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金国”

 老刘tdrhg 2017-11-28
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金国”
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金国”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表PPT
      金国(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部族国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于会宁府建都立国,国号大金,改元收国。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国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卫绍王完颜永济与金宣宗时期,受到大蒙古国的南侵,被迫迁都汴京。1234年,金国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之下灭亡。郭虾蟆

  金国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 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 开封)。其创建者是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金共历九帝,前后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时北达今外兴安岭,南抵淮河,东临于海,西至陕西,人口4470余万。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金国”金国士兵

 

   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黑龙江流域。五代时,女真之名始见于史籍,并受契丹辽所统治。在辽统治初期,它还处于原始氏族形态,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与铁器的大量使用,使其快速发展起来,到辽末年,女真族以成为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统一了女真各部后,于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率部誓师于涞流河(今黑龙江与吉林省间拉林河)畔,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他在取得宁江大捷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金国”

  金朝建国后,在护步答冈会战中大败辽军,随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今辽宁辽阳)、上京(今内蒙古 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 宁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 大同)、南京(今北京)。公元1120年,金与宋签定“海上之盟”共同对辽,公元一一二五年,辽天祚帝被俘,金国完全控制了北方。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金国”

  在消灭辽国以后,金国把矛头直指向宋朝金太宗 吴乞买(完颜晟)挟灭辽之威,大举进攻宋朝,虽然宋军民全力反抗,但由于宋统治者的无能,使得金国连连得胜,于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攻占了北宋都城开封,虏去徽钦二帝,使北宋灭亡。南宋王朝的建立使得金国继续向南进兵,而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对金国的抵抗使得金军实力大降,无力再和南宋交战,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金国”

靖康之耻  宋徽宗赵佶被俘虏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金国”

   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但是,随着蒙古的兴起,金的强国地位受到了威胁。金蒙世仇,结怨甚深,蒙古人对金「怨入骨髓」。金西北邻蒙古,西邻西夏,南邻南宋,处于西、西北、南三战之地,战略地位有明显的弱势。对待三国的战略,金的正确选择是结夏联宋,对抗蒙古。团结西夏,可以从西面牵制蒙古南下。成吉思汗于建国后对金「乃定议致讨,然未敢轻动」,其重要原因是担心攻金时西夏可能构成的侧面威胁。联合南宋,可以免除后顾之忧,避免两面作战,全力对付蒙古。然而,金朝统治者却错误地选择了绝夏、攻宋、抗蒙的战略,结果三面树敌,自我孤立,致使形势急转直下。蒙古攻西夏,西夏求援于金,金坐视不救,西夏投附于蒙古,与蒙古联手攻金,金处于西、北两面受敌窘境。金为减轻压力,从中都迁都汴京,采取弃北图南的战略,进攻南宋,企图挹彼注兹,失之于蒙而获利于宋,于是「南开宋战,西启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补患」。结果,金北方尽失于蒙,南方受挫于宋,国土日蹙,国力日衰。金国于天兴元年(1233年),元太宗窝阔台帅军攻下汴京,金哀宗逃至蔡州,次年,蔡州在蒙古军与宋军联合进攻下被攻破,金国至此宣告灭亡。摘自 http://www.baike.com/      蒙古帝国 忽必烈 骑兵愤青治国的一系列失误,最终导致宋朝的国祚减少了30年以上

解析:传奇大金国的历史来源 解析:传奇大金国的历史来源(中) [转载]解析:传奇大金国的历史来源(下)

南宋第一强兵:能与金国铁骑野战的“岳家军” 

http://sh./bang/info/149-150-n872620.html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金国”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金国”顺昌之戰是指南宋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宋軍爲阻止金軍南下,由著名抗金將領劉錡指揮,於顺昌(今安徽阜陽)進行的城邑守衛戰。

蒙古以南宋主动挑衅为由,调动军队进攻南宋  "西夏".

愤青治国的一系列失误,最终导致宋朝的国祚减少了30年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