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天书法教育推介实力书家:以古为师 不囿于古——王建涛书法作品欣赏

 lj0279 2017-11-28


        王建涛, 问鼎堂堂主。別署:塞翁、乞巧生。1967年生,阜阳市人。中国致公党党员,政协阜阳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政协颍泉区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安徽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阜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书专业委员会主任,颍泉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皖军书法100强,安徽省书协篆书20家,安徽书法‘百千万工程’百名富有潜力中青年书法优秀人才,颍泉区第三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进修于清华美院·北兰亭书院张旭光书法高研班,就读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古文字书法艺术创作研修班”古文字专业方向。     



       王建涛幼年时,在父亲的影响下,便开始习练书法。他从七岁开笔学书。初学楷书,以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勤礼碑》,柳公权的《神策军碑》等碑帖入手,继而遍读《艺舟双楫》和《广艺舟双楫》,并深受影响,渐入北朝碑中。《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更是爱不释手,心摹手锥,《兰亭集序》、《祭侄文稿》、《淳化阁帖》也是反复临摩,诵记于心。真是遍采百家之长,摸索自己的书法创作之路。但用功尤勤的还是殷商各个时期的甲骨文和两周金文《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墙盘》和《大盂鼎》,以及战国楚简和郭店楚简,数十年笔耕不辍,悉心揣摩,可谓寒毡坐透,铁砚磨穿。



        提起书法,许多人自然会想到行云流水的行草。然而,追溯书法的源流,则要上溯到金文、甲骨文,当然结绳记事是不能当作书法来算的。仅能算作古代的书法史,或者称汉字的发展史。因此,书法创作者大多选习楷书、行草,不选艰涩难懂的隶篆,为此都能很快自成一家风格。然而,王建涛却不畏篆书之难,选金文、甲骨文进行探索创作,实在走上了一条艰苦的创作之路。



        书法是伴随着孤独和寂寞而成为一所没有校门的学校,尤其是篆书创作更是寂寞。在短暂的青春岁月中,王建涛远离都市灯红酒绿的生活,忘我的行走在艰苦而枯燥的甲骨治学道路上,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经其过目的历代碑帖近千种,并且选临过其中的百余种精品。从殷商甲骨、两周金文、两汉分隶、南北朝碑帖以及隋、唐、宋、元、明、清诸大家书法流派中,择其善者反复临摹,抉其所长汲取借鉴。


        王建涛书写时,喜用枯骨沧桑笔意作篆书,使其风骨奇崛,庄重古朴,点画沉着而浑厚雄壮。从而在广收博采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施我之法,逐步形成自己甲骨金石的艺术风格。王建涛的书法,堪称集三千年碑帖之大成,熔前贤书法精华于一炉。王建涛认为:“不求与古人同,而不能不同,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以古为师,又不囿于古。”



        纵观建涛先生的书法作品,无论是信手拈来的寥寥数字,还是精心书写的宏篇巨幅,无不是高格调的作品。其篆书之笔锋既有潇洒凝重,雄健神奇,也有其清新典雅,婉转流畅。兼之其结构、章法、气韵等,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使通篇气势显得或沧桑古朴、奇崛雄健,或妙趣洒脱、神采奇逸,达到其精、深、厚之根基功力,实属难能可贵。其书法作品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艺术世界》等专业报刊杂志,并被多家艺术馆收藏展览。



       现在的王建涛,虽然社会职务较多,工作繁忙,但他业余时间依然执著于书法创作。王建涛对自己进行书法创作从来没有满足,将不断拓宽思路,进行书法艺术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