生了改变,真实的时间并未因此拉长

时间在或不在,错觉都在

后来他的研究被英国作家克劳迪娅·哈蒙德收到其著作Time Warped: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Time Perception中,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就是《错觉在或不在,时间都在》。

而在《错觉在或不在,时间都在》的中,极限运动玩家查克·贝里身上发生的实例,正印证了伊格曼的研究。他于某次跳伞中遭遇险情,幸而最终得到化解,而那短短几秒钟内,其大脑做出了超乎寻常的思考和处理,让他觉得自己经历了无限之长,犹如“瞥见了时间的永恒”。

《错觉在或不在,时间都在》汇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时间知觉的各种探索,不乏极端案例,例如1962年法国洞穴学家米歇尔·西弗尔的一项创举——他将自己关在与世隔绝的冰冷地下两个月之久,来检验人体判断时间流失的能力,毫无疑问,这是书中最吸引我的一个故事。

书中一切描述、验证和解释,既关乎过去,也关乎未来。这种探索本身就构成了时间的在场,以及人类在其间停留的痕迹。

推荐理由:

为什么同样的一分钟,在不同情况下,流逝速度却千差万别?为什么焦急等待中的一分钟漫长难熬,而专心阅读时的一分钟转瞬而逝?快跟着科学家的步伐,在那些或有趣或惊险的实验中,探寻时间的本质,看看到底是时间欺骗了我们,还是大脑?

作者介绍

克劳迪娅·哈蒙德,毕业于萨塞克斯大学心理系,常年从事写作、电视、电台工作,普及神经认知方向的最新发现,获得过“总统勋章”在内的多项荣誉。所著《Time Warped》曾荣获英国心理学会“大众科学图书奖”。

克劳迪娅·哈蒙德。图片:BBC

来瞅一眼

也可以戳原文带走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