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

 愚人道缘 2017-11-28


第一章

···

原文:

1、道,可道,非恒道;

2、名,可名,非恒名。

3、无,名天地之始;

4、有,名万物之母。

5、故:

6、常无,欲以观其妙;

7、常有,欲以观其徼。

8、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恒久之道;

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恒久之名。

3、无,名隐天地形成的开始;

4、有,名显衍生万物的母体。

5、因此:

6、常返过去的无中,可以捕获道之奥妙;

7、常往未来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范畴。

8、若两者同出无碍,万物名虽各异但道相通。

9、坚持不懈的玄修,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

第二章 

···

原文: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祸根。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驻,所以永远不会失去。 

第三章

···

原文: 

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6、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1、不标榜圣贤,使世人不起争念。 

2、不稀罕珍宝,使世人不生盗意。 

3、不诱发邪欲,使世人不乱其心。 

4、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里谦卑,腹中饱足,精神内守,筋骨强壮。 

5、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求而知、无欲而得的益处,使他们知晓不可妄为的道理。 

6、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可治之理。

 

 

第四章 

··· 

原文: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2、渊兮,似万物之宗。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4、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1、道,谦冲不已却永远取之不尽。 

2、渊远啊,像是万物的源宗。 

3、既可以挫去锐气,又可以摆脱纷忧,既可以和顺光景,又可以混同尘象,在幽幽清澈的意境中,能感知那似有似无的存在。 

4、我也不知是谁造就了他,好象早于先帝的传说。 

第五章 

··· 

原文: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1、天地不显仁,让万物如小草、小狗般自然的生灭。 

2、圣人不显仁,让百姓如小草、小狗般自然的生灭。 

3、天地之间的生命,其一呼一吸不像一个风箱吗? 

4、虚静得以保持不屈的形神,而躁动愈强耗出愈多。 

5、言辞过于泛滥者气数也容易穷尽,不如留守道中。 

第六章 

··· 

原文: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3、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1、谷神的不死之道,是玄修的法门。 

2、玄修的法门,是天地合一的根本。 

3、延绵不绝的生存之道,循而用之以静待勤。

 

第七章 

··· 

原文: 

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1、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因此能长生。 

2、所以圣人,因为谦让反而获得拥戴,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 

3、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成全了他的理想吗。 

第八章 

··· 

原文: 

1、上善若水。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1、尚善者的写照若水。 

2、水在善念的作用下,就会呈现出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成为去除众人之所恶的处方,所以说水几乎能反映道者的道行。 

3、居家之善显灵地,心智之善显博渊,赐予之善显慈仁,言语之善显诚信,品正之善显大治,处事之善显潜能,行动之善显吉时。 

4、唯有具备利万物而不争之品质,才能在生命的长河中高枕无忧。 

第九章 

··· 

原文: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4、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5、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1、把持不住的盈满趋势,不如适可而止。 

2、精致捶击的锐利武器,不可长久保存。 

3、豪夺巧取的金玉满堂,不知谁能善守。 

4、富贵而生的骄横跋扈,那是自遗其咎。 

5、功成名至能转身隐退,才是顺天之道。

 

第十章 

··· 

原文: 

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3、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4、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5、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7、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1、承载生命的形神相抱于一,能永远不分离吗? 

2、结聚精气以致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3、洗涤玄修心灵之镜,能没有瑕疵吗? 

4、热爱国家治理百姓,能达无为的境界吗? 

5、感官自然开启,能不被引诱吗? 

6、理事明白通达,能没有成见吗? 

7、生成与养育之道,创造而不占为己有,付出而不自恃有功,统管而不任意宰制,这就是玄修而至的大德。 

第十一章 

···· 

原文: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2、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3、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1、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2、烧制粘土使其成为器皿,中间有空器皿才能盛物。 

3、开凿门窗建造居室,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4、所以有形对人们的利处,离不开无形的功用。 

第十二章 

···· 

原文: 

1、五色令人目盲; 

2、五音令人耳聋; 

3、五味令人口爽; 

4、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5、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6、是以圣人之治,为腹,不为目。 

7、故去彼取此。 

译文: 

1、贪图五色令人不分皂白; 

2、喜闻五音令人不纳忠言; 

3、垂涎五味令人不品疾苦; 

4、追逐田猎令人心意发狂; 

5、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6、因此圣人之治,只为充实内在,不为表面好看。 

7、所以据此而取舍。

 

第十三章 

···· 

原文: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3、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4、故, 

5、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6、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何谓宠辱若惊?当宠意外降临,得宠者欣喜若狂,失宠者惊恐万状,这就叫宠辱若惊。 

3、何谓贵大患若身? 我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为我跳不出自身的囹圄,假如我身心自由,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4、所以, 

5、人民器重的是能将自身融于天下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寄予天下; 

6、人民爱戴的也是能将自身融于天下的人,这样的人可以托予天下。 

第十四章 

···· 

原文: 

1、视之不见,名曰夷; 

2、听之不闻,名曰希; 

3、抟之不得,名曰微。 

4、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5、其上不谬,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6、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7、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1、看不到图象,称着夷; 

2、听不到声音,称着希; 

3、触不到形体,称着微。 

4、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5、它的上面不见光明,它的下面不见黑暗,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6、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无物象之物象,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7、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8、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 

原文: 

1、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2、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3、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4、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5、保此道不欲盈。 

6、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1、古时以善为道的修行者,微妙之处来自玄修的通达,深不可识。 

2、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形容。 

3、审慎啊如履薄冰;警惕啊怕扰四邻;虔诚啊恭敬如宾;和顺啊涣然冰释;敦厚啊犹如素朴;旷达啊虚怀若谷;混沌啊似浊不清。 

4、谁能将混浊笃定使之徐徐清澈?谁能将僵死启动使之徐徐复生? 

5、保此善道者没有欲望彰显自己道行的盈满。 

6、唯有不彰显自己的盈满,才能在凋敝消耗中汲取新生的能量。

 

第十六章 

···· 

原文: 

1、至虚极,守静笃。 

2、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 

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4、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5、不知常,忘作凶。 

6、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1、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2、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我可以反复观察它们的循环。 

3、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结果。 

4、看到结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生命的真谛就是发展的规律,了解发展的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5、如果不知道发展规律,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6、知道发展规律才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 

原文: 

1、太上,不知有之。 

2、其次,亲而誉之。 

3、其次,畏之。 

4、其次,侮之。 

5、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 

6、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1、最高明的,以无形的意念力让人感从。 

2、次一等的,以美誉的亲和力使人随从。 

3、次一等的,以持有的威慑力令人顺从。 

4、次一等的,以下流的控制力逼人屈从。 

5、信力不足的,自然有不信他的,尤其是那些将语言的力量看得过重的。 

6、成就天下大业之后,百姓都会说“我们成就这样的人是自然的”。 

第十八章 

···· 

原文: 

1、大道废,有仁义。 

2、智慧出,有大伪。 

3、六亲不和,有孝慈。 

4、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1、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 

2、智慧出来了,才伴有大伪。 

3、六亲不和了,才大讲孝慈。 

4、国家昏乱了,才呼唤忠臣。

 

第十九章 

···· 

原文: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2、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1、绝弃圣智的虚名,民众利好提升百倍; 

2、绝弃仁义的渲染,人民复归自然孝慈; 

3、绝弃巧利的行为,盗贼无有可乘之机。 

4、达此三绝者以超越了文字表述的不足,所以另有归纳: 

5、只有秉承外表简素内心纯朴,不断减少私心降低欲望的人,才能逐渐领悟绝弃学识的无忧境界。 

第二十章 

···· 

原文: 

1、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荒兮,其未央哉。 

3、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4、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5、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7、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8、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9、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1、诚受与迎合,区别在哪里?美因与恶果,相背在何处?人所敬畏的,不敬畏行吗? 

2、心田若是荒了,就不能安定灵魂的归属。 

3、众人都喜欢表面形式上的熙然,如组织盛大的祭祀活动,如春风得意般登上欢乐的舞台。 

4、我们独似一潭清水澄澈不兴,心境混沌的像初生婴儿般的天真,随遇而安啊,好象无所谓自己的归宿。 

5、众人都愿意追逐于多余的欲望,我们却好象遗失了贪婪的包袱。我们憨厚若愚的心灵啊,混沌而无暇。 

6、世俗之人昭然若示,我们却昏然庸陋。世俗之人明察秋毫,我们却呆闷混饨。 

7、恬淡啊象深邃无际的海,飘逸啊象无拘无束的风。 

8、众人皆有自己的专长,而我们却显得冥顽而且鄙啬。 

9、我们尤其异于常人的可贵之处,就是吸取哺育万物的母能量。 

第二十一章 

····· 

原文: 

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2、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4、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5、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6、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7、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说众甫。 

8、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文: 

1、通透之德可以包容一切,但唯有道方能被认从。 

2、道作为未知的事物规律,只能以恍惚的形式存在。 

3、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4、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5、意识深远冥灭自性,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6、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7、从古至今,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8、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 

原文: 

1、曲则全,枉则直。 

2、洼则盈,敝则新。 

3、少则得,多则惑。 

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1、曲境完美周全,矫枉难免过正。 

2、低洼容易盈满,谦敝以得新生。 

3、少思便于获得,多虑必然迷惑。 

4、所以圣人与道合一,为天下人的榜样。 

5、没有自己的成见,所以看得分明;没有自己的是非,所以善意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夸自己的能力,所以统领天下。 

6、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他相争。 

7、古人说“曲境完美周全”者,怎么会是虚言呢?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 

原文: 

1、希言自然。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孰为此者?天地。 

4、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5、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6、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7、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8、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9、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1、少言几句自然吧。 

2、狂风刮不过清晨,暴雨下不了整天。 

3、兴起风雨的是谁呢?是天地。 

4、天地尚不能始终如一,何况人呢? 

5、所以,立志于道的人就要认同道的意义,立志于德的人就要认同德的意义,立志于施舍的人就要认同施舍的意义。 

6、认同道的意义者,道的群体欢迎他; 

7、认同德的意义者,德的群体欢迎他; 

8、认同施舍的意义者,施舍的群体欢迎他; 

9、信念不足的人啊,自然有人怀疑啊。 

第二十四章 

····· 

原文: 

1、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4、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1、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2、成见在心岂能明白事理,是非颠倒无法彰显善意,追求荣耀往往无功而返,自夸自得难以胜任领袖。 

3、有人宣扬的道理,说节食是胖子赘肉形成的根源。 

4、物欲横流或派生恶念,所以有道者自处绝不如此。

 

第二十五章 

····· 

原文: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3、可以为天地母。 

4、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5、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7、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1、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产生。 

2、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周而复行永不懈怠。 

3、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4、我不知如何称谓他,姑且赐字为“道”,勉强起名叫“大”。 

5、“大”的特征,在时间上无限飞逝,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运动中周而复始。 

6、所以不仅道有大的特征,天有大的特征,地有大的特征,人也有大的特征。 

7、宇宙中四类有大的特征,而人是其中之一。 

8、人的法度遵循于地,地的法度遵循于天,天的法度遵循于道,道的法度遵循于自然。 

第二十六章 

····· 

原文: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3、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4、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1、稳重是飘然的根基,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2、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著辎重。 

3、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 

4、然而有的大国君主,只知满足自身而轻天下社稷。 

5、轻浮就会失去根本,骄躁就会失去君位。 

第二十七章 

····· 

原文: 

1、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2、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3、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4、是谓袭明。 

5、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6、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1、善道者的行动不会留下痕迹,善道者的言谈不会留下话柄,善道者的算术不用筹码工具,善道者的屏蔽无需闩杠也无法打开,善道者的约束不用绳索也无法解脱。 

2、因此圣人,常以善道拯救世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3、常以善道拯救万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4、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 

5、所以善道者,是不善道者的老师,不善道者,是善道者的资源。 

6、不尊重这样的老师,不爱惜这样的资源,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啊!

 

第二十八章 

····· 

原文: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2、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3、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4、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5、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6、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7、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8、故,大智不割。 

译文: 

1、知道阳刚的雄健,安守阴柔的雌顺,汇集天下的溪流。 

2、汇集天下的溪流,自然之德与其同在,复归于婴儿的无暇。 

3、知道光明的前景,凝守黑暗的过程,印证天下的真理。 

4、印证天下的真理,自然之德至诚不移,复归于无极的状态。 

5、知道荣耀的珍贵,信守羞辱的谦卑,成就天下的包容。 

6、成就天下的包容,自然之德充足丰满,复归于本源的境界。 

7、布施本源则可作为一种信器,圣人使用,则自然成为领袖。 

8、如此,至大的智慧与道朴是浑然不可分割的。 

第二十九章 

····· 

原文: 

1、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4、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5、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1、将欲望强加于天下万物,我认为他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2、天下是神圣的信器,不可能人为的改变一切。 

3、人为想改变的必然失败,人为想持守的必然丧失。 

4、因为万物既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既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既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既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5、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骄恣的东西。 

第三十章 

···· 

原文: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3、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4、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5、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1、以道辅佐政权的人,不靠武力征服天下,依其做事定有好报。 

2、军队驻扎之处,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3、战役结束之后,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4、善道者把握的结果会适可而止,无须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5、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不要盲目自负,不要骄傲自满,不要认为这是应该的,不要肆意逞强。 

6、如果强行壮盛则会加速万物的衰老,这是不符合大道规律的,不遵从大道规律则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 

原文: 

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2、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5、銛袭为上,胜而不美。 

6、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7、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8、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9、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10、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11、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1、最好的军队,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2、物欲横流或许难免交恶,所以有道者不会处于无备之中。 

3、君子安居时贵在培养战斗意志,而在战争中则应该贵在冷静。 

4、军队,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能使用。 

5、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6、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7、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8、稳操胜卷的战役需要勇猛,前途未卜的战役需要冷静。 

9、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10、要激发战士处于视死如归的状态,鼓励战士多杀敌人,以哀兵的心态去感动他们。 

11、赢得战争的胜利之后,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第三十二章 

····· 

原文: 

1、道,常无名。 

2、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3、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6、知止,所以不殆。 

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1、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 

2、本源虽然微小,却能臣服天下。 

3、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4、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5、万物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应该知道自己不可逾越的限度。 

6、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7、譬如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第三十三章 

····· 

原文: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知足者富。 

4、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1、知人长短者智慧,自知优劣者通明。 

2、胜人者外显势力,自胜者内心超强。 

3、知足者富有。 

4、内心强大的践行者有志,不失其志向的所有者久,心死而精神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 

原文: 

1、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 

2、恃之以生,作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3、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4、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5、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1、大道泛宏的能量啊,足可以左右万物。 

2、恃待众生,而不自夸自诩,自然成功而不彰明昭著。 

3、护荫万物,不以主宰自居,可以说微不足道。 

4、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可以说名份巨大。 

5、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 

····· 

原文: 

1、执大象,天下往。 

2、往而不害,安、平、泰。 

3、乐与饵,过客止。 

4、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5、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1、秉持大道自然之象,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2、去那里不会遇到伤害,反而得享安详、平和、舒泰的生活。 

3、美妙的音乐与可口的佳宴,常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 

4、当大道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就平淡无味了。 

5、看起来沧海一粟,听起来微不足道,用起来受益无穷。 

第三十六章 

····· 

原文: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2、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3、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4、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5、是谓微明。 

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1、将要收敛的,必是张之过度的。 

2、将要削弱的,必是强大过头的。 

3、将要废弃的,必是兴起过旺的。 

4、将要夺取的,必是被迫给予的。 

5、这些道理微妙而简明。 

6、柔弱胜刚强的奥妙,犹如鱼儿离不开水,国家的锐利法器也是不可以示人的。

 

第三十七章 

····· 

原文: 

1、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2、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3、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4、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5、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1、道,永远是无为的,因而无所不能。 

2、王侯若能持守道的境界,万物将自然被感化。 

3、在接受感化的过程中如果私欲发作,我便利用本源的道朴之器来安镇。 

4、镇定于本源的道朴,欲望亦将逐渐断绝。 

5、断绝欲望的心是平静的,天下便自然安定。 

第三十八章 

····· 

原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6、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7、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9、故去彼取此。 

译文: 

1、品德高尚的人无需持道德诫律,心中自然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将道德诫律挂在嘴上,因为他内心无德。 

2、品德高尚的人以无为的境界而不刻意追求什么;道德低下的人追求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3、大仁爱之人表现的仁爱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目的;大正义的人追求正义往往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4、大礼法之人注重的礼法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则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 

5、所以丧失大道才提倡品德;丧失品德才提倡仁爱;丧失仁爱才提倡正义;丧失正义才提倡礼法。 

6、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7、有先见之明的人,知道社会上一旦礼法繁多,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 

8、所以大丈夫宁可立身丰满的大道,不愿寄于浅薄的礼法;宁可执守大道的朴实,不愿寄于世俗的虚华。 

9、据此而取舍。 

第三十九章 

····· 

原文: 

1、昔之得一者: 

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3、其致之也: 

4、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5、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6、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7、此其以贱为本邪。 

8、非乎?故致誉无誉。 

9、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1、昔日获得阴阳未判一气混元者: 

2、天可以清澈,地可以宁静,元神可以有灵性,川谷可以盈满,万物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王侯可以使天下归正。 

3、推而言之: 

4、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地没有安宁必将混乱;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川谷没有盈满必将枯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必遭颠覆。 

5、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 

6、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寡”、“不谷”。 

7、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8、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 

9、因此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第四十章 

···· 

原文: 

1、反者,道之动。 

2、弱者,道之用。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1、物极必反,是道的运动规律。 

2、柔弱甚微,是道的作用源泉。 

3、天下万物生于自己的母体,而母体生于天地之始的无中。 

第四十一章 

····· 

原文: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2、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3、下士闻道,大笑之。 

4、不笑不足以为道。 

5、故建言有之: 

6、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8、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1、优秀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会勤奋学习马上行动。 

2、一般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会将信将疑是懂非懂。 

3、俗陋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4、若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 

5、所以有《建言者》记载: 

6、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上德的境界好似虚谷,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定。 

7、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 

8、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第四十二章 

····· 

原文: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 

4、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5、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6、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教父。 

译文: 

1、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2、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冲虚不盈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3、人们所忌讳的,莫过于“孤”、“寡”、“不谷”, 而侯王却用来称谓自己。 

4、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 

5、前人的谆谆教导,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 

6、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第四十三章 

····· 

原文: 

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无有,入于无间。 

3、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1、天下最具柔善之心的人,可以驰骋天下最坚强的意志。 

2、无形的能量,自由出入于看不见的时空。 

3、我从这里感知无为境界的益处。 

4、这种无言的教化能力,无为境界的益处,天下很难普及啊! 

第四十四章 

····· 

原文: 

1、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3、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1、对虚名与身体的抉择,哪个更亲?对身体与货物的关爱,哪个更多?对舍得与消亡的分别,哪个有毛病? 

2、过于爱惜虚名必定大费其神;过于收敛货物必定大伤其身。 

3、所以知足者不会自取其辱,适可而止者不会陷入困境,这样才可以长泰久安。 

第四十五章 

····· 

原文: 

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2、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躁胜寒,静胜热。 

5、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1、最完善至极的似有欠缺,但其作用不会衰竭。 

2、最丰盈四溢的好像虚无,但其作用不会穷尽。 

3、最正直的品质似有弯曲,最聪明的技巧好似愚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 

4、运动可以战胜寒冷,宁静可以战胜炎热。 

5、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第四十六章 

····· 

原文: 

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2、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4、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 

1、天下拥有和谐之道,最好的战马却在田间劳作。 

2、天下失去和谐之道,怀驹的母马却在战场生产。 

3、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 

4、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永远都是满足的。 

第四十七章 

····· 

原文: 

1、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 

2、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3、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译文: 

1、不外求可感知天下,不窥探窗外可明鉴天道。 

2、意识向外延伸越远,真知灼见就会越少。 

3、所以圣人,因精神内守而获得真知,因屏蔽假象而名至实归,因不为欲望而事遂功成。 

第四十八章 

····· 

原文: 

1、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2、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以无事。 

3、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1、学习技能日渐精进,由技入道日渐减损。 

2、当渐渐损到无意识状态,这种境界就叫无为,而此境界无与伦比,取得天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3、如果仍然患得患失,就不足以赢得天下。

第四十九章 

····· 

原文: 

1、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2、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 

3、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 

4、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 

5、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1、圣人永远没有自己的私心,他们以实现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2、善良的人用善心对待,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对待,从而收获善的果实; 

3、诚信的人用诚信对待,不诚信的人也用诚信对待,从而收获诚信的果实。 

4、圣人出现,天下和谐,为天下调和统一的精神。 

5、百姓都甘愿做他的耳目,圣人也把百姓都当作自己的孩子。 

第五十章 

···· 

原文: 

1、出生,入死。 

2、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3、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4、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5、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6、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7、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1、跳出者生,陷入者死。 

2、跳出而生的人,有四肢九窍;陷入而死的人,有四肢九窍。 

3、有人虽然活着,却在死地中徘徊挣扎,也有四肢九窍。 

4、这是什么原故?是因为他活生生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深渊。 

5、确定无误的传闻,以善摄取生命能量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 

6、犀牛没有目标用它的犄角,老虎没有目标用它的利爪,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 

7、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已经摆脱了危险时空的约束。 

第五十一章 

····· 

原文: 

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恒自然。 

4、故道生之,德畜之。 

5、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6、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1、大道规律创造了生命,大德规范维护了发展,物种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团队的优势是它们成功的关键。 

2、所以万物的本能意识,莫不尊崇大道而且器重大德。 

3、大道被尊崇,大德被器重,不是听谁的命令,而是永恒的自然规律。 

4、所以大道自然创造了生命,大德自然维护了发展。 

5、道生长万物德培育万物,道丰满万物德包容万物,道滋养万物德维护万物。 

6、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无所不为而不自恃有功,统管万物而不任意宰制,这就是玄修而至的大德。

 

第五十二章 

····· 

原文: 

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2、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3、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4、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5、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6、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7、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8、是为袭常。 

译文: 

1、天下万事都有它们的初始,可以说是天下万事的起点。 

2、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起点,就能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 

3、既然知道天下万事的结果,再反过来印证万事的起点,这样做一生都不会有闪失。 

4、堵塞感官之窍,封闭欲望之门,终身不会疲惫。 

5、开启感官之窍,增添纷扰之事,终身不可救药。 

6、能预见规律可以说是圣明,能保持柔和可以说是内心强大。 

7、用其所掌握的智慧之光,复归万事万物光明的前景,就不可能给自己留下祸殃。 

8、这是传承下来的大道常识。 

第五十三章 

····· 

原文: 

1、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2、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3、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4、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 

5、非道也哉! 

译文: 

1、让我们抱持良知,行于大道之中,唯恐偏失。 

2、大道是那样的平坦,世人却偏行险路。 

3、朝政废除,田园荒芜,粮仓空虚。 

4、却有买弄文采、炫耀利剑、铺张饮食、囤积余货之辈,皆为盗世欺名。 

5、他们走的不是正道啊! 

第五十四章 

····· 

原文: 

1、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3、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4、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5、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6、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7、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8、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简译: 

1、以善之念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以善之念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榜样。 

2、用这样的榜样来修身,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 

3、用这样的榜样来齐家,这个家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 

4、用这样的榜样来建乡,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 

5、用这样的榜样来治国,这个国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 

6、用这样的榜样来平天下,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 

7、所以,从一个人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人,从一个家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家,从一个乡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乡,从一个国的德行可以了解一个国,从天下的德行可以了解天下。 

8、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结果啊?就是依此规律。

第五十五章 

····· 

原文: 

1、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3、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4、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5、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6、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7、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1、含德丰厚的人,就像赤裸的婴儿。 

2、毒虫不蛰,猛兽不咬,凶鸟不伤。 

3、筋骨柔弱却抓得牢握得紧,不懂男女交合生殖器自然硬朗,这是精气纯全的缘故。 

4、终日哭叫而不哑,这是先天之气自然调和的缘故。 

5、自然调和是永恒的基础,明白永恒的道理则是圣明。 

6、增益生机才是福祥之意,用心使气血谐和才达刚强。 

7、如果强行壮盛则会加速万物的衰老,这是不符合大道规律的,不遵从大道规律则会过早衰亡。 

第五十六章 

····· 

原文: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4、故为天下贵。 

译文: 

1、有真知的人,可以行不言之教;而爱说的人,不知其中奥妙。 

2、只有堵塞感官之窍、封闭欲望之门、挫去盲目锐气、摆脱迷惑纷忧、和顺生命光景、认同尘土本相,通过玄修才可以进入与道大同的境界。 

3、而达不到这个境界必然产生亲近疏远、利益损害、高贵低贱等分别心。 

4、所以唯有达到与道大同的境界才是真正可贵的。 

第五十七章 

····· 

原文: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3、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4、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5、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6、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7、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1、以光明正道治国,以出奇制胜用兵,以未雨绸缪赢天下。 

2、我何以知道这一层道理呢?以此: 

3、天下禁令越多,人民越是贫穷。 

4、民众利器越多,国家越是混乱。 

5、人多奸诈机巧,怪事此起彼浮。 

6、法令越是彰明,盗贼反而猖獗。 

7、所以圣人说:我们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们好静民心自然框正,我们无事民心自然富有。我们无欲民心自然纯朴。

第五十八章 

····· 

原文: 

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2、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5、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6、人之迷,其日固久。 

7、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1、国之政策宽松无觉,人民便纯朴敦厚。 

2、国之政策严酷烦琐,人民便狡邪诡诈。 

3、灾祸中倚藏着福祉;福祉中伏藏着灾祸。 

4、谁能知晓其中的奥秘呢?没有标准参考。 

5、正常的变化为荒诞,良善的转化为邪恶。 

6、人们为此感到迷惑,时间已经久远了。 

7、所以圣人,方正而不生硬,锐利而不伤人,耿直而不放肆,光明而不炫耀。 

第五十九章 

····· 

原文: 

1、治人事天,莫若啬。 

2、夫为啬,是谓早复。 

3、早复,谓之重积德。 

4、重积德,则无不克。 

5、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6、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7、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8、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1、治理人事顺应天道,最重要的是惜爱。 

2、唯有惜爱,才是复归自然之道的必然根基。 

3、复归自然之道的根基,即所谓厚积恩德。 

4、厚积恩德,则无往而不克。 

5、无往而不克,则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 

6、没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极限,就可以把国托付给他。 

7、有了治国的雄厚基础,就可以长久。 

8、这就是根深蒂固,生机蓬勃的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 

原文: 

1、治大国,若烹小鲜。 

2、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3、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4、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5、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1、治理大国,就像烹饪符合各种人口味的小鲜。 

2、当天人合一之道莅临的时候,(烹饪)术就不再神秘了。 

3、不但其(烹饪)术不神秘,而且运用这种技术还不伤元气。 

4、不但这种技术不伤元气,圣人采用的方法也不伤元气。 

5、既让人民满意又不伤自己,是德交归于道的结果啊。

 

第六十一章 

····· 

原文: 

1、大国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2、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3、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4、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5、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6、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7、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1、大国如果谦卑处下似江海,就能成为天下文化的汇归之处,就会成为天下依赖的母亲。 

2、雌性保持以柔静征服雄性,在于她以静为下的自性。 

3、所以大国若对小国谦卑处下,便能赢得小国的信赖。 

4、小国若对大国谦卑处下,便能获得大国的保护。 

5、所以或者因谦卑处下而赢得信赖,或者因谦卑处下而获得保护。 

6、大国希望有小国的加盟而强大,小国希望借大国的力量而生存。 

7、若想让两者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目的,大国的谦卑尤其重要。 

第六十二章 

····· 

原文: 

1、道者,万物之奥。 

2、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3、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4、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5、故立天子,置三公。 

6、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7、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8、故为天下贵。 

译文: 

1、道的信仰者,认为万物之奥妙皆在其中。 

2、善人把道看作生命中的至宝,不善的人也把道当作自己的保护神。 

3、美言可以博取市井的尊重,而美行更可以赢得人们的追随。 

4、然而人心难免有不善的一面,怎样才能被剔除弃绝呢? 

5、因此就创立了一个天子,又设置了三公。 

6、世人虽有宝玉豪宅以及先进的马车,但不如有信仰的人活的快乐。 

7、古时候重视道的信仰是为何呢?不是相信“有求必应”,“有罪也可以赦免”吗? 

8、所以才将道作为天下最珍贵的信仰。 

第六十三章 

····· 

原文: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7、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1、以无为成就所为,以无事铸就大业,以恬淡实现兴趣。 

2、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多得少得,都要用以德抱怨的心态。 

3、图谋难题于知其薄弱,成就大事于细致入微。 

4、天下难事,必从容易处入手;天下大事,必从细微处入手。 

5、所以圣人始终不认为在做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其大业。 

6、轻易承诺必然少有信誉,易事累积必然难事成堆。 

7、因此圣人警惕难事出现,所以最终没有难成之事。

 

第六十四章 

····· 

原文: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7、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8、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10、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1、安定之初容易把持,朦胧之初容易谋化,脆弱之初容易破碎,微小之初容易分散。 

2、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的领域,治国安邦开始于未混乱之前。 

3、合抱之粗的树木,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 

4、九层之高的楼台,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 

5、千里之外的行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 

6、内心浮躁者必败于急功近利,执迷不悟者必失去前进方向。 

7、所以圣人,有无为的境界所以不会失败,无执著心所以不失方向。 

8、有些民众做事,往往是持续到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如能始终谨慎如一,则无失败之事。 

9、所以圣人,追求的是清心寡欲,所以不会看重世人的难得之货; 

10、学习的是冷门绝学,修复众人犯下的过失,以此来辅助万物回归自然,而他们始终不敢妄做非为。 

第六十五章 

····· 

原文: 

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2、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3、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知此两者亦楷式。 

5、恒知楷式,是谓玄德。 

6、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1、古时以善行道的人,不是教育民众学会巧智诡诈的小聪明,而是感化民众传承敦厚朴实的大智慧。 

2、民众之所以不服管教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巧智诡诈的影响。 

3、所以采用巧智诡诈来治国安邦,无异于国贼;不以巧智诡诈的方法来治国安邦,是国家的福音。 

4、因此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 

5、能永远应用这个法则,靠的是玄修而至的德性。 

6、玄修而至的德性无比深远啊!与万物一道返朴归真,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顺的局面。 

第六十六章 

····· 

原文: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是以于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3、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4、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5、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1、江海所以能成为天下川谷的容纳者,是它以善居下的本性决定的,所以它能够成为天下的川谷之王。 

2、因此要想成为民众的统帅者,必先以谦下的言辞赢得信赖;欲走在民众的前面,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身后。 

3、所以圣人,处于民众之上而民并不增加负担,处于民众之前而民也不感到妨害。 

4、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拥戴而不厌烦。 

5、正是因为圣人不争,所以天下自然没有人能与他竞争。

 

第六十七章 

····· 

原文: 

1、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2、夫唯大,故似不肖。 

3、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6、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7、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8、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9、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1、世人都传说我们得道之人神通广大,对这种传说不肖一顾。 

2、心中惟有大道的人,才能不肖于似是而非的传说。 

3、倘若在乎久了,说明其也是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 

4、我们有三件宝抱持而得以保全自己:第一件是慈,第二件是俭,第三件是不敢接受无中生有的赞誉。 

5、有慈爱之心才能激发勇气;有俭朴行为才能产生广德; 

6、有不敢接受无中生有的境界,才能成为民众真正器重的道长。 

7、当今世人舍弃慈去空谈勇气,舍弃俭去空谈广德,舍弃谦虚的美德去接受无中生有的赞许,这是没有出路的。 

8、夫有慈爱之心,战魔则必胜,守身则固本。 

9、天将庇救之人,必以慈爱守卫。 

第六十八章 

····· 

原文: 

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2、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1、以善为念的领导者不须高大威武;以善为念的作战者不会轻易动怒;以善为念的胜敌者不必与敌交锋;以善为念的用人者态度平和谦下。 

2、这就是所谓的不争之美德,这就是所谓的用人之智慧,这就是所谓的顺配于天道,它是自古以来最高的境界。 

第六十九章 

····· 

原文: 

1、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2、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4、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 

1、用兵打仗有这样的说法:我不敢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而宁可成为被迫反击的一方;不敢向对方的阵地推进一寸,而宁可将自己的阵地让出一尺。 

2、这是所谓的行动无踪迹,要进击却不显露臂膀,要杀敌却不显露兵器,要制服对方却不让他们发现敌人在哪里。 

3、灾祸的到来莫过于轻视敌人,轻视敌人几乎丧失我宝贵的生命。 

4、所以两军对峙实力相当时,悲伤哀恸的一方必胜无疑。

 

 

第七十章 

···· 

原文: 

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2、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言有宗,事有君。 

4、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5、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6、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文: 

1、我的话很容易知晓,很容易践行。 

2、而天下却不能知晓,不愿意践行。 

3、言所指向自有出处,事所提及必有主人。 

4、唯有放下后天知见,才能不断知晓我们的感知。 

5、知道我们的人稀少,才显出我们的可贵。 

6、所以圣人,外表淳朴而内心如玉。 

第七十一章 

····· 

原文: 

1、知不知,上。 

2、不知知,病。 

3、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1、知道自己的盲点在哪里,最好。 

2、不知自己的盲点在哪里,缺点。 

3、正因为把盲点当作缺点,才可以说他没有缺点。 

4、圣人没有缺点,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盲点在哪里,所以他没有缺点。 

第七十二章 

····· 

原文: 

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2、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3、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4、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5、故去彼取此。 

译文: 

1、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胁,那么统治者的危机就会来临。 

2、不要侵害人民生存的空间,不要搅乱人民正常的生活。 

3、惟有不引发人民厌恶,人民自然不会厌恶你。 

4、因此圣人,自知自明却不自以为高瞻远瞩,自爱自尊却不自以为贵人一等。 

5、所以去除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 

原文: 

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2、此两者,或利或害。 

3、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4、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1、勇于违反天道则会招来杀身之祸,勇于顺从自然则会活的潇洒自如。 

2、这两种不同的勇敢,一个有利一个有害。 

3、上天不会放过所有的罪恶,谁能知道其中的缘故?就是圣人也很难了解。 

4、天道的规律,在不争中以善取胜,在不言中以善回应,在冥冥中不召自来,在悠然中以善谋划。 

5、天网浩瀚飘渺,稀疏但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 

第七十四章 

····· 

原文: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3、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斩。 

4、夫代大匠斩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 

1、人民不怕死,怎么还能以死亡来恐吓他们呢? 

2、若使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应该对那些为非作歹者,我把他们抓起来按照刑律杀头,看谁还敢? 

3、我们应该秉持由司杀者执行死刑,如果任何人都能代替司杀者执行死刑,这就好比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 

4、外行人代替大木匠砍削木材,则是很少有人不把自己的双手弄伤的。 

第七十五章 

····· 

原文: 

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3、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4、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1、民众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的税赋过多,因此才饥饿。 

2、民众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的妄为,因此才难以治理。 

3、民众所以轻死而挺而走险,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奢侈使得贫富悬殊,因此民众才轻死而挺而走险。 

4、所以唯有不执着于今生享乐的人,才比那些过份看重今生享乐的人更贤明。

 

第七十六章 

····· 

原文: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2、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3、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4、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5、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1、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会僵硬。 

2、草木在活着的时候也都是柔弱脆嫩的,死了就干硬枯萎。 

3、因此坚强是属于死亡一类,柔弱是属于活着一类。 

4、所以自视兵强而发动战争则不可能赢得胜利,树木强硬则必然因为枯萎而被折断。 

5、强大的处于下降趋势,柔弱的处于上升趋势。 

第七十七章 

····· 

原文: 

1、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3、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4、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1、天道的自然的法则,不像怕断弦的满弓吗?顶极的自然会抑制它,弱势的自然会保举它;多余者必遭损伤,不足者必得补充。 

2、天道的自然之规律,损伤多余者而补充不足者。 

3、人为之道则不然,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 

4、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得道的人。 

5、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 

第七十八章 

····· 

原文: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4、正言若反。 

译文: 

1、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坚克强的能力,却没有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2、这个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3、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 

4、正义的言辞应当令人反省。

 

第七十九章 

····· 

原文: 

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2、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3、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4、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译文: 

1、和解大的仇怨必留余怨难消,怎么可能达到善终? 

2、因此圣人虽然执有有利的契约,但不会因此强迫人偿还。 

3、所以有德之人只会用契约来明确责任,无德之人却利用契约来彻底击倒对方。 

4、上天之道无亲无疏,却永远赐福与善人。 

第八十章 

···· 

原文: 

1、小邦寡民。 

2、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5、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1、当人类进入小邦寡民式的理想社会。 

2、便不会再有百十号人共享一个器皿的现象,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用舍近求远。 

3、家家虽然有舟有车但大多都是摆设,虽然能看见盔甲兵器却无陈列之处,人民从结绳的启示中获得更高智慧。 

4、品尝着甘甜的佳肴,欣赏着美丽的服装,享受于安居的生活,陶醉于快乐的民俗。 

5、邻里之间相互观望,鸡犬之声相互闻听,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 

原文: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5、天之道,利而不害。 

6、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1、信者的言语不一定甜美,甜美的言语不一定可信。 

2、善者的动念无需要诡辩,诡辩的动机不一定是善。 

3、真知者没必要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者未必有真知。 

4、圣人不为自己积攒财富,既然一切为了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既然一切给予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 

5、上天之道,利天下而永无妨害。 

6、圣人之道,为天下而永不贪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