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气功养生六法

 愚人道缘 2017-11-29




道家的气功养生术是通过对人体精、气、神,心身、心性的整体锻炼,使之与自然更为合谐统一,而达延长寿命,甚至长生的一种境界。其说:“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时,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为此,气功养生术在被道家实践、运用、总结、发展的过程中,开创了道家也是气功史上别具特色和风格的一整套系统的练养功法。我们择其主要的内容与特点,大致分为道家气功养生六法。


一、修心养性法



修心养性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功夫,性包括了性情、理性、心神,性力生命之体,心为知觉灵明之枢,两者互为存在,性为心之体,心为性之用。因人的心神性情最易外驰追逐,被外物所累,以至气血亏损,生命短促夭折。元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卷2认为,人之喜乐无极则伤魄,忿怒则气逆伤肝,悲哀则伤'魂狂妄,思虑过度則伤神伤心、忧愁、惊恐、憎爱、视听、疑惑、说笑凡此种种,如过度过甚者皆于性命有伤,故当节制诸情,修心养性,锻炼其纯真之心,不被杂念所淆乱。并引黄帝之说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尉百数也。”宋曾植《道枢》卷2((坐忘篇上》说>“心者一身之主,神之帅也》静而生慧也,动而生昏矣。学道之初在于收心离境,入于虑无,则合于道焉。”所谓“收心离境”即指收敛性情,脱离外界的各种干扰,进入一个静定的精神状态,达到自我觉悟。在这种纯静的气功态中不仅使人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并可以焕发人本身具备的先天智慧。此外修心养性的另一重要方法还在于涵养道德。道家认为人的是非好恶都是由欲望而起,但人不可能无欲无念,关键的是不为物欲所役使。彭祖曰,“凡人不可无思,当渐渐除之,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百病不生。”又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失得,不思荣辱,心不劳,神不极,但尔,可得千岁。”《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亦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可见修心养性在道家气功养生中是极为重要的了。另外记载道教修心养性的静功资料也是相当丰富的,静功也称性功,《庄子》中即载录了许多静功功法,如“守一”,“存神”,以及后来的“止念”,“收心”,“存思”,“定观”,“内视”,“守中”,“睡法”等等都属道教的静功。今人肖天石先生在其著作《道海玄微》中收有经他整理的“道家静坐十二心法”计有一灵独觉法,泯外守中法,冥心守一法等。我们认为道家倡导的修心养性法不仅能够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启发智慧,涵养道德,并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使己欲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把道置于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中去,使那些看来不可调和的生活矛盾形成一种新的综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潜力。


二、形体锻炼法



形体锻炼是由古代相传的导引术发展而来,它将行气、漱咽、按摩、肢体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以动物象形动功和导引体操两大类为主体的健身术。属气功中的动功。道教养生家认为导引可以疗病健身。葛洪说,“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谷水,三则排却风邪,四则以长进血气。故老君曰:‘天地间,其犹棄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言人导引摇动,而人之精神亦盛也。导引于外,而病愈于内,亦如针艾攻其荣俞之源,而众患自除于流末也。〃并依据天地运行不息的理论,言:“停水则秽臭,委木则虫生,马不行则脚直,车不驾而自朽,所以人体必须如流水户枢,经常运动。《四气摄生图》指出导引的要点在于宣通四肢血脉,而不可追求形势,“即不必鸾飞凤举,猴掷虎蹲,但展四肢,动摇九窍,令其血脉流转,上下宣导”。在道教典籍中列导引法千有余条,且各个功派还自有秘法,总之法、式很多。陶弘景整理汉晋以来诸法,著有《导引养生图》,《导引桉摩篇》。《真诘·协昌期》收有魏晋道教上清派导引法数十种。唐司马承祯把静坐,握固,思神,叩齿,引气,导引等多种道术编排成一套完整的坐式导引动功,相当丰富,还有立法、卧法。说:“其诸导引,亦不可总为诸法,恐烦劳,任逐便为之,然终须从首至足,令相承取通也”。另《养生方》与《养生导引法)>两部著作,其中收载了几百种治病功法,且根据不同的疾病分门列类,十分可贵。后世流行的张三丰武当拳,内家拳,龙虎功,太极拳,八卦掌,行意拳等等,都是属于道教导引动功之类的炼养功夫。在此我们提出,在运用形体锻炼法进行锻炼时,应分别身体情况,辨证运功。


三、呼吸锻炼法



道家气功养生术的基本科学根据是我国古代的元气论。《上清洞真品>)说,“人之所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把人的生命运动归结于元气的变化,并运用医家命门之说,认为人之元气即为肾间动气,此气出自命门,“命门之气动出其间,间由中也,动由生也,乃元气之系也,精神之舍也。”故命门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之焦之源.其气为人之稂本。道教养生家进行呼吸锻炼的主要目的即在于培固元气,强身于内。在历代道家有关元气与养身,元气与生命之关系的大量论述中,就其特点而言,呼吸锻炼的方法主要有吐纳法、行气法、海气法、咽气法、调节法、节气法.炼气法、闭气法、委气法、布气法、六气法,散气法、胎息法等等。在《胎息秘要歌诀》中述闭气诀即卧床闭气洽病法,布气诀即发放外气为人疗疾,六气诀即六字诀法。此外还有存守五脏神法,存守眼神法以,念五玉法,念六龙法等,总之,呼吸锻炼可谓内炼的长生要道。


四、服食丹药法



服食包栝两大类,一是指草木药石,一是指营养物品。道教养生家指出,四时服食,各有宜忌,体魄盛衰,滋补以常。多与炼功相配合,吐纳导引,各视所宜,调伏中节,佐以药石,讲求三分用药,七分内养,调整全身的气脉循环,锻炼五脏六腑,筋骨皮肉的功能,抵抗外来邪气的侵袭,补充人体内部的元气,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在历代的服食书中,以我们今天的科学观点去看,确是价值极高的一套完整的药补疔法和饮食营养学。但是在服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外丹,用于长生不老这个目的却走向了反面。所谓“外丹”,即是用铅汞及其它药物配制后,放在特制的鼎炉中烧炼而成的化合物。初步炼成的叫“丹头”,只能作为点化之用,不能服食。再进一步,便炼成了服食的丹药,即所谓的“金丹〃。此术初创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时期,葛洪说:“长生之道,不在祭祀鬼神也,不在道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唐朝时乃臻极盛,外丹术一度成为道教的重要修炼方术。据外丹著作的记载,烧炼的原料仅矿石药即达六、七十种。主要有丹砂、雄黄、雌黄、石榴黄、曾清、矾石、磁石、戎盐,合称八石。又以铅汞为基本材料。随着外丹术的发展,服食丹药者日多。由于不了解金属矿物的性质与人体的性质是有本质上的区别,何况如象水银、砒霜这类物质所含成份,对人是有剧毒的,误食往往中毒死亡。五代时,梁太祖服道人庞九经所进金丹,“眉发立堕,头背生痛。”南唐烈祖服金石药,患疽致死。盖当时烧炼外丹,全国已成风气,其结果是大失败。至此服食者包括炼丹士才逐渐产生了怀疑,外丹术开始衰落。我们说外丹术虽然是在制造黄金和长生丹药上完全失败了,但在长期的烧炼实践中,却为我国药物学和古代化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内丹修炼法



外丹术的没落,促进了内丹术的发展。“内丹”简单说来,就是人身体之内精、气、神三者的一种结合物。内丹家将人体的某些部位比作炉鼎,以精、气、神力内炼三宝。所谓的“精、气、神”,乃指人体先天禀賦的元精、元气和元神。其中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以神(意念)为火候,以精气为药物,以神驭气,以神炼精,使精气神聚凝不散,而结成内丹。故此道教养生家将此法视为炼养功夫的核心。炼丹的部位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其位置诸说不一。一般认为,上丹田在头顶中,又名泥丸宫。丹家又称乾宫。内炼中炼精化气之时,此处为还精扑脑的地点。在炼气化神时,又为阳气上迁的地点。中丹田在脐之上,位于人体之正中。因其为一身天地之中。乃藏元始祖气之窍,所以又叫作祖气穴。《悟真篇》说:“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叶文叔注:“玄牝之宫,即中宫也,中藏真一之气,生金精也。”中宫玄牝,亦中丹田。下丹田又名正丹田,其位置医经一般指在脐下一寸三分处,丹经则指脐内一寸三分。在小腹外形轮廓中,冲脉的直线与带脉交叉地方与脐相平,形成田字,所以叫做丹田。它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人称之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阴阳之会”、“脏腑之本”等。


内丹修炼过程,一般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步骤。筑基是基本功,重在填亏补虚,以达到精全、气全、神全。炼精_化气是在筑基基础上进一步炼养精气神,是从神为用,合炼精、气,使之化为诸气相合的“气”进而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由有入无,重返先天虚空。道教中人相信,内丹炼成后,人不仅可以长生还可以化形分身,可以成仙,具备种种超人的特异功能。今天我们当在去其神秘虚幻,取其合理有义的东西中,做更深入的探讨。


六、天人合一法



在进行上述的各种修炼方法中,道家养生术同时强调并十分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顺时颐养。《混俗颐生录卷上·春时消息第三》说:“人禀阴阳五行,四吋肃杀之气,差若毫发,瘵疠则生。是以手足象天地,血脉象江河,毛发象草木,嗔怒象雷电,两目状日月,嗜欲禀生殖。气候小差,人多疾疫,即反其令,瘵疠则生。细而察之,万不失一。”彭祖认为长寿的关键在于适度莫伤。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要时常纳凉,顺应四季节气的变化,使身体舒适安康。《修真秘录》食宜篇说:“真人曰:酸咸甘苦食之,各归其时,春夏秋冬颐之,勿逆其藏。”《八素》云,“春宜食辛(辛能散也)》夏宜食咸(咸能润也),长夏宜食酸(酸能收也),秋宜食苦(苦能坚也),冬宜食甘肥(甘能缓中而长肌肉,肥能密理而补中),皆益五脏而散邪气矣。此四时之味,随所宜加之,食皆能益脏而除于邪,养生之道,可不移矣”。孙思邈在其养生理论中总结了一套动静相宜,起居有方,饮食适度,涵养道德的综合炼养功夫。指出纵情恣欲,不知节度,是百病之根源。古人认为日常生活中伤生的因素很多,如困思,强举,悲忧,极乐,汲汲所欲,寝息失时,房中无节,饮食过度等等,皆足以致伤损寿。“凡此之类,譬犹水火,用之过当,反为害也。不知其经脉损伤,气血不足,内理气疏,髓脑不实,体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因气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也!”又曰“但知房中,闭气,节其私欲,适饮食,则得道也。”也就是说长寿之道就在人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合理地安排好生活,家庭生活和谐有节,营养丰富有度,加强身体锻炼,不去追求时髦无益的东西,你就能够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