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白辞章多喜诵 倪黄书画已难求

 文山书院 2017-11-30

元白辞章多喜诵
倪黄书画已难求


       今天介绍两幅吴昌硕的篆书作品。


       吴昌硕款篆书七言联“元白辞章多喜诵;倪黄书画已难求”,有人认为是赝品,拍品见于上海信仁拍卖有限公司第二届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法专场。款识:指发仁兄大雅正篆,时壬子六月客扈,安吉吴昌硕。钤印:俊卿之即(朱)、仓硕(白)、缶无咎(白)。




       所见拍卖公司释文“元白辞章多喜用;倪黄书画已难求”有一字之误:上联末字“用”当作“甬”,假为“诵”。 有古文字学者认为:“甬”、“用”为一字。金文“甬”為鍾即鏞之象形。後來繁體變成“甬”,簡體變成“用”。“甬”的下部被聲化。本博客曾花大量的笔墨解析过“甬”、“用”、“周”、“甫”、“興”、“同”等字,与古文字学者的看法略有不同。当然,古文字学者对古文字某一阶段的演变分析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汉字问题不能孤立地、单个地分析。在此不便展开讨论。


       上联中的“元、白”指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用来比喻作品胜过同时代有名的作家。出处是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卷三:“时元、白俱在,皆赋诗于席上。唯刑部杨汝士侍郎后成。元、白览之失色。……汝士其日大醉,归谓子弟曰:‘我今日压倒元、白。’”



       下联中的倪黄是指倪瓒、黄公望。传统山水画有着丰富的艺术遗产。自宋元以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上水画作品,比较突出的有北宋四大家李、范、郭、赵和南宋四大家的李、刘、马、夏以及元四家: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其中马夏作为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传承了宋代山水画气势磅礴,严整冷静的特色,而倪黄则代表了元代山水画以书法入画,强调笔情墨趣的形式感。


       这里吴昌硕以“兒”作“倪”。“兒”通“ 倪”。如汉代有兒宽。《说文》中有“倪”,也有“兒”,《石鼓文》中没有“倪”,也没有“兒”。远早于《说文》的《庄子》、《孟子》中也有“倪”。但用于姓时,作“兒”。


       吴昌硕石鼓文七言联“淖桒来翰多逢鲤;日射归舟隹载花”,见于2014年12月北京都市联盟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齐竹雅集”首届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专场。题款:硕文先生属篆,为集石皷字,用笔略似吴山子学张皋文,甲寅夏四月,安吉吴昌硕。钤记:俊卿之印、仓硕、古鄣。


       此联所署甲寅当在1914年。拍卖公司释文“淖桒来翰多逢鲤,日射归舟隹载花”有误。本博客释为“潮奔来瀚多逢鲤,日谢归舟惟载花”。



       其中上联前两个字不太好认。第一个字许多石鼓文释文释为“淖”。认为本博客可释为“潮”或 “朝”,问题不是很大。肯定是不能释为“淖”,因为“卓”在下面的“十”在篆书中要写成“甲”。关键是第二个字。《说文》中有这个字,写作𠦪 (“卉”+“夲”)。《说文》:“疾也。从夲,卉声,拜从此。呼骨切。”《玉篇》呼物切,音烼。疾也。又《玉篇》呼貴切,音諱。義同。林义光释为“贲”之古文。郭沫若释为“拜”字,意思是“示以手边拔起草卉之意,解为拔字之初字” 孙诒让释“𠦪”有三读,一是𠦪,呼骨切;二是为“贲”之假借,三是读“夲”,《说文》“夲,读若滔”。当然目前这些还是各家之言。李阳冰千字文中将篆书“𠦪”作“奏”。


          在此联吴昌硕想表达的是什么呢?我的理解              
是“𠦪”即“贲”,“贲”通“奔”。急走;逃亡或奔流 。那么上联“潮𠦪来翰”的意思就是潮奔浪涌,翰当理解为瀚。下联“日射”就应该理解为日谢或日斜、日落,“日落归舟”就相当于“渔舟唱晚”。这么理解,吴昌硕“潮奔来瀚多逢鲤,日谢归舟惟载花”就说通了。石鼓中有“射”没有“谢”,假借也是可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