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首届特级教师大赛”侧记——从教学迷惘走向教学自信

 默默的收割者 2017-11-29

(原题:绍兴游学——从教学迷惘走向教学自信 )

作者  江西赣县  刘真

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中国首届特级教师大赛”“第13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鲁迅“立人文化”价值重建同课异构高峰论坛”于11月21日一24日在浙江绍兴市鲁迅高级中学举行。我有幸作为赣县区代表参会,跟随封义珑主任,一行14人,认真听课,深度思考。教学迷惘中得到大师指引,今后的语文之路定将走得更加自信!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雨

寻找文化

我常常自豪地说,教书25年,桃李满天下。但又很惶恐,教书25载,不能算个文化人。近两年读书越多,越发现自己所知甚少。发现学生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与我自身不进步,不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坐动车9个多小时,下车时已腿麻、身倦、脖子酸。坐进逼仄的出租车,听司机说到达我们住的酒店,还要半小时左右,仅剩的那点意志差点被关在门外。晕晕然,坚持着。窗外飘过鲁迅街、咸亨酒店等名称。浓浓的鲁迅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想起本次会议的主题:“鲁迅‘立人文化’价值重建同课异构高峰论坛。那点疲倦逐渐在文化气息中消退。

到达酒店,拿到材料。扫描那满满的安排。韩军等七位特级教师同课异构,教学鲁迅的小说《药》。还有近八十位来自全国各地优秀老师分文化作文组、文化阅读组分四个场地赛课。这是一场文化优质课的超市啊!主办方精心组织一场文化盛宴,我们在优质课超市里既能选择韩军等教育大伽们深厚的文化功底,也能感受教坛新秀们新一代的文化追求。

果然不虚此行,来途的疲惫早已消散在鲁迅的气息里。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晴

我即语文

开幕式上一众嘉宾、领导的讲话免不了一些套话。但史绍典老师的几句话,像一剂强心针,让我多年的困感拨云见日。

我曾于这个月中旬在王母渡中学做《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的意义及方法》讲座时弱弱了说了我的一个观点:“我就是语文,我在哪,语文就在哪!”我试图表达我的一个追求:即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成长,让自己身上有浓浓的语文味,浓浓的文化味。当初说过这个话后,非常后悔,深怕听者认为我是牛皮哄哄,大言不惭的人。

今天史绍典老师在大会上说,今年10月21日福州一中举办以陈日亮老师冠名的全国首届“我即语文”教学颁奖大会,奖励了三位有思想、有作为的语文教师,每人现金五万元。其中有我的偶像,肖培东老师。听到这件事,我欣喜若狂,原来我的观点竟然是如此正确。

史绍典老师用四句话概括“我即语文”这一观点的意义:

“我即语文”是语文人的深刻内省。

“我即语文”是语文人的职业尊严。

“我即语文”是语文人的生存姿态。

“我即语文”是语文人的事业理想。

“我即语文”教学主张的提出者陈日亮老师如是解说“我即语文”:

“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不应该只是勤于教书、能够教好书的指导者,还应该是既能体验语文又能体现语文的实践者。

语文首先是一门心灵的学科。只有进入文本深处,深入人物的内心,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你才能体会到语文之美妙。

语文还是一门行为的学科。即使你一句话也不说,你的头脑仍在进行语言思维。语文须臾不可或缺或离,它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也是一门身教的学科。“我即是语文”重视身教的力量,语文老师要在语言行为规范、语感养成等方面,给学生以垂范。”

“我即语文”,将是我将定的追求,我深深阅读浅浅教,我本真做人,本真教书。真真切切做一个有情怀的语文人。在形形色色的语文理念中,在浮躁肤浅的教育环境中,坚守自己的语文理想。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晴

“特级”之特

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理念创建者谭衡君老师告诉我们:“此次特级教师大赛的篇目选择《药》,有探寻疗救中国语文教育的良药的意图。”

“首届”“特级教师大赛”“同课异构”几个关键词也吸引着我。我很想了解同一篇课文究竟有多少角度去解读,有多少方法去引导,特级教师的课究竟有多少种精彩。

怀着一颗虔诚求学的心,我在特级教师赛场认真听了两天课,得到了两个特别的感受。

一是特别失望

个别特级老师的课堂表现让我们失望,很多听课教师中途纷纷离场,去其他赛场观摩年轻老师的课。

课堂上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整堂课都在演绎预设的教案,从人物分析到鲁迅的立人思想,老师压根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存在,提了几个问题,要么肤浅,要么深澳,草草而过。

也许这些特级教师在理论研究,命题研究等方面确有过人之处。但忽略学生的成长,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不应该。检验一堂课是否是好课,我始终认为是学生收获有多大。

我的员工工作群里每天要上传产品陈列图,技术总监从色泽、形状;店长从陈列等方面监督产品品质。技术总监及我们管理层还要每天品尝一些蛋糕面包。我们的考核标准就只有一个,让顾客满意,让顾客好吃,让产品品质过关,达标。在店员服务上,也只有一条标准,尊重顾客,让顾客满意。

而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常常搞不清我们的顾客是谁。上课是为了评奖,眼里只有专家、评委。我们很少考虑我们顾客——学生,是否有收获,是否受教育,是否有成长。忽略学生的感受,再精彩的展示都只是表演。

二是特别震撼

幸好有韩军老师及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王克强老师上了两堂课,令我特别震撼,收获满满。

王克强老师开篇就给阅读文本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引导学生评价华老栓的性格,学生提到迷信、愚昧。王老师指导学生再细读文本,注意一些细节:如“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等描写。学生补充华老栓“勤劳、爱子”等性格。

王老师把这些性格分好与不好两类板书。逐步引导学生对人物分析不仅仅以居高临下的角度,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去分析,也要从平民的角度,从当时的环境,当时生存状态去分析人物。王老师在分析夏三爷时,插入犹大背叛耶稣的故事,从中西方文化比较,分析人物的真实心理,审视夏三爷告密的行为。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文本,从华氏夫妇身上读到亲子之爱,勤忍之心。从夏瑜身上读到人子受难,行义之德。从全文读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三大支柱:勤忍之心、行义之德、仁恕之道的全面坍塌。引起大家深深的思考。

韩军老师倡导新语文,语文即言语教学,在这堂课中得到最好的诠释。开篇导入,学生齐读“墓碣文”书声朗朗,语文味实足。第一个环节解姓名,学生提炼文中所有人物姓名,细细品味其中象征意义:康叔不康,阿义不义等。接着捋情节部分,挑选文中表颜色的词,挑选对夏瑜不同称谓的词。层层分析革命者形象的大跌落、英雄人物的大翻转、革命成果的大消解、社会现状的大沉寂。整堂课,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具有独特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韩军老师,或导或授或诵或唱,激情满怀,高亢处还文本一个高亢,感伤时还文本一个感伤。

王克强老师与韩军老师整堂课深刻的思想性,深厚的文化性必将长期影响我的语文之路。

在震撼之余,我也在警惕这样的语文课是否太深刻,乃至上成了思想课、哲学课。对初中生,甚至高中生是否合适。如韩军老师在讲《药》“上坟”一节,引导学生:华小栓死前吃馒头,死后变馒头(坟头像馒头)。何为馒头,馒头即蛮头,蛮族之头。”【韩军原文原话是:“馒头,蛮头,野蛮之地蒙昧不明的人头”】借此引发分析革命者的蛮干。如此分析是否有些牵强。因本人学识有限,韩军名头太响,不好妄做评论。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晴

止于颁奖

今日颁奖,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大会止于颁奖,尘埃却没有落定。有人因获奖,功成名就,语文之路止于今日。有人因落奖,心灰意冷,语文之路也止于今日。有人因看破名于实不符,而从此不屑于语文江湖。尘归尘,路归路,语文江湖又起风云路。

韩军老师做为第一代特级老师,新语文教育的倡导者,各路诸侯对他赞誉有加,然最近江湖又刮起一股批韩之风,认为他所上语文课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丛林中,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失却了语文教学的味道。此次绍兴论坛,是我第二次听韩军老师上课,对语文江湖的传言,我已有定数。对语文教育的真与假、实与虚,也有真切感受。   

5年前,我征战江西省十佳老师,失败而归,我痛定失痛,彻底反思多年来的固步自封,自大自满的教风止于那次颁奖。失败的收获远大于成功所得。3年前,我参加第十届文化作文优质课大赛,载誉而归,那次比赛,让我懂得了如何去赢得课堂,如何立足学生的懂、学生的会去演绎我的课堂。那次比赛,开启了我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本真的教学,本真的为人,让我在虚伪与功利的教育环境如一支清葩,独立教坛,苦苦寻求同道中人。长时间陷于孤单之中。此次听了这么多课,我找回了自信,其实我就是语文,内求心安,外求生长(学生成长),即是成佛。

曾经的迷惘、自卑均止于今日颁奖!新的征程始于明天!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晴

始于文化

本届年会繁星满天,67节课每节课都如一颗闪亮的星,给人一丝光亮,照亮语文之路。而韩军老师和王克强教授的两节课,则像两颗耀眼的太阳,照亮语文人的前程,更温暖学生的心。

星星是在教学设计、应试训练、师生互动等枝节毫末上做些雕琢,给我们以学习。如崔老师指导学生如何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宁老师按三要素分析小说,尤其突出分析环境描写及人物描写的作用,魏老师设计“____老栓”“____买药”“_买______的药”引发学生归纳内容,分析人物。宁老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对展示课文情节、人物、主旨一目了然。

太阳则在语文教育路上,为大家照亮一座文化殿堂。韩军老师解读文本的深度与厚度,王克强教授解读文本的广度与新度,都在告诉我们,语文必须有文化,才能立人、立德乃至立功、立言。语文老师如果眼里只有语文教材、教法、只有中考高考答题训练,则无法走远。学生则无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韩军老师从鲁迅的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中读起,学生齐读两遍墓碣文,课堂则进入浓浓的文化氛围。接着解读姓名,“华”“夏”之来源,“康叔”之康、“阿义”之义,康、义在国人心中之厚重的地位,学生在文本中或读或评,早已进入一种不俗的教育情境中。

韩军深情中又很自然地把教学推进到解读文中颜色的词,解读称谓的词等环节,每一个环节老师用富有表情地朗读,于激情处给一份激情;于悲愤给一份悲愤,于感概处给一份长叹。学生或齐读或个别读,或吟诵,或大吼,或感叹。或悲或喜。扣住文本,细细咀嚼鲁迅文章的原味。整堂课深深的思考、厚厚的文化、浓浓的情感。

走进韩军老师的课堂,我们明白了鲁迅为华老栓开药,为革命者开药,为中国开药。走出韩军老师的课堂,我们懂得韩军老师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药,至少我抓了一副药,即用“文化”疗救我的课堂。

王克强教授,开篇分析人物,即引导学生除了居高临下以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去评价华老栓及一众看客以外,还要以平民的视角,以假如我是华老栓的角度,去平视人性。从夏三叔出卖夏瑜,想到犹大出卖耶稣。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西方思维的运用。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审视人性,思考人生。深度的思考,又不脱离文本。精选原文语段品评阅读,又大量引入文化名篇,谈及人性,谈及文化。

走进王克强老师的课堂,学生明白了华老栓活着不容易,明白中国走到今天不容易。走出王克强老师的课堂,学生明白了生活需要独立思考、人生需要文化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