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快乐!祝你快乐!” 没错!一年一度丧心病狂的剁手节又来了! 在过去的几年,相信很多剁手族们都认为自己久经百战,机智地躲过了无数商家的套路,但天真如你并不知道,早在商品定价起,就已经被商家套路。 几个小小的数字,戏码有多深? 不管“?”有多吸引人,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商品的价格尾数经常都是8或者9,偶尔还会有6的出现,并且多以小数结束。如果你坚持认为这只是给吃货设置的陷阱,那下面这个。 为什么不把价格定为一个整数?有个尾数还需要找钱,多不方便。这是一种巧合吗?我们再搜寻一下其他商品。 很轻松就会发现,孩子们最喜爱的玩具、家里做饭少不了的烹调用油价格尾数一般也是8、9 小零食定价的尾数也一般是8或者9。看来再用巧合来解释就显得牵强附会了,这个“巧合”其实是一种必然。 拆穿这种定价套路,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 拿比较便宜的盐津葡萄来说,定价7.9元,我们购买时直觉就是这个商品不到8元,而如果定价到8.1元,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商品是8元多,实际上只有0.2元的价差,但是给我们的感受就是一个不到8元,比较便宜,而另一个8元多就比较贵。 尤其是当定价999元的商品,如果定价改为1001元,一个是几百元,而另一个就是一千多,作为消费者,我们给出的评价就会截然不同。 同一个产品,不同的定价,自行感受一下 这种消费心理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因此商家在定价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迎合消费者,这就叫做尾数定价策略,也就是确定零售价格时,以零头数结尾,使用户在心理上有一种便宜的感觉。 无论是从国外来的家乐福、沃尔玛还是国内的华联、大润发,乃至街头的便利店罗森、全家,目前都在采用这种定价策略。 为什么有时尾数会是8呢?这是因为广东人“8”的发音和“发”相同。受到广东的影响,中国商店里更多地使用尾数8,而国外的商店则基本上都是尾数9。 不过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心理暗示,一些商品尾数采用6,这是因为含有六六大顺的意思。而“4”和“死”的发音相近,所以一般不会将商品定价尾数定为4,似乎没有见到过哪个商家把价格定为444元。 这就是定价的时候还需要受到民族习惯、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带有尾数的价格会使消费者认为企业定价是非常认真、精确的,连零头都算得清清楚楚,进而会对商家或企业的产品产生一种信任感。而凑成整数的定价就有被商家多赚钱的感觉。 比如,一件玩具的定价是300元,我们就会感觉商家为了省事将定价凑成了整数,内心小九九就开始上演:这件商品本来可能是295元或者290元,商家肯定为了凑个整数故意抬高了价格。人们心生厌恶,自然就不愿意购买。而定价精确,我们就会认为商家按照合理的价格加成自然得到的数字,是多少就是多少,不自然地就会对商家产生信任,从而消费。 可是我们也会发现,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采用尾数定价法。那么什么样的商品经常用尾数定价法呢? 看这张照片,特价区的服装都是采用尾数定价法,我们会联想到什么? 对了,一般情况下打折商品最常用这个尾数定价法。这是因为不同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同,越是喜欢买特价的人对价格越发敏感,这就导致低档商品最喜欢用尾数定价法。 例如上图看到的食用油促销,原价75元,特价69.9元。而高档商品所面对的消费者消费能力比较强,对于价格也不是非常敏感,一般就不会使用尾数定价法,如果用了反而会招致高消费能力消费者的不满。 另外,商家销售价格都是在进价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比例,这部分包括水电费、人员工资、设备折旧、税费和一定的利润。 比如说加价30%,这样一个进价50元的商品,销售价格应该是65元。如果按照尾数定价法,定为69.9元,虽然可以多赚一些,但是加价达到40%,和其他商家比起来就丧失了竞争力,而定价为59.9元就会加价不足以弥补成本,就会亏钱,这时就不再使用尾数定价法。 比起一早就开始备战双十一的你,商家从定价开始也是煞费苦心。这场剁手大战,预祝你或者满载而归,或者成功坚守阵地! |
|
来自: 张超wyx53yeotd > 《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