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煮茶亭 (

 天一角458 2017-11-29
 (2011-02-02 09:15:42)

 嘉兴位于苏杭之间,在宋代称秀州,是大运河上的重要城市,也是南北交通的孔道。当时,担任过杭州太守的苏东坡沿大运河往来于杭州、汴梁(今开封)之间,嘉兴是他必经之地。也因此,嘉兴一直流传苏东坡曾三过嘉禾

  苏东坡三过嘉禾的第一次是宋熙宁六年(1073),是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运司又差苏轼往润州(今镇江),道出秀州;第二次经过嘉兴是在元丰二年(1079),三月自徐州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苏轼在赴湖州上任时又过嘉兴;第三次经过嘉兴是在元祐四年(1089),是年苏轼任翰林学士,三月内,累章请郡,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七月三日到杭州任,到杭州时又一次经过嘉兴。

  以上是历代嘉兴人津津乐道的苏东坡三过嘉禾的时间,而实际上苏轼经过嘉兴绝不止此三次。例如在熙宁七年(1074),苏轼从杭州移任高密时,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这里的松江是指嘉兴北面的吴江,垂虹亭就在吴江运河纤道的长桥上,从杭州到吴江必定要经过嘉兴;元祐六年(1091),是年苏轼在杭州任,被召赴阙,以寒食节离开杭州,从杭州到汴梁当然又要经过嘉兴。可能这两次苏轼在嘉兴没有作多长时间的停留,所以没有统计在过嘉禾范围内。

  总的来说,苏东坡在嘉兴的时间并不长,仅是旅途中的小憩或短暂停留,但为了纪念苏东坡的三过嘉禾,历史上嘉兴却建有五处东坡煮茶亭,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三塔、茶禅寺的东坡煮茶亭

  三塔东坡煮茶亭,在县西景德寺之东禅堂,宋苏学士轼三过嘉禾汲水煮茶处,后人建亭识之,遗址尚存。(嘉庆《嘉兴府志》)

  三塔位于嘉兴城西通越门外运河北岸,塔建于唐代,三塔旁又有一座寺院,唐代名龙渊寺,宋代称景德寺。三塔是大运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方名胜,过往文人骚客在路过时总要瞻仰古塔、古寺。古代嘉兴人送杭州方向的客人也总是送到三塔,或是摆上酒菜或是汲水煮茶为客人饯行,然后拱手相别,目送客船西去。

  当年苏轼路过嘉兴,也到过三塔景德寺,曾在寺院的墙壁上题过诗,在寺院内与方丈或嘉兴朋友煮茶饮茶也是顺理成章,所以在寺院东禅堂的东坡煮茶亭是建之有据的。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经过嘉兴都要到三塔景德寺巡游。乾隆精通饮茶之道,对寺院中的东坡煮茶亭自然是欢喜无限,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他第三次南巡时,索性将三塔景德寺改名为茶禅寺。  

  本觉寺三过堂的东坡煮茶亭 

  本觉寺旧有煮茶亭,为东坡三过文长老茶话处。(《濮川志略》) 

  本觉寺是唐代古寺,在嘉兴城西三十里陡门东的运河北岸。本觉寺的方丈文长老是苏轼四川眉山同乡。相传苏轼十六年间三过嘉兴,三次看望文长老。第一次到本觉寺,苏轼三十八岁而文长老则老矣,两人煮茶共话,相谈甚欢;六年后,苏轼第二次到本觉寺,文长老则老病在床;又过十年,苏轼过本觉寺,文长老则已驾鹤西去。苏轼三过本觉寺而三赋诗,这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名的佳话。第三次过本觉寺的诗中有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之句,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三过本觉寺,于是在寺内建三过堂,并筑东坡煮茶亭。  

  真如寺的东坡煮茶亭

  真如教院旧有清辉堂、彩云桥、东坡煮茶亭。”“真如寺有雪峰祖师井、长水肉身塔、苏东坡煮雪亭。(光绪《嘉兴府志》)

  真如寺在嘉兴城南鸳湖(今西南湖)放鹤洲西,相传唐宰相裴休舍宅为寺。传说苏东坡在寺内煮雪烹茶,寺内曾建有东坡煮茶亭,又称苏东坡煮雪亭。  

  壕股塔院的东坡煮茶亭

  壕股塔,在城外东南隍池中,其水弯曲如股,塔高十丈,制极工巧,面湖背城,林木蓊翳,昔贤名胜多构于此,苏东坡与文长老曾过此茶话。(光绪《嘉兴府志》)

  壕股塔是北宋所建古塔,位于南湖与濠河之间,是观赏南湖风光和嘉兴城内景色的绝佳处。壕股塔周围有壕股塔院,相传苏东坡与文长老曾在此饮茶,后人于此建东坡煮茶亭。

  清初嘉兴诗人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有诗:马场渔溆几沙汀,宿雨初消树更青。最好南园丛桂发,画桡长泊煮茶亭。诗中的煮茶亭就是指壕股塔院东坡煮茶亭。  

  鸳湖湖心的东坡煮茶亭

  东坡三过嘉禾,每于鸳湖汲水煮茶,后人建亭湖心,遗址尚存。(万历《秀水县志》)

  一名三笑亭。(康熙《嘉兴县志》)

  嘉兴的五座东坡煮茶亭中,此亭最为奇特,不建在岸上而是在湖心。镇江的长江江心有中冷泉,汲水煮茶品味最佳,历代茶客过镇江都要到江心去汲中冷泉煮茶,视之为茶中乐事。在鸳湖湖心建煮茶亭明显是效仿中冷泉故事。  

  从煮茶亭看嘉兴饮茶文化

  富庶的嘉兴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史上就是茶叶消费的重镇。早在宋元时期,嘉兴人就好饮茶。元代,嘉兴人屠兼善建茶屋作贮茶饮茶之所。贝琼说屠兼善嗜茶,尤善烹茶之法。凡茶之产于名山,若吴之阳羡、越之日铸、闽之武夷者,收而贮之屋中;客至,辄汲泉烹以奉客,与之剧谈终日。明清以来,茶馆遍布城乡各地,饮茶是嘉兴人重要的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雅致、崇尚品位、展现性情的高端茶文化。

  嘉兴位于杭嘉湖平原的中心,境内没有起伏的山峦,不适宜种植茶树。明代嘉兴文人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说:吾地无山,鲜业茶者。昔年白苎陈翁号五洲者,其茅亭前篱脚下皆植茶,每春晚手摘棓斤余,藏以自饮,间出供客。之清胜者,风韵良妙。清代嘉兴地方志中说,禾城北徐偃王祠后产茶,地小不多得。除开这两条历史记载,嘉兴难得在文献中找到其他的种茶记录。如果把茶文化分为种茶、制茶文化与饮茶文化的话,嘉兴在种茶、制茶方面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但在饮茶方面的历史积淀却非常深厚。

  嘉兴的煮茶亭大都建于明代,这与明代嘉兴的茶文化有关。明代中后期,嘉兴的经济发展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科举发达,文化昌盛,饮茶之风大盛。明代文人饮茶大体追求这样几个条件:好的茶叶、好水、精致风雅的茶具、好的饮茶环境。在这几个条件中,嘉兴要得到好茶不难,好茶大都产自浙江、福建和皖南山区,茶叶要运到北方,都要经过嘉兴的运河。不产茶的嘉兴可以通过运河广纳天下名茶,精致风雅的茶具对富庶的嘉兴来说更是不成问题,有问题的是烹茶的好水。

  嘉兴的水主要出自天目诸山,由苕溪再经运河水网流到嘉兴,当年的运河水质固然不错,但与山中的泉水以及刚出山的溪水相比毕竟相差一筹。古人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得八分。嘉兴的文人对饮茶境界的追求更多体现在获取烹茶好水方面的努力。

  明代嘉兴茶馆泡茶不用市河的水,而是专门用木船到城门外的运河取水。文人则一般不用运河水烹茶。农历八月,嘉兴通越门(西门)外西津的运河水既不像春夏那样水势湍急而略显浑浊,又不像冬季那样因水位低而水势平缓。秋高气爽,夕阳西下,清澈的运河水不紧不慢地流动,泛着五色波纹。这个时候,文人们才用船在鸯湖西面分水墩前的运河中取水作为烹茶的用水。

  当时,无锡惠山的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是江南烹茶的好水。为此,嘉兴文人结成茶社,社中人轮流到无锡取惠山泉水分到各家,文人做客有时也带上一罐惠山泉水作为礼物。

  饮茶环境包含性情相通的茶友与心境相通的景物。嘉兴的风景名胜大多在城南鸳鸯湖、滮湖旁和运河沿线,秀丽的湖光水色和空灵寂静的寺院是文人士大夫品茶论禅的绝好去处,苏东坡煮茶亭出现在这些地点,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苏东坡于诗词文、书法、绘画、音律无一不是大家,又融会贯通儒道佛文化,对茶的热爱和追求更是到了极致,他性格旷达又随遇而安,这些都是茶文化追求的精神境界,因此嘉兴人也把苏东坡视作嘉兴茶文化的代表,建东坡煮茶亭要表达的是嘉兴文人在茶文化中的价值取向,至于苏东坡当年是否真的在此煮茶,其实并不重要。

  众多的东坡煮茶亭寄托了当时嘉兴人对茶文化境界的追求,反映了嘉兴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