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1-24龙宫村-义行天下

 追梦一往无前 2017-11-30

 

 

浙江省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宗祠上空,

飘扬义门陈氏旌旗;

,使得陈氏家族发枝展叶、生生不息;

它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龙宫村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沿海;

处于一块高山盆地,四周有五座高山对峙;

青山峡谷间有18眼清泉,从四面汇成三条小溪,

青山、绿水、小溪、村庄,

形成一幅天人合一的山水画卷,

格外动人,格外美丽。

村落的地理位置,

正符合古代风水学的主张:

山水环抱,围而不塞,藏风得水,合适宜居。

据该村《陈氏宗谱》记载:

北宋末年,始祖陈仲良,

从新昌平湖迁至此地;

龙宫村陈氏,已有900年的历史。

 

目前,龙宫村居住700多户,2100多人,

99%属于陈氏;

龙宫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族式古村落:

走进龙宫村,看见最多的:是字。

陈氏宗祠照壁上,写着大大的

义门陈氏的匾额,流金四溢。

《陈氏宗谱》首页:

忠义传家 源远流长8个古篆大字;

无不昭示:

陈氏以当头,以治家,以传世。

 

义:正直的行为,公正的道理;

是古圣先贤立身处世的根本,

具有很丰富的现实与深远意义。

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舍生取义也

 

村有句俗语:

空手让挑担,轻担让重担

走路、让路,也展现义行、义意。

平凡言语,日常小事,

体现了龙宫村人对字的朴素理解,

表现了他们仁行天下、义行天下的良好品质。

 

在近千年的时光里,

古老的龙宫村,恪守着忠义传家的义门文化,

秉承着义字当先的人生信条,

涌现出一大批义人义事。

 

在唐宋时期,

义门陈氏后裔声名显赫;

龙宫村的义文化也源于此。

天下陈氏出颍川

陈氏始祖源远流长,名贵后裔。

江州的陈氏始祖是陈旺;

这个家族合族而居、合田而耕、合灶而食……

 

从唐朝到宋朝天圣四年,

据统计:人数达到37百几;

两朝五帝赐封的陈氏义门,

历经300多年,人口最多时,达39百几。

唐僖宗李儇赐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

御笔亲题:义门陈氏

此后,又受到皇族表彰多次,

题写匾额:天下第一家

闻名遐迩,声名鹊起。

为什么会赠与旌旗?

因陈氏家族广做慈善,普施善举。

 

从唐代陈崇先生开始,

他就制定了33条详细家规,

还族内设立刑杖厅;

违反家规者,大板伺候,不是儿戏;

重者送官法办,绝不徇情,以示后裔;

目的要子孙自觉维护陈氏家族的荣誉。

 

史载,宋仁宗时期,

在义门陈氏忠义孝悌的感召下,

江南人平纠纷、净争讼,

一派耕读升平的景象、景致。

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一家,

历代为官者,约有400人这个数字,

中举120余人,在京高官30人,

显示了义门陈氏的家族势力。

 

统治者怕陈氏过于庞大与兴旺,

给自身带来危机,

于公元1062年,

宋仁宗以陈氏孝义太盛,

散至各地作忠义典范为由,

颁旨,把义门陈氏遣散各地;

分为291个村庄,

遍布16125个县里。

从此,一门生万户,万户皆新义

各地陈氏都以作为治家格言,

严格遵守,代代传递。

 

龙宫村《陈氏族谱》:

记载众多龙宫村人的义事善举;

义庄、义阡、义陂、义浆、义役……

都是免费的、义务的。

龙宫村街巷三叉路口,

还有义眼:圆凸形石头;

这是陈氏家族特有的暗号标记。

懂其者,亲人也,热情款待之。

 

1954年,邻村白岩村失火,

数十户人家受灾;

本不富裕的龙宫村鼎力相助,

送衣、送食、送菜,送去许多东西;

陈成宽奉母亲之命,

用箩筐担去碗、筷、衣物、大米……

满载而去,空手而归,但心里甜滋滋。

像这样的好事多若繁星,不胜枚举。

 

龙宫村人有四句话:

忠之有义,行之有德,

事之有礼、言之有才

 

82岁的陈永标,因世代行医,

学会了中医,善于医病解疾。

龙宫村地处山区,离县城30公里;

村民看病不容易。

从信用社退休后,

又义务为村民或慕名而来的人

看病给药,分文未取,

不接受病人送来的任何东西;

对强送礼物者,大发脾气:

如果非要送东西,下次不给你看病,不理睬你;

他常说,自己有退休金,别人也不容易;

他做人做事,善于将心比己。

他常到山里采药,非常幸苦,但他很快乐;

医者仁心,大义;

几十年来,他治愈的病人很多;

他收到的是:病人的感激与谢意。

 

清嘉庆年间,

陈永标的六世祖陈狀谟,

开起了药店:延康齋

一家540余口人,

为族人义诊送药;

族人把五世同堂牌匾送去。

父孝子孙贤,母慈儿女善;

善事义举,可以传递,生生不息。

 

201411月,

龙宫村育英书院举行启蒙礼;

7岁的龙宫子弟入学前,

都要接受启蒙礼仪式。

老师宣读陈氏祖训,

朗读义字的诗礼名句;

扎根孩子们心中,

教育他们明白事理。

 

育英书院又叫崇德堂,

于清道光年间建起,

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崇德堂高悬:继武太邱牌匾:

这是为表彰崇德堂建造者陈锡升所立。

 

据《陈氏宗谱》记载:

龙宫村陈氏先人陈寔,

也称陈太邱,曾为河南太邱为官;

他德才兼备,一生做了无数善事义举。

成语《梁上君子》出自陈太邱的故事。

小偷到他家偷东西,躲到梁上;

陈太邱假装不知,

召集子孙严厉训示:

大家做人要自尊、自爱、自强;

一个人天生下来,并不是都坏;

都因在小的、坏的方面不注意,

才养成了坏习惯,如梁上君子。

梁上君子跳下来,跪地谢罪;

陈太邱说:

看你的相貌,不像坏人;

你偷窃也许是你家太穷困的缘故……”

于是,拿出两匹绢,送到他手里。

 

故事传开之后,

一县之内无盗,乡民大喜。

陈氏族人立下家规:

凡陈氏后人,品德高尚,行义推善者,

皆可以太丘遗风颂之。

 

清道光年间,

龙宫村大户陈赐升,

平时乐善好义,为建造崇德堂出资,

捐粮80石,尽心尽力;

族人为彰其义举,

继武太邱(丘)大匾,

挂于书室大堂之上,以明后世。

 

200多年的时光里,

一代又一代的龙宫村子弟,

在育英书院接受免费教育,明义明理。

兴办义学之风,

在龙宫子弟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84岁的陈扬共,回到了乡里,

祭拜他的父亲陈名成,寄托哀思。

陈名成,有名义士。

少年时,在上海当学徒,勤奋学习英语;

后进入洋行做翻译。

又与弟弟开了一间照相馆,生意风声水起。

 

抗日战争时期,宁波沦陷,时势告急。

积累了财富的陈名成回到了村里,

兴办义学,把三之堂建起;

在廊上亲书:

知礼义,明廉耻,负责任,守纪律

附近乡村儿童可以免费入学,

还提供免费宿食;

并增设英语,亲自授课,

用行动诠释了大义。

 

83岁的陈名英,还清楚记起往事

那时,自己流利、过硬的英语答问,

令前来听课的县督学感到吃惊、诧异……

1969年,在师范学院深造后,陈名英回到村里,

重新恢复因自然灾害等原因中断的“义学”,

还增设初中两个年级。

 

如今村支书陈金海,那年7岁,

义学情景,还历历在目,

刻下永不磨灭的记忆。

因家庭困难,陈金海原本打算把学业放弃;

是陈名英挨家挨户动员,

才使他又回去再学习。

 

1970年,所有老百姓的子女,都能免费上学;

村里免费发课本和作业本,

担负所有开销,为百年树人,创造奇迹。

义学,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

龙宫村走出的杰出人才一批又一批。

 

2014年11月16日,

龙宫村陈氏宗祠里,

热闹非凡、攘攘熙熙;

村里老人在古戏台前看戏:

宁海平调绝活---耍牙戏:

老人们如醉如痴,忘记了自己。

老人们还在祠堂里聚集,

打牌、下棋,绘画、写字……

这得益于陈小法捐资,

把老人协会办起。

 

1990年,陈小法开办工厂赚些钱,

就拿出数十万元,重修了祠堂,

为村里老人购置了娱乐设备、设施……

使老人晚年生活愉快充实。

为表彰陈小法义举,

族人在祠堂挂起牌匾:“乐善好施”。

 

2014年12月16日,农历十月十五,

十月半庙会开始;

这是龙宫村人一年一度的最盛大的节日。

按照民间习俗,

要从真君殿把真君帝请出,巡游乡里。

它是原型是宋朝抗金名将宗泽。

宗泽是岳飞的老师;

因其一生刚正不阿、忠义善战,

被龙宫村人看为忠义的化身,忠义的影子,

给予供奉膜拜,告诫子孙不忘忠义。

 

傍晚,人们点起了河灯,放逐溪流里。

先祖“义字当头 仁行天下”的教诲,

正如一盏盏鲜艳夺目的河灯,

在龙宫村陈氏子弟

宽阔的心灵之河中,

红光四射、灿烂美丽……

 

作者:追梦1979

2015年3月1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