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逛紫禁城-故宫(2)东方三大殿之中和殿、保和殿-故宫

 秦岭军事 2017-11-27
逛紫禁城-故宫(1—9)均转载于新浪博客快乐刘妈的原创文章
 看故宫的导览图,最佳参观路线是从午门进入紫禁城,然后沿着中轴线依次参观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称“东方三大殿”。

  中和殿高27米,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

  


  中和殿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后风貌。明初称华盖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中极殿。平面呈正方形,单檐四角攒尖顶,安铜胎鎏金宝顶。殿内以俗称“金砖”的细料澄泥方砖铺地。宝座居中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允执厥中”匾,表明天道精微,人道艰难,只有精审纯一,执而用中,才能治理好国家。

  皇帝由内廷前往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或朝会时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员跪拜礼。凡遇亲祭,皇帝于前一日御此阅视祝版,祭先农坛时还要查验农具。十年重修一次皇帝的家谱(玉牒)修好后,恭进皇帝在此阅视,并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中和”出自《礼记》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保持和谐,天地万物就能兴旺发达。

  


  中和殿内,宝座居中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允执厥中”匾,

  两边柱子上的楹联: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博主注:参观人太多,拍摄角度只能欠佳了)

  


  

  中和殿后是保和殿。

  


  


  保和殿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式顶,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减柱造”特殊法式,减去了殿内前檐六根金柱,开阔了空间。

  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赐宴少数民族王公大臣。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并相继将之易名为位育宫、清宁宫。顺治帝大婚即在此举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保和” 出自《周易》,意即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

  


  保和殿外框包铜,且上面还有精致的雕龙、花卉;

  


  保和殿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御笔“皇建有极”匾,两旁柱子楹联为:

  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 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

  


  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三大殿矗立在的三层台基之上。三层台基面积约为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块汉白玉石砌成。每层台基的周围都雕有须弥座。须弥座上,横置着大块的长方石条,名为地袱。

  地袱之间立有望柱,望柱之间安设栏板。在它们之下,都凿有排水孔道。每个望柱下面伸出一个石雕龙头,整个“三台”,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个龙头。除每层台基折角的角顶伸出的龙头外,其他龙头的两唇之间都钻有圆孔,与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于台面的设计是中间高于周边,每当雨天,落在“三台”台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势底的四周,于是便从龙口中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保和殿后面是用整块石雕刻成的大石雕。原为明代雕造,是宫内的最大石雕;

  


  大石雕

  由整块石雕刻而成。石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重200多吨,为宫中之最,俗称大石雕。明初建造三大殿时雕刻,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凿去旧有的花纹重新雕刻。四周为缠枝莲花纹,下部为海水江牙,中间雕刻流云以衬托象征天子“九五之尊”的九条蟠龙。石料采自北京西郊房山大石窝,以冬季沿途汲水泼成冰道拉运的方式运到紫禁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