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不容细说:李世民命人推倒魏征墓碑的真实隐情?

 铁血老枪 2017-11-29

历史不容细说:李世民命人推倒魏征墓碑的真实隐情?

中国文臣好谏,在敢直谏的人中魏征是个标志性人物。直有性情层面的,也有智慧层面的。一般人直爽、正直不能称之为直智。刚直易折,魏征一生触龙鳞、放直言,却有惊无险,这和他能识人、会卖直,把直性上升为直智有密切关系。

魏征出生于山东一个小官吏家庭,长于隋末兵荒马乱的年代。魏征少有大志,在苦读多年后,身披道袍,云游四方,去接触底层社会。瓦岗寨兴起后,他投奔而去。后来随首领李密归降了李渊。但他们到长安后不得重用。魏征就主动请求去招抚未归顺的山东义军,顺利劝服徐世勣降唐,初显政治才能。后来,被太子李建成引为上宾,为其出谋划策。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惜其才干,留用了他。此后,魏征忠心辅政,特别能匡正李世民的过失。李世民也虚心纳谏,成就了历史上一段明君直臣的佳话。魏征也从尚书右丞、秘书监升至侍中,成为李世民最信用的大臣之一。

纯朴之人多有率直之性。率直多被作为美德称赞。但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表明,有美德的人并不同时占据好的社会地位。直有时也成了不知变通、顽固粗莽的代名词。直智不同于直性,它是在天性的基础上升华成的一种智慧。它不是时时流露,而是出现在最恰当的场合,最恰当的人面前。魏征是山东豪杰,天性中有刚直的一面,但他不是一介武夫,他会用直保命进阶。

武德元年(618年),瓦岗寨首领李密败于王世充之手,不得已归降李渊。魏征也在其中。李密在长安并不得重用,便提出去山东招降旧部。李渊对他深为提防,假意允其前去,又密令李密只身回朝。这是故意挑起李密疑心,逼其造反而除之。李密无奈中途造反,结果被杀。李渊为稳定李密旧部,派人把尸首送到瓦岗旧部所在黎阳。

当时,魏征正在此替唐做招降工作,已劝服主将徐世勣归唐。魏征在黎阳满怀深情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对李密给以高度评价。在文中,他敢于大唱反调,实话实说。文中揭示李密在长安所受的冷遇,说他本想远走避难,结果在走投无路时遭祸。这无异于是说李密不是死于叛变,而是受政治迫害而死。

表面看,这篇墓志铭的作者胆大率直,敢有违圣意;又忠直可嘉,不背旧主。其实,这忠直的后面另有深意。李唐政权初建,强敌林立,还需长期拼打,正是用人之际。但一般说来,对降人有种歧视心理,因为他们有背叛的历史。所以,魏征要树立一个忠义的形象。他的潜台词是,我对死去旧主尚且如此忠心,何况对新主呢?而且,瓦岗降将中,魏征是地位较高的。在当时李渊眼中,魏征最大的利用价值就是在瓦岗旧部中有一定的号召力。这也是他说话的资本。在旧主被逼死,旧部痛悼时,这一篇铭文虽然不顺李渊的意,但可以抓住瓦岗将士的心,使他的资本加厚。这就是所谓最恰当的场合。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嫡斗争白热化时,作为建成谋主的魏征曾清醒地提醒建成,必须立即除掉李世民,不能心慈手软,但没被采纳。建成失败后,魏征力主早除秦王的密谋被揭露。对于魏征,李世民也早有所闻,但素未谋面,现在他要亲眼看看这必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李世民质问魏征:“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魏征面不变色地回答:先太子早听我的意见,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这是句再直白不过的话了。可李世民听了反而不杀魏征了,还待之以礼,任之以职。魏征正是看到李世民爱才、惜才的特点,以直对直。如果他曲意解释或跪地求饶,李世民连眼都不眨就会杀了他。这就是所谓最恰当的直。

俗话说,伴君如一伴虎。君主有生杀大权,又喜怒无常。臣子曲意奉迎还有不测之祸,别说触龙鳞了。可是,魏征后半生在李世民身边,以直言力谏为能事,虽也触怒皇帝,但总的说来有惊无险,备受信用。这并不是魏征有一颗忠纯之心,率性直言,他是摸准了李世民需要一个直臣的角色,而他顺势把自己营造成这样一个人。

历史不容细说:李世民命人推倒魏征墓碑的真实隐情?

为什么李世民需要直臣呢?一是他取天下艰辛备尝,知道杨广被下人蒙弊的下场,希望能有人在身边大胆反映真实情况。他曾对侍臣说:人们都讲天子至高无上,无所畏惧。我就不那样,我上畏老天爷的监视,下怕群臣的瞻仰。我兢兢业业,还担心上不合天意,下没能符合人们的期望。他特别向魏征咨询:“国君怎么做成明君,怎么做成昏君?”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还特意举了秦二世和隋炀帝一远一近两个被小人蒙骗而亡国的例子,以提醒李世民。可以说,李世民之所以能虚心采纳直谏,这是贯穿其一生的主要动力。后来,李世民给另一个大臣讲了一件事:我从小爱好弓箭,拥有十几张良弓,自以为没有比它们更好的了,最近把这些良弓给工匠们看,都说材料不好。我问他们原因何在,工匠们说:“木心不直,脉络条理都是斜的,弓虽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本心不直,射的箭就不直;人心不直,说话行事也正不到哪去。此时的李世民从内心想要直臣明谏。魏征正是参透了皇帝的心思,才敢于直言。他有一次说:我之所以敢直谏,是陛下能采纳,否则我也不说话了。这是直言中的直言。

李世民要直臣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想在历史上留下明君的美名。而这是不能唱独脚戏的,于是,一个沽名,一个卖直,成为后世历代传颂的佳话。

有一次,李世民罢朝回宫,愤怒地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要杀死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李世民说:“魏征经常在朝廷上顶撞我。”皇后听了马上恭身起立说:“我听说主上贤明,臣下就忠直,现魏征忠直,是由于陛下您贤明的缘故啊,我能不恭贺吗!”李世民听了很高兴,这才消了怒气。皇后知道,皇帝就是要圣明仁君的美誉,而魏征是最佳男配角,不能杀。魏征也明白,自己一旦成为卖直的标志性人物,就可以大卖特卖,自己做得越莽直固执,才越能衬托出皇帝的虚心。

历史不容细说:李世民命人推倒魏征墓碑的真实隐情?

后来,有一次魏征把自己记录的自己谏诤的语录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知道了很不高兴。男配角想当男主角,抬高自己,留名清史,挤占了李世民的舞台,当然引起不悦。

总的说来,魏征的直谏对匡正李世民的缺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把魏征看成一个只会喋喋不休直言力劝的古板老头。李世民用他,是因为他有接洽山东豪杰,监视山东贵族和关陇集团,以供分合操纵各种势力的作用。魏征既不是山东贵族,又不是关陇贵族,但与山东河北的武人关系密切,这才是他真正的价值所在。但后来,他有连合山东、关陇贵族集团的倾向,虽然生前未被发现,但死后还是被李世民察觉,命人推倒了他的墓碑。这也是直心掩盖下的野心吧。可知直可伪装一时,难以伪装一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