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 | |如果学校不再神圣,家庭不再温暖,我们的灵魂将何以安放?(再忙也要耐心看完)

 Zhanjh1936 2017-11-29

最近以来,有关教育,似乎糟心的事太多。

先是携程亲子,后是红黄蓝性侵,

家长们的心看得是心惊胆战。


现实中,让家长们心惊胆战的何止是这些呢?

在孩子们近20多年的求学道路中,

还有多少,不令现在家长们揪心呢?



都说现在的孩子,活得很苦。

想想也的确是。

他们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说没有,并不指他们的身体和环境,

而更多指他们的心灵。


在我们小时的记忆里,

童年总是这样的——

上学总是结伴而行,

到了学校,除了45分钟的枯燥课堂,

剩余时间,都可由我们自己的游戏随意支配,

而放学到家,则更是可以撒把了疯玩到天黑,

直到满街满巷飘荡的都是妈妈喊孩子的声音。。。


那时的我们,虽然惧怕老师,讨厌课堂,

但却从不觉上学枯燥。

因为,除了课堂之外,

我们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儿来做。

记得小学三年级以后,随着我们身体一天天长大,

胆子也随即壮了不少。

那时的学校房后,有一棵棉皂树,

每到棉皂挂果的季节,

一下课,满校三年级以上的小孩子都会围着那颗树,

上树摘的摘,在树下等着接的接,

短短10分钟课间,

树下的落叶已是满地一片,

再看小孩们的口袋,

也是个个鼓鼓的,

三五成群结伴回教室了。


现在想想,那东西到底有多好吃呢?

何况也不能多吃(是家长们警告过的)!

但孩子们所激动的,恐怕也根本不是它的吃味儿,

而更多的是通过淘气,释放童年多余能量的一种乐趣吧!

所以,那时的孩子,

在大人们眼里,多半是“事费”的(就是费事的意思)。


再看现在的孩子和学校,

学校出于安全考虑,

校园绝对是封闭的,

课间的活动区域也是规定的,

孩子们即使下课,也只能像笼中的小鸡一样,

在规定的区域内,稍稍踱踱步而已。

课间没有了梳辫子的女生“抓石子”“跳皮筋”的身影,

更不可能给到男孩子们顽皮疯跑、淘气的场所和机会,

所以,也鲜有课间因迟到被罚的成群捣蛋生。


回家之后,

能被大人们允许在楼下小区疯玩到天黑的更是少数,

因为每个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大量的作业要完成,

如果你拎过孩子们的书包,

你就会知道,

二年级以上孩子的书包,

远已超过我们初中书包的重量。


想想那时,

我们所谓的上学,

不过是斜挎着一个“红军包”

就能潇洒上完整个小学的局面,

这该是何等幸福!


再看现在孩子们的周末和晚间:

一到晚上和周末,

则成了孩子最忙的时间,

穿梭于各种培训班和求知路上的,

是一张张疲惫和安静的脸。

“结束了一天的功课,让我们尽情地欢乐”这样的时光,

将在这代孩子们身上一去不复返了。

取而代之的是,

“结束了一天的功课,又迎来更多的功课”的无奈和心塞。


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

没有人真正关心孩子们心里想什么。

因为,在大人们的世界里,

他们只有“择校”“升学率”“优秀”这样的字眼,

没有人真正懂得孩子们在这个年龄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也没有人愿意关心这些。

他们都只是在为他们的欲望、抱负、无奈和对生存的恐惧忙碌着

不仅苦逼自己,还把孩子也拉扯进来,

孩子们的学习,为他们所谓的成功和名气代言!


前段时间,接连接到几个小学生跳楼的咨询。

即使是这样的恶性事件,

也丝毫不会引发成人们关于事件背后,

小小心灵被扭曲之后痛苦无耐的心酸。

他们都急着去处理所谓的“信息外露”或“求得赔偿”了,

哪有时间去真正反思,

到底是什么,把我们的孩子,一个个逼上了绝路。


按理说,

死亡,是一个连我们成人都不敢轻易面对的课题,

更何况是一个年少的孩子?


也许有人会说,

正是年少所以才无知,才初生牛犊不怕虎,才敢做这样的事。

实话说,但凡说这样话的人,

绝对对生命没有丝毫怜悯和敬畏之心。


其实从幼儿园起,

孩子们就已经开始了对“死亡”的探索,

并由此产生了对“死亡”深深的恐惧。


记得我的孩子在幼儿中班时,

就经常会问我有关,等他长大了,我会怎样这样的话题。

如果我告诉他,等他长大,我就老了,

那么他就会接着问,老了以后呢?

在经过了解,知道人都会死这一现实后,

孩子的内心显得很悲伤,也很恐惧。

原因在于,他不想让妈妈死去,也恐惧妈妈死去。

为了不让妈妈死去,

他表示自己再也不想长大。。。


虽然经过疏导,

孩子对生死、对失去有了一定的接受,

但直到有一天,我骑车带他回家的路上,

他想吃“糖葫芦”,为了防止车行过程中,糖葫芦的竹qian扎到他,

我提醒他一定要侧着咬,免得扎到喉咙,

他就问,“扎到喉咙会怎样?”

我为了让他重视起来,无意就夸大了事实说:

”扎破了人会死的。“

他半天没有说话,

再说时,话语里则是满满的忧伤。

他告诉我说:“妈妈,你能不能不要说得这么恐怖,这让我很恐怖”。

其实他的表达是,他听到死后,内心很恐惧。

我当即对他表示道歉,

并告诉他事情的真相没有那么严重,

是妈妈为了引起他的重视,故意夸大了事实。

他如释重负,瞬间恢复了快活。


说这样一个事例,

无非是想告诉那些并不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成人,

你们并不了解,

在我们看来多么不起眼的一件小事,

对孩子来说,由于人生经历的缺失,那就是天大的事儿,

何况生死?


如果你接受了这些,你就该同理,

那些一步步自我走向死亡的孩子们,

他们的内心,

该是何等的悲凉和无助?

如果不是真的无路可走,

他们又怎会把自己这样逼上绝路?


在有关多个孩子跳楼的其中一个孩子的案例中,

我了解到,当天下午那个孩子做出这个决定的前因,

仅仅是因为中午放学回家后,爸爸妈妈把他吵了一顿,

回到学校后,在第一堂课的课间,孩子悄悄溜出教室,

选择附近最高的一层楼,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我们不敢想,

在这期间,孩子的内心是何等挣扎?

我们更不敢想,

在从学校通往事发场地那短短的二三百米距离里,

孩子是如何艰难走完了全程?


而事后调查中,还从孩子书包里翻出了遗书。

如此,我们就不得不再想:

在孩子这么痛苦、漫长的纠结时光里,

父母,如何就没发现孩子的不同?

老师,如何就没看到孩子的异样?

如果没有,

那就只有一个解释,

他们的心里、他们的眼里,

根本就没有孩子的存在!

他们心里,

除了装满自己对生存的恐惧和所谓的狗屁责任外,

什么都没有!

他们的心灵,

早就被现实——艰难的现实绑架了。

他们无暇去顾及连自己在内的一切心灵,

那些所谓的“我都是为你好”,

不过是掩饰自己对未来恐惧的一个幌子。。。


时代发展到今天,

我们对回到那个,

放学就可以随意到田野里撒欢,

在村巷里玩耍的年代,早已不抱幻想。


我们能理解当下所有人的焦虑和无奈,

也能理解择校、高考,

对普通人家的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在鼓吹成功、逆袭、激流勇进的美好与亢奋时,

可否也能在教育中如实向孩子还原这些背后的心酸和无助?

允许孩子们,可以有自由去真正体验他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而不是如电影《楚门的世界》一样,

通过人为布置一个虚假场景,将鲜活无比的生命安放于其中!


泡影,总有破灭的那一天,

也许待到那天来临时,

我们的孩子,早已远离他们自己很远很远。。。


或许,

一部分会像楚门一样鼓起勇气坚定地选择“回归”,

但对大部分而言,

终将会“将错就错”遗憾走完他人为自己虚构的人生旅程,

来不及回头,

也不敢回头。。。

这对生命而言,

该是何等的伤悲?


回归吧,教育!

喧嚣不属于你,

功利亦不是你的本质!


你的更多意义,

是可以在人人都削尖了脑袋冲向功利时,

给到人反思,

并就此安放那焦灼无比的心灵,

使其得以安抚,

并使其在反思中,引领其回到本质的地方。。。

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这样的场所,来安放我们,那漂泊浮躁的心灵。。。


寻找有格调的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