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香传家远

 我的书海601 2017-11-27

 

   老表哥生逢末世时运消没大读过书,但是他知道的古事不少。以前他来串门,我常和他唠嗑一些陈年八代的故事。

 

  有次扯起中国民间有尊重斯文、礼待贤人的传统,我问道:

  听说过去秀才、举子,游学、赶考住到谁家就吃到谁家。都热情招待,好酒、好菜、好待承,也不要钱。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还好惹出一些风流韵事甚至笑话来。

   ———— 这是为了什么?虽说是那古道热肠,也确实有点奇怪。

  老表哥笑着对我说:

  让那秀才、举子家来做客不是请的问题,得抢!有时为了抢那秀才、举子两家都有打架把头都打破的。

那时候春试秋闱考生赶考不像现在,到了考试年头都是提前一年、半年就往那考场的京城、府县凑合。有人家的老东家,带上伙计迎出四站路去(四天、四个驿站的路程)。把那远来的考生文名、品行打听明白,相中了人物年龄相貌。这就摽着人家一块走管吃管住,一边走一边套近乎、拉交情介绍自己的家庭身世。要是人家愿意到家里做客,离家两站路就上了轿子抬着。呵!二十多个伙计拿着棍棒护着,吆吆喝喝、呼隆导队往家走。

   请到家里那是张灯结彩,搬当地的头面人物作陪大宴宾客,一住就是个把俩月。有的东家还得陪着游山玩水,走亲串友四处宣扬。吃好、喝好临走还后兑上银两盘川、四季衣服差人远送京州、府县,并且还得差人勤打探。一旦要是有了喜报,那是漆大门换春联,鸣鞭、放炮、唱大戏。呵,有的比人家考生本主家还热闹哩!!

 

  我不由的连声赞叹,古人们的古道仗义、热心好学,但也有些疑惑。“没利谁肯起大早”,如此兴隆必然破费,难道就为了那些才子们留下点诗词、字画?

  老表哥说:

  呵呵!留下的那诗词、字画只是个幌子、只是点纪念,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哄着那才子高兴开心,留下点血脉一传。哈哈!

  我吃了一惊,忙问道:血脉一传什么意思?怎么留?怎么传??

  表哥笑道:那血脉自然是留给那“少奶奶或者大小姐”,留给那老妇人、丑八怪人家那才子也不愿意啊!

 

  这就更叫人奇怪了,想我中国民风内向封闭,对性采取抑制态度,素重贞洁反对开放。古道中竟然有如此一种奇怪风俗,让人讶异不解。我问道:这血脉要是留下了怎么处理?怎么办?尤其是那大小姐,让外人知道了,那还嫁得出去,不就误了青春一生吗?

  老表哥说:他们不怕的是别人知道,他们生怕的是别人不知道,所以才如此张扬。少奶奶有喜自然好办,当个宝贝疙瘩养活着就是了。大小姐有喜也不难办,厚发妆奁嫁个山汉或者觅个做活的上门女婿,也是皆大喜欢。

 

  我联想这丰富众多的民间书生戏女的故事和小戏,也认为这种现象倒是有存在的可能。但对民间这么热衷书生的血脉一传的目的甚为不解。我问表哥:老百姓家留书生血脉有什么用处?

  表哥笑道:呵呵,用处很大、大有好处!这自古言道:“过下宅子、过下地,不如过下个小子有出息”!

这中国人是读书选秀出头,学而优则仕。这读书是人人能读,但能不能读的出来,读到什么品级,那可不是指望死用功和找好老师就能做到的!文章传血脉,书读的孬好、高低,有八成是血脉带来的。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你看有些才俊十几岁就取功名,二十几就点翰林,而有些人读到七、八十还是个“老童生”。再就是那些名家贵胄,俊才连绵不绝一串串的出。老百姓家就是富豪,至多冷灰里蹦出个热豆子一个扬名,而哥哥、弟弟都不行!

 

  呵呵,我想到这学而优开科取士三年全国才取四百来个官,老百姓咸鱼翻身想出头靠“借种”,那不是和“看见云彩盼下雨差不多”?我对表哥说:老百姓这一片痴心,你不觉着好笑吗?

  老表哥说:不是,绝对不是!这读书人的地位、用处不光是单为做官。不做官有功名也行,没大功名有小功名也行。实在没功名有个好名声也行,没有真名声有点虚名声也管用啊!

 

  我笑着说:这国人真是想名利想迷了,不做官就没有权力,这功名、真名、虚名的有什么用处?就为满足那点虚荣心?

  老表哥说:呵呵,弟弟,这就是你不懂的国势民情了!这老百姓一家、一族若是没有一个出头的人上人,家丁再旺人再多也是一窝子奴仆!若是一人得道那是鸡犬升天,全家、全族、沾亲带故的都可挺起腰杆子来做人。

  在民间过日子任凭你能干精明,漫说你是只有几顷薄地的土财主,就是你是“富可敌国”的一方富豪,那好日子往长处说也就四十年的折腾。呵呵,黑白两道、官吏土匪,民事纷争、婚丧官司,摊上一桩就完活要命。

  这也是老百姓的生存挣命,一点富贵是露水长短的前程。

  但是要有官绅、诰命可保家族五代不衰,吃了屈有官家保护高看啊!要是有点功名就可庇护三代,有了纷争有地方站着说话,有朋友伸头替你辨理啊!

  呵呵,你个草民百姓要到衙门里诉冤,没有大把的银子打点,先来上二十板子“煞威”,不是人命官司谁敢告状?

  一般的民事纷争都是那官绅、族老民间自行解决。这绅士就是致仕的官吏和有功名的大人先生。光脚的无赖不怕穿鞋的财主。你个有点家资的土财主,还不天天有人惹祸你!俗话说:“老母猪不怕开水烫,土财主就怕官司煮”。就是有点家产挡得住四邻乱打十年的折腾?呵呵!

  家里有个读书的种子,就是没功名、没官职,在学里读着有些名声,谁知道你将来多大前程?因此上,敢找你家麻烦、欺负人的也少了好多啊!

  所以也常见一些小门、小户的主家,那书生在他家没住过三天、两天,根本不可能留下血脉,也跟着起哄。弄个“假冒”的孩子供着上学,也能懵人二、三十年。

  所以我们民间才有这敬贤尚学的民风。

 

  谈话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当时我只是羡慕古代书生的艳遇,并没有从社会学和社会生物学的角度深入的思考这个现象的意义。我赞叹的对表哥说:中国民间如此尚文好学,要是朝廷也是如此尊重人才就好了。

  表哥说道:呵呵,别说朝廷,就是皇上家也有此风啊!

  我十分讶异,不敢相信。呵呵,那皇宫九重、闱中深严,国家的脸面、风范,血统传袭的意识...,...。

  表哥见我疑惑不信,他就侃侃而谈起来。

 

  古代大比发榜之后,榜上一甲前十名皇上琼林设宴,君臣欢戏不论礼数。

  公主、妃子作陪奉酒侍茶,或五天或七天。这是国家大典,有时正宫娘娘也到场聚欢。

  有个朝代连续几届状元郎都是六、七十的老头,皇上急了,连主考官都砍了好几个。

  开始主考的官不明白就里,后来的吃了亏才醒悟过来。

  状元郎配公主这是惯例,你净选老头子这不是误公主们的青春吗?这就定了一个考制:状元郎年纪不能过四十岁,老头子学问再好也不能点状元。呵呵。

  那王爷、公侯就更不择手段了,你争我夺有时还结怨。上了榜的进士,名声响的才俊,笼络府中好几年,不生出一窝子孩子来不让走人。

 

  我笑问:难道是配郡主和胖丫头吗?

  表哥说:胖丫头是没这福分,配郡主是其一,“如夫人”“侧福晋”也得亲自抗战了。

 

  我问道:这是为什么?

  表哥说:你想那些公侯的妾室,无名无份将来晚年如何凄惨?

         那王公、侯爷也是人,也得预料身后讲良心啊。

         如何安排嫔妃的后身?最稳妥的就是给她一个有出息的儿子守着,到后来“母因子贵”有个后来的依靠,有个出头的一天啊。呵呵!

          那些才俊也因此联络上高层的关系互相倚重,成为姻亲朋党“朝里有人好做官”啊!

(诸君注意到没有,古代官宦和士子之间的私人信件的落款都自称是:“姻亲弟”,呵 一个爹的意思?)

  

  表哥说:有些人家不像话,留着人家不放官也不让人家回家。那书生主家,拿着黄榜找皇上要人的有之,

          在京城里满大街贴寻人启示的有之。还有的就是老婆、孩子一大群坐在公府门口喊冤要人,和

          现在上访的一样。呵呵。

 

   我讶异的问表哥:这么重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史籍不载,文中无宣?以致于知道的人不多呢?

   表哥说:这个事草头百姓是不能让他们知道的,知道了也没用。再说这个风气和咱国的伦理风化相违逆

           不能宣扬,只是明眼的看出,口口相传。再说朝里、官场权贵都有事中牵连,一半子来源是这样的“私孩子”。谁说谁就别要脑袋了,这关系到“国本”啊!

           但是,在民间故事和小戏里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表哥说道此处,我眼前一亮。以往的那历史、国策、好多事情都得另眼相看了!!

  也想到了那些文人甚至历史学家、文学家所叙述的故事,如果不是有意为尊者讳,就是没开眼的傻瓜蛋。

  

   国家大政之一就是仕途通畅。

   这样保证了统治阶级有充裕的智慧资源统治和下层阶级没有智慧资源来反抗造反。原来我以为只有开科取士这个途径,来进行筛选和上下流动。没想到上层社会直接摄取血脉充实智慧资源。

  ———— 呵呵,高!高明!!

  西方国家社会上层也养士,家里养着骑士、诗人、艺术家、学者、等,但都没有中国这么大规模和制度化、隐秘化。

 

   这也解决了我心头一直存在的一个疑问,在国家和社会的最顶层,他们是如何保持着英睿雄武几百年、十几代没有退化成白痴和笨蛋。

   他们是有外来优秀血缘的补充。

   当事情成了维系一个阶级的统治权,一个家族的权力、地位、利益、荣华的根本利益的时候,那些世俗的伦理和风化还有血缘传承、名分继承等问题,就是无关紧要的浮尘了。

  呵呵,上层的统治阶级和草头百姓根本就不是一个生存方式和价值观。这就是境界和识见。

 

  联想到法国亨利家族因为血友病,英国伊丽莎白家族的白化病,产生的政治危机和困扰。

  以致于不得不推出政治历史舞台。

  得赞叹中国的君主和王族比西方高明。

 

  从民间传说的乾隆十几次下江南,是为了寻找生身父亲。

  到那不是传说的,乾隆朝破了满汉不通婚的规例,公主下嫁孔府第五十六代衍圣公。

  被孔氏家族怨恨和诟病的是:

  公主是带着两个孩子嫁过来的。那乾隆怕妹妹受气,厚加妆奁亲自送妹出阁的疑团。

  都可以找到了合理的答案。

 

  人生在世,家计经营,何谓根本?

  财帛、田地房产?呵呵,别叫身外之物迷了眼。

  财帛不过是狗皮上的华毛,再好也是一年换两茬!

  还是“林则徐”看得透彻,有人劝他积蓄点家产,他道:

  子比我强,这点家产人家不稀罕。生子不如我,这点家产能管几年用”。

  一笑否之,哲人之言,我辈当思之!

 

   呵呵,本文一派胡言,无法考证,迹近荒诞。耽误了朋友们的功夫,特以致歉!!

   给大家唱段戏文做赔偿吧!

 

【黄梅戏,孟丽君选段】: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金殿中状元。

                       中状元,心喜欢,

                       蟒袍金花身上穿。

                       ...,...。

                       我也曾酒醉琼林院,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