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摄影师镜头下的“家在上海”

 老沈阅览 2017-11-28

   上海是中国摄影的发源地之一,随着时代变迁,现代摄影与上海文化积淀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摄影文化。

   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支持、上海摄影职业培训中心承办的“家”@上海——第四届上海青年摄影艺术展览于今天下午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延安西路200号)开展,展至12月3日中午12:00。

   此次展览特设主题:“家”@上海,旨在通过青年摄影师手中的镜头,展现他们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感受,内容包括上海的人文景观、情感故事、社会事件、民生风俗等。展览首次采用“专家评选”和“公众评选”两种方式,最终,共遴选出22位作者的23件(226幅)作品。以下为部分入选作品:

   深夜十二点的华东医院,一群劳累了一整天的“陪夜”子女酣睡在亲人的病榻旁边。各种睡姿、各种睡处,甚至在医院的地板上,在老父亲的枕边,那些此刻也顾不上隐私的“衣裤”随处挂着,一切看似那么的自然而又真情流露。什么是家?亲人在的地方才是家。在这个日趋老龄化的社会,还有多少这样的孝子孝女日夜陪护?“孝”就是我们要弘扬的宗旨,这便是我拍摄的初衷。

      《睡》  叶妙娟 

   本组作品以八座上海老城门为创作对象,分别为大东门、小东门、新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老西门、小北门、新北门。上海老城门于嘉靖三十二年为抵御倭寇侵扰而建,是几百年来守护着上海百姓的“家门”,它们在1911年前后都拆除了。2017年,我实地寻找城门旧址拍摄,并收集大量清末老城门的旧照,将其和谐融入画面中,以老城门故地的今昔对照,唤起人们内心的乡土记忆。

    《追忆老城门》  黄琛佶

   取景来自崇明岛和上海市区。岛屿的地平线是曲线起伏的,自然而优美;市区的地平线是高楼林立的,有趣地排列,各自演奏着它们的旋律,演绎上海的精彩。

    《地平线的微光》  沈晶茹

   在平淡、质朴的影像中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这组照片,客观记录时代发展,使观者可以关注个体生命的状态及社会生存的状况,也保留下即将消失的记忆,留给后人传承文化的途径。

     《老街上的居民》  高雨

   取景于上海嘉定。工业文明、商业文明、信息文明,我们跨过了文明的不同阶段之后,最终迎来的是什么?是在飞速前进中奔向更高层次的自由,还是在废墟上怀念曾经的故土?如何与环境共生是城市发展绕不过去的主题,也是文明的出路。

     《失落的家园》  徐明

   “高考”,一个令无数学生听起来都心跳加速的词语。漫长的备考期充满挑战,作品中的学生在 “水深火热”下的偷闲,令高三生活多了一份轻松。

     《高考下的偷生》  顾宸宇

   崇明岛渔民中的外来人口达两万人之多,由浙江人、安徽人及三峡移民组成。多数人在此生活超过20年,不少人与崇明本地人通婚,落地生根。他们依靠长江入海口丰富的渔业资源生活,以船为家。但是,随着外来渔船对各港口航道造成堵塞、过度捕捞使得长江口的鱼类数量逐年锐减,落后的生产技术终将淡出时代舞台。面对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变化,转行就业、子女就学成为他们新的挑战。这组摄影作品表现出这一群体在此期间的心态和希望。

     《小岛渔民》  黄嘉恺

   文中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