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育课的“静”与“动”

 崔国禄 2017-11-28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对受教育者来说都具有示范作用。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具体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对象。

在改进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中,时下不少过了“度”失了“值”的体育授课不断演译着。为了更好地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提高45分钟效率,不应搞一些花架子,应以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素质写好教案为主。不能把精力放在反复演练上,过分地追求“动”而不让学生“静思”。

怎样才能上好体育课,笔者认为,正确地把握教学中的“动”与“静”,力戒形式主义,应注重实际效果,崇尚自然,尊重个性,教出自己的风格,才是体育课教学为之努力的方向。

“静”与“动”是辩证统一的。作为理想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如果片面地把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和学生寻求体育知识的“动”混为一谈,为“动“而动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比如每堂教师示范,讲解其每个动作要领时,不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只是为了“动”加快教学的节奏,追求精讲多练,迫不及待地指名让学生做动作,是违背了教育规律的。若只有极少的学生才能做出动作来,多数学生还不知道所以然,教师便称赞不已,岂不知,此时的大多数学生思维的闸门刚打开,不少学生尚未进入思维的佳境,所以这般急于求成,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时间长了,不能使不少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渐渐变成“陪练生”、体育课的“差下生”。

有位教育家讲过:“教育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这就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要自己积极地内在思维,而创新思维火花往往是在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才能迸发出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体育比赛中的最佳状态包括技能的充分表现和思维(精神)的最佳进入。所以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时要“静思片刻”。这瞬间看似短暂,学生的表情看似安静,其实头脑里正在紧张地思考,这是最有效的内在的“动”,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样的机会。我们应推广这种“动”,也只有大多数学生真正思维起来了,并进入角色,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的“静”与“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什么时候读“静”,什么时候读“动”,需要教师苦练基本功,反复实践总结。方能“深入”、“浅出”。真正把握“静”与“动”的佳机,以静推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