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七十年代生产队帐目

 攒破烂儿的 2017-11-29


记七十年代生产队帐目

记七十年代生产队帐目

记七十年代生产队帐目

上三图为乐亭县杨家埝村村史馆藏。和本文无关。

2006年,大年二十五扫房时,我在堂屋一个角落里发现一个小木箱,下面垫着几块砖头,上面盖着一块木板,木板上面布满了尘土,可见好久也没清扫过。

我把小木箱搬到屋外,揭去上面的木板,见里面装的全是纸张:有报纸、广告纸,还有童年时期看过的连环画册、小人书等。再向下一翻,有一捆用账簿的硬皮儿上下夹着、用细麻绳捆着很整齐的一叠纸张和几个小本子。我解开绳子,惊讶地发现,原来是早被我遗忘了的七十年代的各种账表。

那时我曾任闫各庄公社前炕各庄大队第三生产队会计,所以家中才藏有这些生产队的户口留底、生产队全年农作物产量、社员出勤记工、口粮分配以及养猪付料等明细账目和各年度的收益分配表。另外,还有1982年实行统一经营下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土地分配实施具体方案和生产队分地块平面丈量图等。

睹物思情,我不禁一张一张地认真仔细的翻看起来,依稀又进入了那个“大帮哄”的年代。

这些账表详细的记载着农作物产量分配表、农作物的品种和具体数字;按着项目分别记录了向国家交售征购的数量、折粮、折差;社员分配的数量、折粮、折差;生产队入库的种子、饲料、生产粮等项,同时还标注着农作物的种植亩数、单产和总产,并分别统计着春播秋收,夏播秋收和全年的总产量。

当时,粮食分配实行人劳比例,人的部分按分等折成的分配办法进行分配。以1973年为例,人的部分85%,劳的部分15%,1-3岁为7成,4-6岁8成,7-9岁9成,10岁以上包括10岁为10成。我队自然人口111人,折标准人口107.6人,口粮分配指标每人每年390斤。所以按自然人口应分390斤×85%=331.5斤。按标准人口每人应分:390斤(指标)×85%(人劳比)×111人(总人口)除以107.6(折标准人口)=341.98斤。由上述数据可见,七十年代群众的温饱仍没得到解决,吃饭仍然是重要问题。

分等折成将解决小孩吃饭少则少分些,成年人饭量大则多分些的现实问题。这样一来有小孩的户和全成人户,按人的部分分粮,就有了一定差别。比如A户4口人,有两个小孩,1个4岁8成,1个1岁7成,加上两个成年人,总成数为35成,按自然人口全家应分口粮331.5×4=1326.斤,按分等折成则分342斤×35=1196.9斤,按分等折成比按自然人口总数少分口粮129.1斤。B户4口成人按分等折成则分342×4=1368.斤,比按自然人口就多分口粮42斤,以此类推,7成小孩按折成,比按自然人口一年少分口粮92.1斤,8成的少57.9斤,9成的少23.7斤,等级间粮差34.2斤。10成的比按自然人口一年多分10.5斤。虽然实行分等折成解决小孩和成人平均分粮的问题,但结果仍是难以解决:“粮是宝中宝,孩童饭量小,分等有差别,谁也吃不饱”的现实问题。

社员养猪付料明细账则详细记载着各户购仔猪的具体日期,底斤和出栏后达斤猪斤粮的记载,及公母猪饲养记录。七十年代上级提出:多养猪,少养鸡,不养羊的号召。生产队为配合上级指示,号召各户养猪,并积极鼓励社员养猪,其办法:1.每向食品公司交售一头生猪,国家奖励饲料粮60斤,然后按实际交售重量减去买仔猪时猪底斤数达到斤猪斤粮,饲养公母猪每年100斤饲料,由生产队库存粮中支付。2.向生产队交售1方猪圈粪由生产队记工5个(50分),不养猪挣不到工分,更让人欣慰的是奖猪的饲料粮可解决部分口粮问题。就这样家家户户建连茅厕猪圈,有的户还建2个,形成各家各户养猪热潮,在当时圈肥还是种地的主要肥料。

收益分配表是年终会计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要做到兼顾国家利益,巩固集体利益,照顾好社员利益。它全面、完整、系统的反映社员一年的劳动成果,也是检验生产队领导班子一年的成就。

收益分配表包括四个部分:1.收入部分包括农业收入、畜牧收入、副业收入及其他收入等。2.开支部分包括:农业支出、畜牧支出、副业支出管理费、农业税等。3.提取部分包括:公积金、公益金、生产基金、折旧基金等。4.社员分配部分包括:分配总额、参加分配的人口、平均生活水平、参加分配的劳动日、工值、实物分配折款、尚需现金等。

户口留底也是生产队必不可缺的账目之一,它记载着人口流动、添人减口。关系着粮食分配的延续性和政策的连续性,需认真登记。

每个年度要认真准确地记录各项基本数字,包括:1.口粮分配指标。2.粮食分配比例。3.自然人口折标准人口。4.每个标准人口分粮。5.全队总用工工值。6.粮食占耕地的面积、单产、总产。7.向国家交征购粮数折差。8.自留地分粮(自留地由生产队统一经营)。9.预收加价粮、折款。10.国家代贮粮食。11.收益分配表制出时间。12.受照顾户,照顾粮数。13.每个劳动日分粮分配总数,超支欠款户,欠款金额等。每个年度账目要封存起来。所以基本数字必须摘录记清,要按着每年具体情况要详细登记,以方便各年度横向比较。

说到肥料和种子。那时候农作物产量和社员的生活水平都很低。那时生产队施用的肥料主要是农家肥,主要来源是:饲养处一冬攒的牲口垫脚,社员投入的猪圈粪,每年夏收后用人粪尿和麦秸秆堆积起来的经过高温发酵的麦秆肥。社员户每年打一次新炕,把炕坯抬到户外堆起来浇上水,闷一段时间再捣碎。炕烟子算是一种上好的肥料,炕坯和炕烟子用作晚茬作物的追肥。这些肥料是原始的、绿色的、生态的、无公害的。这样的肥能使土壤疏松,地越种越壮,生产的粮食、蔬菜没有化学残留,我以为,可能是那时候得便秘、痔疮、糖尿病和三高症的病人很少的原因吧。由于地多,社员们积攒的肥料毕竟有限,上级所供化肥又少,远远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作物播种多用老旧的种子,如玉米大多用金皇后、白马天、丹育六、百日熟等,小麦多用小红芒,还有黏高粱、谷子、黍子等低产作物。加之水利设施还不够完善,靠天吃饭,盼望风调雨顺,那时群众常说:麦收靠八、十、三三场好雨。指的是阴历8月份一场种麦时的发芽雨,10月份的安全过冬的封冻雨,来年春天3月份的麦苗返青雨,只要下透这样的三场雨,当年的小麦就丰收了。希望是美好的,但这种希望往往落的是一场空想。

那时的生产队有很多形式主义的不健康的东西,严重地束缚和阻碍着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流年似水,记忆依稀。仅把我亲笔留下的一些陈年遗迹献给大家,以期共飨。

(作者谢建民,闫各庄镇前炕各庄村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