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后北漂第四次获兰亭奖,从小楷转战草书,5年成获奖专业大户

 陈洪标写字说画 2020-05-17

徐右冰是一个80后北漂,加上今年兰亭奖,已获得四次。谁会想到,一直学小楷的徐右冰,12年前,还不会写草书,用了5年时间,成了获奖专业户。所获的奖金,都能买一辆价值百万的豪车。

这频频获奖的背后,会有多少秘密?

【获奖者简介】

徐右冰,老佛堂堂主。定居北京。先后进修并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聘书法家、西安碑林博物馆终身名誉馆员,著名青年艺术策展人。

作品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博物馆、鲁迅文学院、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雷锋纪念馆等收藏。

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等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

| 80后少年与书法长达7年之久的一场“恋爱”

徐右冰出生在四川一个叫老佛堂的村庄。

当年农村刚刚把集体土地承包到户,还没有富裕起来。

读小学的徐右冰,因为没有鞋穿,一次走路被玻璃穿透了脚掌,他没有喊疼,也没有哭,自己把玻璃拔出来,从路边的桑树上,剥下树皮裹好受伤的脚,一步一步走到学校。

当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也能穿上鞋。

而对书法,徐右冰自小喜爱,似乎有一种天赋。

到了高中期间,更加投入和着迷,也因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恋爱”。

在一次校园活动中,徐右冰用嘴咬住毛笔,双手别在背后,扎着马步书写一幅大作品。

这次的书写,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了大学,徐右冰与书法进入了“热恋”状态。

毕业前,他上台让同学拉起长卷书写的场面,在学校引起了轰动。

毕业后,徐右冰把自己“嫁”给了书法。

代价是像无数文艺青年一样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北漂。

他边打工,边在国家画院求学。

在那段住在地下室里的日子,他就坚信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生活的困难没有减少他对书法的热情和期待。

在学书的道路上,他就是用这种热情和自己的诚意,打动了一位又一位良师。

|从小楷转战到草书,5年时间突变成了获奖专业户

在徐右冰的学书经历里,有这样一次突变。

一直学小楷的十多年里,从2005年开始突然转向草书。

让中国书坛刮目相看的是,不到5年时间,徐右冰的草书作品频频获奖,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专业户。

如果列出清单,从2011年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开始,大大小小奖多达上几百个。

先后获首届中国书法院奖总冠军,全国首届心经书法大奖赛、首届中国兵马俑杯国际书画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大赛、第三届全国草书大展等6个大赛的最高奖,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分别获提名奖、三等奖、佳作奖和银奖,达4次之多。

特等奖、最高奖8次,冠军、金奖和一等奖22次,加上银奖和二等奖,一共多达53次。

他参加比赛的作品几乎件件都能获奖。所以,在北京,书法界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徐右冰的获奖状态:不是在领奖,就是在领奖的路上。

甚至有人做过一项有趣的统计,徐右冰这几年获得的奖金,能买上一辆百万豪车。

对此,他认为“若把书法视作纯艺术,那么草书则是几大书体里最能表现这种深奥艺术核心意志的。比如动静相生、前后相随、虚实相生等多方面哲学辩证关系,都能在草书里最直接地表达出来。草书看上去很奔放,但怎样能把它写静,写到从容悠游的境界,才是真正要追寻的目标。这就不仅仅是‘法’的运用,而要上升到‘道’的高度。”

徐右冰能把草书的动写出静的境界,正因为写了十多年的小楷,对字的间架结构、点画规律的掌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能在草书创作中得心应手。

| 频频获奖背后的五大奥秘

在徐右冰看来,草书的表现手段是非常丰富的,同一个平面当中,笔画间动静关系是否和谐、合理,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

“在创作中,最需要谨慎处理的是,曾经在临摹中学习到的那些线条笔画,是否适用于正在创作的作品,以及用在此处的合理性是否达到最大化。同时,点画审美不仅仅有其独立性,还应该与周边线条进行关联,要让它们血脉相通,真正融为一体。这就是草书创作中的核心指导理念。”

尽管如徐右冰所言,但是技艺再精,总不至于在大小比赛中天下通吃,而成为常胜将军。

对于这样的疑问,从书法界到社会,包括媒体都有惊奇的一致。

徐右冰频频获奖背后,真的没有什么奥秘?

很多人会想到其他地方,比如猫腻。

因为在正常的思维逻辑下,一个人的作品到了一定阶段,风格总是会稳定下来,而各种比赛对作品的要求和标准,每年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这里就有说不通的地方。

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不过,这正是奥秘所在。

徐右冰在每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中,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他不回避,因为没什么好回避,也无法回避,回答也很简单。

我把他每次回答归纳起来,一共有以下五点:

一是作品没有一个定数,也就是说看似风格未变,细看其实一直在变。

二是在学习中,慢慢摸索,慢慢旁通别的艺术,比如工笔画是徐右冰的另一特长,还有摄影、茶艺、武术等,把它们简单地糅合到一起去尝试。

三是融合其他文化的辩证关系、空间处理的美学,把二王的某些特质放大。

四是不断推翻已有的成功,继续进行新的变化和摸索。

五是走出书斋,感受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苦乐,打开一些眼界,让精神更丰满厚重。

而在现实中,徐右冰对获奖,早已进入了平静期,甚至无感。

“起初会比较在乎怎么样获奖,获什么样的奖。后来,就把它看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他说,近几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等一些机构坚持用学术引导评选潮流,不断更新评选规则,让规则更贴近书法艺术本质。

“这种改变让书家们避免过多地考虑人为、稿件内容等因素,专心致志追求艺术真谛。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吹响了中国文艺复兴的号角,也为我们年轻人开启了学习艺术的黄金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