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基金间谍的视角来挑选基金公司

 最爱的是你自已 2017-11-28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这样投资基金,你不仅错了,还错得离谱!》,指出了一些投资者经常会犯的错误,在规避了误区之后,如何透过表面的数据看本质,机智地去选择基金呢?今天从挑选基金公司的角度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投资基金的本质就是将钱交给基金经理管理,投资者是委托人,基金经理是代理人。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Theory),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激励相容机制(Incentive compatibility),就是如何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是一致的问题。

事实上长期以来,公募基金行业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公募基金公司的收入来源是管理费,而管理费只和基金规模有关系,而基金规模短期来看和投资者关心的基金收益率没什么关系,甚至是反向关系,因为投资者赚钱时会赎回基金,亏钱时反倒是一直放着。

作为一个基金间谍,我们应该透过问题看本质,找出那些着力设计出激励相容方案的基金公司,这些就是真正为投资者考虑的业界良心公司。

以基金间谍的视角来挑选基金公司

跟投机制

基金经理或基金公司有没有用自有基金跟投,如果有跟投金额达到显著的水平(个人100万以上,机构1000万以上)则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天然趋于一致,基金经理定会更加勤勉尽责,毕竟有一部分是自己的钱。另一方面,这也彰显了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信心。这些信息基金公司在营销的时候会披露,有些也体现在基金合同中,大家可以留意。

考核机制

目前市场上对基金的考核都采用年度业绩排名,就是以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论成败,事实上这一点极不合理。首先,不同的基金跟踪的基准和风格不一样,采用大一统的排名肯定不客观。其次,采用统一排名会使某些基金采用随大流的策略,跟着大家一起买,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能落个中庸。

如果有基金公司主动采用更长时间和更合理的考核机制,比如考核基金经理在风格没有漂移的前提下,考核相对基准的超额收益,比如对投资成长股的基金考核时间段变为3年,则是一种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此外,对基金销售的考核也不应以规模论,而是要看其真正为客户创造了价值,这样才是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

限制申购机制

基金是否限购或者限制大额申购。这里的限购不包含QDII基金,这个是由于QDII额度的原因。

一般来说,规模往往是业绩的敌人,当基金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如果基金公司能站在客户的角度,主动牺牲自己的短期利益,限制基金的规模,这就属于为投资者考虑的基金公司。除了最近销售火爆的东方红系列一直是限购的还有兴业全球基金、国泰基金、嘉实基金的一些权益类产品也是限购的,我们发现,这些基金公司长期以来的业绩都是优秀的。

基金公司性质

国内很多规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都是银行系的,这也很好理解,银行系基金公司资源丰富,渠道广,很容易做出规模。作为一个基金间谍,我想告诉大家,如果要买债券基金,可优先选择银行系的基金公司,原因是银行本身就是债券交易的主力,很多基金经理有丰富的债券交易经验,且银行具有资源优势,可以拿到其他地方拿不到的券源。

而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则应尽量避开银行系基金公司。权益类研究员占比是选择主动股票型基金公司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银行系基金公司这一数字普遍不高(这个是一般观点,不针对个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