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名 | 这位建筑大师一生99%的作品都留给了上海

 zdjphoto 2017-11-30


满载着厚重的人文情怀

记录被忽略的庸常琐碎

没有华服盛景或耀眼星光

又鲜少在影院上映

不过在这里

Docusinan思南纪实空间

让我们感受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11月9日 Docusinan NO. 34

特别呈现



活动时间:11月9日 晚18:15 开始入场


(入场时间说明:互动吧报名成功的观众:18:15凭互动吧报名二维码入场,未在互动吧报名的观众18:45开始入场)


活动地点:复兴中路505号1楼 思南纪实空间


特邀 

邬达克纪念馆馆长  刘素华

《上海邬达克建筑》主编 徐林林

纪录片《再见邬达克》导演 谢申照



主讲

70年后再见邬达克”


报名活动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如有疑问,请看文末相关说明

(大家要抓紧时间报名,未在互动吧上报名成功的只能领站票和地板票啦,下手要快哦!)


特邀嘉宾



刘素华


邬达克纪念馆馆长

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

邬达克旧居修缮投资人



《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爱屋·及邬》、《 A LEGACY REBORN The Shanghai Residence of László Hudec》主编。


沪上邬达克文化现象的重要推广者。




徐林林


《上海邬达克建筑》主编



2008年,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邬达克研究专著《上海邬达克建筑》。


2014年,在《上海城建档案》上发表了考证邬达克设计的第一栋自宅的文章《从三张图探寻吕西纳路17号》。


2015年,与邬达克纪念馆刘素华女士一起策划出版了《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同年,为延伸阅读该书,在《新民晚报》上整版发表《探寻邬达克旧居的未解之谜》。




谢申照


纪录片《再见邬达克》导演

上海纪实频道《档案》栏目编导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目前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档案》担任编导。获奖作品包括《中美外交档案解密》《甲午谜案》《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等。



关于纪录片《再见邬达克》



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武康大楼……这些著名的上海老建筑都出自一位外国建筑师之手,他叫拉斯洛·邬达克。邬达克在上海生活了29年,为这座城市设计了一百多幢建筑,其中有28幢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70年前的那个冬天,邬达克带着家人悄然离开了上海。70年后,我们感念他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建筑遗产,特别制作了纪录片《再见邬达克》,让邬达克先生再次回到上海,穿越时空与我们相逢。


许多人喜欢邬达克的建筑,但对这位建筑师本人了解不多。这一次,我们希望走进邬达克的内心,让他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



1893年,邬达克出生在奥匈帝国,当时的君主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这位君主也是邬达克的偶像。


邬达克出生的小镇有着浓厚的家族观念,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注定要肩负重任。虽然邬达克一直对宗教、哲学和考古更感兴趣,但是他还是选择了继承家族事业,成为一名建筑师。


幼年时的邬达克


邬达克来到上海纯属偶然。他刚刚大学毕业就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参军入伍成了一名炮兵,来了遥远的俄国前线。邬达克在军队中表现出色,曾升任中尉。可惜他在战斗中不幸被俘,被送进了西伯利亚的战俘营。


凭借自己的建筑手艺,他在战俘营里还过得不错,可惜一次骑马时不小心摔伤了腿,导致了终身残疾。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战俘被遣返欧洲,邬达克不想再卷入战争,于是跳车逃跑成了一名逃犯。


参军时的邬达克


1918年邬达克隐姓埋名逃到了上海。他弄到了一本俄罗斯的假护照,把原本拉斯洛·胡杰茨(Laszlo Hugyecz)的名字改成了拉斯洛·邬达克(Laszlo Hudec)。那一年他25岁,身无分文。


不过短短几年邬达克就在上海的建筑行业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建筑师。后来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邬达克打样行。从此,上海的建筑中有了邬达克的烙印。


邬达克在上海娶了一位德国富商的女儿,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邬达克的生活严谨自律,在家里少言寡语,经常在书房里独自工作到深夜,但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他在家里的阁楼上喂养了一群鸽子,他最喜欢看鸽子在天空盘旋。据他的女儿回忆,邬达克其实是个“小气鬼”,每次她向父亲讨零花钱都要费一番口舌。


邬达克的结婚照


邬达克的爱好也不少,他热爱古典音乐,会拉小提琴,也经常和洋行的同事打打高尔夫球。他喜欢拍照和摄像,因此留下了不少个人和家庭的影像。当然,他的绘画水平也不错,在外出考察时手绘了不少建筑图样,留下了厚厚的速写本,这也是身为建筑师的基本功吧。


邬达克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生漂泊异乡无法返回祖国。1947年1月,为了躲避上海的复杂局势,邬达克带着家人悄然离开上海。


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他最后一件作品、也是唯一一件作品就是为自己设计了一幢没有一根钉子的房子。


邬达克一生99%的作品都留给了上海。


邬达克(1893-1958)


以下这些细节没有放进片子里,但是也很有趣,也许它们可以揭开这位建筑师的成功秘密。


父亲影响

“他把我们抚养长大,让我们不惧怕生活。”


邬达克的父亲是匈牙利著名的营造商(兼设计和施工),他引领邬达克走上建筑师的道路,对他一生的事业都有很深的影响。邬达克与社会的接触得益于自己的父亲,他从9岁起就到父亲的建筑工地上打工。


邬达克的父亲捷尔吉·胡杰茨


据邬达克回忆,他13岁那年父亲派他去采石场订购石头,要求在一定的价格和条件下签订合约,或者谈判以获取更优惠的条件。


他说:“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完成这一切,但父亲要我这么做,我就不得不这么做。他把我们抚养长大,让我们不惧怕生活,期望我们做到最好。”


后来,邬达克在上海工作时也经常给父亲写信,咨询建筑专业问题并汇报自己的成绩。1920年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这让邬达克非常伤心。



实用与美

“一个会让屋顶积满水的设计有什么意义呢?”


1910年,17岁的邬达克进入了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建筑专业学习。求学期间,邬达克接触了欧洲建筑的不同流派和风格,除了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还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特别擅长简洁的组合风格和正确的比例”。邬达克提交的设计草图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但其他同学却认为他的设计缺乏美感。


对此,邬达克反驳道:他们的草图充满愚蠢的错误和不现实的细节。建筑当然不能只追求美感,一个会让屋顶积满水的设计有什么意义呢?


武康大楼(诺曼底公寓)设计图纸



客户至上

我可以重新再画,一次、两次,甚至一百次都行。”


邬达克很少强制推销自己的设计想法,而是秉承客户至上的理念。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有些人想要一座房子,有点想要家具和室内设计,我不过为他们绘制想法罢了。如果客户不高兴,我可以重新再画,一次、两次,甚至一百次都行。”


邬达克总是尽力满足客户的要求,他的设计风格多变,不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都得心应手,可以说是一位非常职业化的建筑师。


哥伦比亚住宅圈(Columbia Circle)


例如邬达克设计的哥伦比亚住宅圈(外国弄堂)就包含了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十几种风格,内部的房型也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灵活调整,受到当时外国侨民的喜爱。



真材实料

“我只用最顶级的材料。”


邬达克自认为相比于建筑师他更像是一位工程师。他经常亲自到工地监督每一个建造细节。


在建造四行储蓄会大楼时,邬达克坚持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很多人不理解。他是这样解释的:


“有人指责大楼的造价太高,因为我只用最顶级的材料。


在这座建筑里每一种材料都货真价实。大理石是真的,质量是最好的。铜也是真正的铜,而不是用其他金属镀在铁的表面仿造的。其它材料也是一样。


四行储蓄会大楼


我对营造商们的歉疚难以言表。他们用能找到的最好材料来装点这座大楼,毫无保留。虽然造价超过了预算,但是我敢说每一样材料,无论贵贱,都用到了极致。


所以业主看到这样一座大楼之后毫无怨言,因为我每使用价值一美元的材料,都可以达到一美元半的效果。”



好学求新

“这座豪宅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会过时。”


邬达克一生都在学习。读书时他经常带着速写本游历欧洲各国,临摹各种建筑细节。来到上海后,他让父亲从家乡寄来各种建筑杂志从中吸取灵感和养分。


19世纪20年代他到美国考察建筑,他建造的武康大楼、国际饭店都能找到当时美国建筑的影子。为了建造上海啤酒厂这样的工业建筑,他特地到德国考察学习。他甚至专门研究了中国的石拱桥,对中国的建筑文化充满感激和尊重。


吴同文住宅(绿房子)


在建筑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上,邬达克始终追随世界潮流。他认为“最关键的不是形式,而是你所用的方法。只有新材料会带来新的建筑形式,而新的任务会催生新的材料与想法。”


邬达克设计的吴同文住宅(绿房子)是最早使用电梯的私人住宅,他自称这座豪宅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会过时。


(文 | 本片导演:谢申照)




11月9日,来思南纪实空间,和嘉宾、主创团队一起走进邬达克的建筑,听听他留在上海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