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17:言犹在耳——赵盾的翻云覆雨

 墨香笙樵 2017-11-27
 

鲁国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晋国元帅赵盾派先蔑、士会到秦国迎公子雍回国即位,两人见到公子雍之后说道:“中央已经研究决定了,由你来当国君!”公子雍回答:“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流亡在秦国的公子,怎么就成了国君呢~”(咳咳咳)

这一年早些时候秦穆公刚刚离世,即位的秦康公本来就打算跟晋国重修于好,得知晋国想要迎回公子雍十分高兴,送人回晋国当国君这种事秦国人已经很熟练了,但为了表达自己的好意秦康公提出多派些军队护送公子雍以防不测。秦康公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跟未来的晋国国君打好关系,进而推动两国关系转暖,然而集结军队意味着需要更多时间,所以秦国并没有立刻送人,等到秦国准备好仪仗队送公子雍进入晋国的时候,已经到了第二年了,在此期间晋国国内的政局又有了变化,所以说拖延症害死人啊。

晋国国内的政局变化是由晋襄公的夫人穆赢引起的,这位贵夫人听说赵盾抛弃了她的儿子夷皋打算另立新君之后立刻就坐不住了,但是面对权势熏天的赵盾她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抱着年幼的儿子天天在朝堂上哭,一边哭一边喊话:“先君有什么罪?太子有什么罪?丢开嫡长子不立反而要去立外面的人为国君,你们(主要指赵盾)打算怎么处置我们母子?”光是在朝堂上哭也就算了,这位穆赢夫人在赵盾下班之后还抱着太子到赵家门口去哭:“先君临死时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现在你要是抛弃这个孩子,你对得起死去的先君吗?”《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成语“言犹在耳”出自于此,意思大家应该都很熟了就不解释了。

穆赢这么一闹顿时把事情搞得沸沸扬扬,赵盾实在承受不了巨大的舆论压力,终于在穆赢的逼迫下改变了立场,拥立太子夷皋为君。以上是《左传》以及晋朝人杜预的《左传注》中对于这件事的解释,这种解释不全对,因为赵盾决定拥立公子雍是在公元前621年八月,他改变主意重新拥立太子夷皋是在公元前620年三月,这中间有长达七个月的时间,穆赢一直都在赵家哭闹,然而赵盾在这段时间里一直都无视这件事,直到620年三月忽然改变了主意。要找到赵盾变卦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看看晋国在这七个月内发生的大事就清楚了:赵盾主持完了国葬,地位更加稳固;赵家最大的政敌狐家已经被打倒,势力彻底被清除出晋国。此时的赵盾是真正的独孤求败,晋国之内已经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的权力了,此时再找一个有能力、年龄又大、还有秦国做外援的公子雍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而立一个三岁的小娃娃,赵盾自然是可以继续为所欲为了。



公元前620年三月,赵盾拥立晋襄公与穆赢之子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如果对中国古代的谥号有些了解的话应该已经知道这是个什么货色了),对于这个结果穆赢很满意:终于保住了自己儿子的地位;赵盾也很满意:终于保住了自己的权势;然而在不远的将来,他们两个都会把肠子都悔青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