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仗种种/子月

 只随心动 2017-11-29
对仗种种/子月

东圃青梅露——西园绿草发
奇花漠漠犹如海—嫩水涓涓不见踪
依依旧画随风去—隐隐新春伴雪来
1)正名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东圃青梅露,西园绿草发。”上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露”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
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
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 。如:“奇花漠漠犹如海,嫩水涓涓不见踪。”、“依依旧画随风去,隐隐新春伴雪来。”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4)双声对 。
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
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5)叠韵对。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
“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
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叠韵对。
(6)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 如:“村头柳巷寒风冽,城里楼屋暖气融”。
(7)异类对。
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
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异对优于同对。
(8)借对。
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
如借音:“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为苍与蓝对;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9)掉字对。
掉字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联相对。这也叫“掉字格”,这种对仗比较难,容易流于文字游戏。如:“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0)自成对。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同类名词自相对仗,又叫“就句对”、“当句对”或“互成对”。古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简称“自成对”。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
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自对。
( 11)交股对。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对上联的第七字。
如:“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
上面是用字对仗法,下面说琢句对仗法:
(12)实句对。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
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生涩。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3)虚字句对。虚字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用虚字对仗。
如:“且然聊耳尔,得也自知之。”
现代人也有玩这个的如:孙行者,祖冲之。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之乎者也嘛),对的工整。
(14)流水对。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流水是一个比喻词。
( 15)倒装对 。倒装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的一种对仗,也叫“倒插对”。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如果顺读,平仄式就完全变了。为了适合平仄调,所以有意识地把词序颠倒过来用。
又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顺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也是和上例同样的原因。故意把词语颠倒来用。阅读这种对仗时,必须注意这是倒装句,否则就很费解了。
这两句诗我记得前几天我在理论班的诗话里说过
(16)逆挽对。逆挽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在上比叙述现在情况,在下比则追溯往事,以使全联意思更完整。
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本是“冠剑”持节,“丁年”去国,可惜回朝之际,“楼台”已“非甲帐”了。
(17)错综对。错综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
错综对主要是解决因平仄不调而采用的补救手法。
如:“常喝四季辽河水,偶赏黄山一段云。”
以“四季”对“一段”,以“辽河”对“黄山”。
这种对仗,往往也是因为迁就平仄而成的。
如果是“常喝四季辽河水,偶赏一段黄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上不合,只好这样颠倒错综相对了。
(18)意对。意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似对非对,不对又像是对,上下联以事意相关联,倒也别具一格。
如:“春风潮水上,饮酒海滩中。”
“芦荡思归客,轻波一海鸥。”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声势相应,所以不对似对。没有线迹裁缝的痕迹,自然而有一种妙趣。
(19)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草青临水地,影瘦见花人。”
草与影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20)扇面对,又叫隔句对。
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例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
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在这首诗里,首联跟颔联是相对的,这就是扇面对。白居易采用这种手法,原因首先是表意的需求,其次还包括数字对仗的考虑。如果在本联内对仗,那么就会出现10个字中有4个数字,大大减损诗意。
(21)衬豆对。在词里面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
如:毛主席的《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如:“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2)鼎足对。三句对仗,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
如:“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黄云燕子飞”、“池萍绿水鸳鸯睡”;
再如:“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23)连璧对。四句对仗:
“红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这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取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邯郸树”(取黄粱梦的典故)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种意象蒙上了一层萧条、冷落的色彩。也有人认为此为鸾凤和鸣对。
(24)联珠对(不要误作连珠对,不是一个对)。多句对仗
如“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 25)叠句对、叠字对。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
(26)鸾凤和鸣对。
“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
(27)回文对。
回文对源于回文诗,也是历史久远,故在唐代上官仪“八对”中有一席之地。回文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上联倒过来作为下联,
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另一种是由上、下联文字各异的回文组成:“数学精心精学数,文语通顺通语文”。
(28)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
如名词中天文、地理、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非常工整。
(29)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0)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1)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2)合掌对(对仗大忌)。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
一首诗中,如果相邻的两联对仗,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两联对仗的结构完全一样,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 “合掌”。
例如:
颔联 西滩芦苇荡,东岗野鸭池。
颈联 郑举逍遥酒,武江豪放诗。
颔联中的“西滩”、“东岗”是名词,颈联的“郑举”、“武江”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两联都是以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忌。上面举例的两联中,有四个名词开头,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
可以修改为:
颔联 西滩芦苇荡,东岗野鸭池。
颈联 笑劝武江酒,闲吟郑举诗。
这样一调整,就轻松地避开“合掌”之病了。但我认为还是不够理想,虽然前面名词避开了,句子后面三个字的结构没有变化
在一联对仗中,出句和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赤”对句用“红”;出句用“谷”对句用“川”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也属于“合掌”之弊,同样应予规避。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虽然关于评判合掌的说法有争议,但是以上提到的情形均应避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