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雄黄(青黄散成分之一)治疗作用的古籍文献考证

 文文ap25 2017-11-28

雄黄的使用已有两年多年的历史。雄黄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名称,如《本经》称雄黄,别名黄金石;《唐本草》称石黄;《石药尔雅》称天阳石;《本草品汇精要》称黄石;《石雅》称鸡冠石等,了解这些名称,能够为有效利用古代文献奠定基础。

自古民间就有端午节服用雄黄酒的习俗。成书于西汉的《淮南万毕术》记载:“夜烧雄黄,水虫成列,水虫闻烧雄黄臭气,趣(趋)火。”其作为中药使用则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恶疫、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食神仙。”

在临床应用方面,自《本经》以后,历代医家愿有精辟见解。如《名医别录》:“治济虫,匿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鬼疰,杀诸蛇旭毒。”《本草纲目〉〉:“治疾疾寒热,伏暑泄痢,酒瘾成瘀,惊痫,头风按运,化腹中瘀血,杀劳虫疳虫。”又云:“雄黄,乃治洛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为水。”

这些古籍记载中屡屡提到了如破骨、积聚、瘀血等病证,这些病证的病位多深入骨髓、血分,因而凶险异常,非峻药不可治,故李时珍在总结雄黄功效时提到:“雄黄”可解百毒,消积聚,化瘀血。”血液病为现代医学的疑难病,从中医角度看,其病位亦在血分、骨髓,雄黄则能直达病所,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由于雄黄药性峻猛并具有一定毒性,历代医家在临床使用雄黄时多取谨慎的态度。《本草经疏》:“性热有毒,外用易见其所长,内服难免其无害,凡在服傳,中病乃已,毋尽剂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