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薪5千和3万的距离,差的是这三种思维

 八一方阵 2017-11-29


极物生活家  格格邬

冷眼旁观的型格女子一枚,隐藏技能是解魅除惑。


J      I      W      U       L      I      F      E       S     T     Y     L     E




工作近十年,身边的朋友们工资差距太残酷,有的朋友年薪已经上百万,有的依然还数着几千块的月薪紧巴巴地过日子。


我有两个做编辑的小学同学,大专学历,刚毕业时起点差不多,月薪三四千。不同的是,一个朋友一直顺风顺水,一路升职加薪,目前已经成为公司的内容核心人物,年薪大概40万,而另外一个,目前依然拿着五六千的工资。


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在《原则》一书里曾经提到:“平庸之辈,思维是最大的瓶颈”,大多数人天生具备自己的思维特质,这种特质既会成为我们的优势,也会成为我们的局限。



在职场上,那些成长很快的人,往往能通过学习突破自己的思维瓶颈。低级学习者只会学习具体事务操作,然后按部就班,重复工作经验。而有格局的学习者则懂得在忙碌琐碎的工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刻意修炼自己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见过许多职场人,我发现,凡是优秀者,大多有这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亚历山大思维 | 不盲目搬砖  


亚历山大思维是一种很霸气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成大事者,不迷信于权威,决不被规则所束缚。


打破思维束缚,不是说要做一个惊天动地的反叛者,而是无论面对多么细小的工作任务,都要保持怀疑精神,而不依赖现成的工作经验。比如思考一下,做这件事是有必要的么?有没有更有效直接的完成方法?



我那个混了十年,依然处在底层拿着几千块工资的朋友,最大的致命缺点,就是思维懒惰。他从来不思考,上司布置什么任务他就做什么,永远不问为什么。没有工作任务的时候就无所事事,整天只想着如何在工作中偷工减料,如何应付工作,吐槽领导和工作量。


看似他积累了十年的工作经验,实际上他是同一种工作经验用了多年,而他的思维方式从来没有改变过。


当他三十多岁时,公司裁员,他失业了。他跳到了另一家同行的公司,依然是个小编的角色,为了一家人的生存,也不敢轻举妄动。



我这个朋友将自己置于一个围墙里,只听从上司的命令,被动地做所有的工作任务。因此他永远突破不了自己的思维局限,思维认知一直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


其实在现在的职场上,很多年轻人都有这种危险的思维惰性。有的人对公司的规则盲目顺从,对领导唯唯诺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另外一种人同样很危险,他们被淹没在工作的琐碎中,貌似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但最终只能成为一颗机械化的螺丝钉。而真正优秀的员工,不会迷信于领导的规则,懂得不断地怀疑工作,也能够合理地和上司提出自己看法。



不懂思考的搬砖工和主动打破规则的员工,三五年之后差距就很明显了,前者依然是最基层的搬砖工,而后者已具备一定的领导格局。


  囚徒思维 | 利用、整合资源  


关在牢里的普通囚徒,吃早餐时每个人只能拿到一碗稀粥。然后有人买了两根火腿肠,有人买了一罐橄榄菜,大家一起共享这宝贵的资源,本来难以下咽的一餐美味了许多。


其实职场上也一样,每个人都是资源稀缺的囚徒。职场人最忌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一味埋头苦干。囚徒思维的意思就是,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要学会借别人的力量,整合外在资源帮助自己完成事情,同时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资源。尤其在这个互联网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各种资源也唾手可得,囚徒思维更是必备的新型思维方式。



刚毕业时待过一个小型创业公司,一人当作两人用。有一次客户那边紧急需要30张图片,由于设计忙不过来,三分之一的任务落到两个新人身上。


由于都不擅长画图,一个新人决定抓紧时间学习,熬夜完成任务,而另一个新人花钱请做设计的朋友制作,结果自己做图的新人上交的作品不过关,导致不能向客户及时交差,紧急借助外来资源的新人得到了领导的赞赏。


另外,这个新人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制图技能,了解公司其他业务。后来,他从一个新人慢慢变成团队的带头人。团队慢慢壮大,为了发挥团队最大效益,他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优势,进行最优分工和整合。



工作上,我们不必因为难为情而选择自己孤军奋战,因为借力的前提是互利共赢,这也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现代型“交际思维”。


  缓慢思维 | 不要急着下结论  

 

现代人习惯了追求快,缓慢思维,反而成了一种稀缺的思维方式。


部门有个新来的小姑娘,心浮气躁,又急于表现自己,总是未经思考就脱口而出表达自己。她做事也是这样毛毛躁躁,虽然表面上能够快速完成,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后期反而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来修正。她缺少的正是这种缓慢思维。



缓慢思维不意味着优柔寡断和反应迟钝,而是在你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时再来下结论。法国管理学家福克就说过一句话:“没有必要作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作决定。”意思就是,当你不知道怎么做决定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不做决定。


几乎所有工作,前期的准备都比后期的落实要艰难的多,前期的准备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比如一篇优秀的文案,选择题材、构思思路的时间往往比下笔写稿的时间要久得多。


然而,这个下笔前的准备过程不是独自空想,而是搜集准备资料、反复推敲、头脑风暴的过程。倘若没有这个思维过程,写稿的时间就会因为思路不清晰而事倍功半。



在《get smart》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一般思维过程是从受外界刺激到做出反应,几乎是瞬间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于这种反应模式。所以,我们绝不能被这种瞬间直觉牵着鼻子走,一个优秀的思维过程,应该学会主动延长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时间用来思考,在这过程中,灵感和创造力才会不断涌现。


村上春树曾谈过他的长跑体验:“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很明显,面对同一件事,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月薪五千和月薪三万的差距不是偶然,背后隐藏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一个人所修炼的优秀思维方式,也是他在职场上所拥有的最大利器。



当然,思维方式的修炼,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刻意地去实践,不断地学习别人,反思自己,才不至于成为一只思维固定的井底之蛙,原地踏步。


今  日  互  撩


有哪件事让你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