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秘档】《江湖奇侠传》:《道士下山》原著在向它致敬

 七彩阳光3109 2017-11-27

《道士下山》原著所讲述的民国江湖传奇,其中主要人物皆有原型,作者将史实融入小说中,展现了一幅民国江湖画卷。而据说,《道士下山》作者徐皓峰当初写作本书时,意为向一本书致敬——这本书就是“中国武侠小说开山之作”《江湖奇侠传》。


或者说,没有《江湖奇侠传》就没有《道士下山》,更极端一点的话,可以说没有《江湖奇侠传》就没有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事实上,正是《江湖奇侠传》的诞生,引领诸多写作者走上了武侠小说的创作之路,这其中也包括金庸。如今,有很多人将考证金庸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已然当成了一门学问。殊不知,这种以史实为基础,融入野史和传闻,再进行文学演绎的方式,在现代武侠小说创始之初就已经存在。



图:江湖奇侠传 世界书局版


《江湖奇侠传》被看作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该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作者“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1889-1957),湖南平江人。向恺然自小喜好文学和武术,不仅武术理论功底深厚,也习武练功,曾赴日本留学,并与日本柔术、剑术家交往、切磋。在留学日本期间,向恺然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凭着对清末留学生的了解和对日本社会的熟悉,写成小说《留东外史》,对留学生中的丑恶现象进行抨击和谴责。

  

1922年,向恺然应世界书局之邀,开始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的创作。这部小说问世之后受到了读者的空前欢迎,改变了旧派侠义小说的格局,也奠定了他在现代武侠文学中的江湖地位。



图:江湖奇侠传 上海中央书店版


《江湖奇侠传》以近代史上的真人真事为基础,以湖南平江、浏阳两县县民争夺赵家坪一事为引子,通过昆仑、崆峒两派弟子参与“水陆码头”冲突进行小说的铺垫,并引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张汶祥刺马”等野史传闻,从而引出两大武林门派的恩怨情仇。小说主人公南侠“柳迟”的原型,便是向恺然之友、长沙县武术奇才柳惕怡。



图:江湖奇侠传 岳麓书社版


查看相关资料,可知柳惕怡少年时拜长沙道士李农田为师,学习少林拳和气功;后又至上海,师从著名拳术家王润生(长沙人)和著名太极拳专家吴鉴泉(吴氏太极拳创始人),拳技大进。他胸怀侠义,爱帮贫扶弱,不久便在江湖上有了名气。


1932年湖南省举行第二届国术考试,柳惕怡被聘为评判委员,其对武打的独到鉴定,赢得时人称赞。省里第一届国术考试冠军唐徽典不服气,找到柳惕怡试手,唐连击数拳落空,柳并不回手。唐徽典以为柳胆怯,拳头像雨点般打来,柳惕怡被逼得没法,只得笑喊一声:“对不起!”语音刚落,唐徽典便跌倒在地,且他竟不知自己怎样倒地的。1957年,柳惕怡被聘为全国武术运动会的太极拳裁判,赢得“南侠”的美名。



图:《火烧红莲寺》改编自《江湖奇侠传》

 

《江湖奇侠传》对于后世武侠小说的创作以及武侠电影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28年,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根据《江湖奇侠传》改编并拍摄了电影《火烧红莲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火烧红莲寺》1928年上映,到1931年间,该片拍摄了18集,后来由于抗日形式严峻,国民政府下令禁止这种“怪力乱神”的电影,故而未能继续。后来此类电影的拍摄转至香港,1935年在香港拍摄的《火烧红莲寺(19集)》上映,这使得武侠电影的传统在香港得到传承。正是这部《火烧红莲寺》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从此武侠电影也成为中国电影异于世界电影的一个独特的类型片。

  

除此之外,《刺马》《霍元甲》《大刀王五》等影视故事或多或少都曾经参考过《江湖奇侠传》,足以看出《江湖奇侠传》在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