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根长城之河曲县城

 昵称50300387 2017-11-30

长城,无疑是通往历史最近的路;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长城历史,是国家現存的文化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 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把自己放逐长城及周边村落,注重农村现状,用心贴近自然,感受生命的价值。寻古探幽,洗礼思想,敬畏先祖,传承文化。沿着长城持续在外行走已二十月有余,自长城最东端的丹东虎山出发, 行程近三万多公里 ,现抵达山西省河曲县县城,希望朋友们持续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平台,跟随我们的脚步,镜头、文字、图片、影像一起去感受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 ……


从陕西省府谷县墙头看河曲县城

河曲,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到这里正直深秋,植被凋零,枯败的草木更是让黄土高原上粗犷的线条裸露无疑。那用黄土筑起的长城,在山丘上蜿蜒前行,驱车一路追随遥望,时而感觉近在咫尺,时而感觉遥不可及。在河曲城内,东城墙已经没有了,被拆了盖了公安局和县政府,我们找到原本的西门西墙。从西墙可以看出铸成时老城并不大,拱形的西城门上包砖完整,一侧城墙已所剩无几,另一侧上还余下一二百米的夯土高墙,接着一个多边形瞭望台,目测高约15米,包砖完整,威严耸立,有种盛气凌人的感觉,瞬间让人觉得压抑和敬畏。从形式上造出威严来,让人心生敬畏,不只是震慑了外敌,也汇聚了民心。城墙伫立河边高地上,凛冽的河风365天时刻不停的追随而来,遇到墙便闪开了,却偷偷的,一点点的掏走了墙上的沙土。墙是那样坚定,却抵不过风那样执着,终究是在墙的身上掏出那么多凹凸不平的窟窿,不知道墙自己是否知道,原本属于它的沙已经随风慢慢抽离自己,它是否会疼


河曲古堡西墙保存完整的多边形瞭望台

夯土城洞,屹然不倒,威严耸立,盛气凌人

在河曲,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护城楼。楼里修筑了玉皇阁,里面供奉了诸神菩萨。护城楼是一个边长约20米的方形建筑。入口拱形大门有用石条切成的门框,上有雕花,颜色金黄,十分抢眼。入内向右,有一条笔直而狭窄的阶梯,直通楼顶。楼顶有玉皇阁匾额,有庙宇亭阁,大红的柱子,飞檐起脊,雕梁画栋,颜色鲜艳如新,可以看出楼宇是按原来的方式重修过。左右分别制备钟鼓各一枚,那钟上浮雕精致,有飞龙,小鹿等瑞兽形象,上雕有“住持僧廣沛嘉庆十二年九月吉日造”字样,可见此物历来就有,后虽翻新却钟鼓依旧。遥想当年盛世,每日晨钟暮鼓,响切城内外。护城楼对面有一段残存的包砖城墙,不过几十来米,地基塌陷,城砖多处开裂,坍塌城高低起伏的模样。


护城楼修筑成的玉皇阁,里面供奉了诸神菩萨


玉皇阁上瞭望残剩的西墙

在城外,我们找到两处独立的敌楼,一个被圈在一所学校内,楼顶虽塌陷,但保存尚好。且敌楼有设民用门板,上锁紧闭,看上去是久无人居,门口有安装电灯电线的留下的痕迹,确信曾有人居住。想当初中国穷苦人家,若能占得这样一处敌楼作为居所,那也是相当享受了。在敌楼旁边,有一间类似猪圈或厕所的小房,是用敌楼的砖砌成。而另一处敌楼就没有这么好运,一角已然坍塌。我们到的时候正是雨后的傍晚,金色的夕阳穿过楼前几株消瘦的白桦树,照在残破的敌楼墙上,墙面虽然金色,却掩盖不住它的残缺与萧索。那二楼上规整的拱形小窗,像一张张嘴,似乎有千言万语需要述说,却又无从说起。上到二楼,透过拱形窗往外看是一幅幅优美的田园风光。有深秋仍苍翠的树木,有夕阳下金黄的干枯的玉米杆地,整齐排列成方队,就如同当年接受点兵的将士,在秋风中毫无畏惧。


雨后的敌楼,虽被金黄色的夕阳照耀,却掩盖不住它的残缺


夕阳下金黄干枯的玉米杆像整齐排列接受点兵的将士

在河曲,有许多保存良好的寺院,如古渡口的河神庙,还有关帝庙,岱岳庙和弥佛洞,都是历史悠久的寺庙。河神庙与西口古渡的古戏台相对而建。古戏台坐北朝南,与河神庙同期建造,每年七月十五河灯节,这里会唱河曲独具特色的二人台。河神庙又称禹王庙,里面供奉着曾经亲临河曲治水的大禹。据记载,建于乾隆十六年,保存完好。殿内左右墙壁上绘有壁画连环画,因脱落严重,不能辨识具体故事,具推理,应该是大禹治水故事。这里每逢初一十五庙里香火缭绕,诵经之声余音绕梁。


西口古渡


坐北朝南的河神庙戏台


与小巧精致的河神庙比岱岳庙就雄伟壮观得多。除了有飞檐起脊,雕梁画栋的房屋十数间外,还有大量的各类壁画,保存完好。岱岳庙位于河曲县东南5公里的山梁上,始建于金,经由明清期间多次修缮。庙内殿宇分散排列,并非常见的四合院式庙宇。整个殿宇由龙王庙,灵宫殿,地藏殿,奶奶庙,阎王殿,岳飞殿,包公殿,关帝庙,菩萨殿等十四座单体建筑群组成。殿内壁画不胜枚举,多以壁画连环画形式展现,与其殿内供奉神灵相呼应。龙王店里绘制的是龙王降雨图,从降雨前,降雨时,降雨后三个时间段上来绘制,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生动。阎王殿里壁画讲的是十八层地狱各种酷刑,告诫世人不可作恶。包公殿里讲了包公的各种判案故事,告诉世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另外还有各种人物形象画,花鸟吉祥画,以及大面积墙面书法,都值得一看,十分精彩珍贵。和保存完好的岱岳庙比,位于圆通街的关帝庙就要悲惨得多。虽然大门尚存,却早已废弃不启用,走的是后门。虽然这里曾是文化部办公地,但如今已荒废不堪。院内四处散乱着垃圾,碑雕。精致的砖雕随意的堆在墙角。院内萧索无人,唯有一颗三四百年的老树依旧生机盎然,树下两只憨态可掬的石狮,一公一母,雕刻精美,形象饱满。关帝庙内仅剩一座古建筑,透过破败不堪的玻璃窗,看见里面堆满各种杂物,旧桌椅上落满尘埃。石灰刷过的内墙脱落严重。殿宇外墙的起脊下镶嵌着精美的大片雕砖。圆形的窗户里镶嵌着一颗木条制成的五角星,这是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体。在殿宇旁边的一扇铁门里,安放着许多墓碑和两口大钟。碑主要是当时寺院附近一家苗姓官宦家族的墓碑。苗氏家族在当地曾是闻名显达之家,其家宅也修得气势磅礴。


岱岳庙酆都殿壁画


无人问津,荒废已久的关帝庙

在河曲老城,我们发现差不多30余座古宅,苗氏家宅是唯一一所设为保护对象的古宅,其除了大门保存尚好之外,内已残破不堪,并无十分特殊。但从其院内建筑占地面积而看。当年必然风光无限,可谓是一所庭院深深的高门大户。在河曲,古宅内大多有所重修改动,依旧有人居住,从外面看是浓浓的古香古色,走进去却是浓浓的生活气息。凌乱的庭院内,多种着一棵海红树,正是深秋时节,海红果红艳似火,高高的挂在树梢上,或是零星的落在院子里。在河曲,残存的古宅大多大门保存尚好,只有极少部分内院保存较好。在河曲,我们所看到的是以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而构成的庭院建筑。其特点突出,从瓦当,屋脊,脊吻,门环,门楣等各方面都制作考究精细。


唯一一所设为保护对象的古宅苗府院


修葺一新的进士第牌匾

房屋以木架结构为主,以院子为中心,院内设有“旺火台”。部分可以看出原本是雕花所铸。高约80公分,里面填土,现在看到的里面多种以花草已然枯萎。据说这是每年过年除夕夜之时所用,用煤炭垒成塔状燃烧,以图吉利,祈求全年兴旺。生旺火的风俗主要在山西一带。旺火台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向院内,并向院内设置门窗,门窗用各式的雕花镂空的木门、窗棂装饰而成。门窗在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门窗是天人之间的一道帷幕。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花窗花板,是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的。在河曲的现存古宅,基本就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其特点明晰。

每家必有雕花门窗,大多十分精致,部分雕花门窗,雕工之精美让人惊叹不已。给人以视觉享受,又及具装饰和实用价值于一身,不得不让人为古人的智慧与技艺而叹服。通过门窗的雕花和装饰我们可以看出房屋主人迥异的审美情趣,通过整体风格揣测房屋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财富实力。部分雕花门窗虽破旧,但历经百年,一点不弯曲变形,即使落满尘埃,即使有破洞,也难以掩饰它们曾经的风采。在雕刻上多以蝙蝠,梅花鹿,麒麟,喜鹊,牡丹,莲花等吉祥图案呈现,寓意着福禄寿喜,富贵延年等意。在门窗上制作最为考究的就要数大门,也就是宅门。


旺火台

精致的雕刻装饰

宅门作为中式院落的门面,代表着严格的封建礼教下的等级制度,象征着一个家族的官阶品级,以及相应的社会地位。所以无论是从结构造型,还是雕刻装饰,都十分考究,集古代建筑艺术为一体。在河曲,宅门采用屋宇式大门,上承屋顶,盖瓦起脊,脊上或设有 兽,或置一对石狮。在河曲,即有装饰精细的垂花门,也有大气的金柱大门,多为常见的还是蛮子门。部分门楣上有匾额,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横披,横披安置在中槛之上,书有“耕读第”,“忠孝传家”,“进士第”,等字样,大多已模糊不清,或已被取下。门匾下设有雕花门簪,也就是世人常说的户对。这里户对是以两个圆柱形木雕制成,凸出门楣之外,代表着古人重男轻女的旧观念,意在祈求人丁兴旺,香火延续。与户对对应的当然是门当。

在河曲,户对保存尚好,但大多门当已经不见,门当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门枕。保存较好的要数苗宅前的一对抱鼓石,外形优美,图案也十分清晰。在门框上装上厚实的实木门板,门板上有铺首衔环,也就是门钹,来客可敲击门钹以告知主人有客来访,在古代,只有官宦家庭才可将门钹铸以兽面,有驱妖避邪之功用。铺首沿用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许多朝代,其使用规格相当严明。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

在河曲,老门都是黑漆或无漆的,门环为铁制。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必然是一副照壁,也就是影壁。虽然许多照壁在文革时期已经被破坏或用泥土封起来不可亲睹,但从残存部分来看,其原本制作十分考究和精致。照壁用砖雕拼接而成,受传统的风水观念影响,除了有挡风和遮挡视线的作用外,还集聚了习俗信仰,驱妖避邪,吉祥祈福,繁衍生息等寓意。在河曲,照壁图案多为“五福临门”和“鹿鹤延年”,也有像“五福捧寿”“花开富贵”等图案。其雕刻精湛,有的甚至是立体砖雕。部分照壁上的束腰也十分考究,有八仙过海或者花草龙纹浮雕来装饰,显得层次分明。


步履阑珊,通往尽头

偶遇一收废品的老先生,老先生收养了一名兔唇小孩


河曲县宣传部部长丁二明和著名油画家段建伟老师

在河曲除了有大量的古宅,还有大量的民歌。在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民歌,现有逾两万首民歌中,河曲就占了一万首,不枉为“民歌的海洋”。与民歌并存的还有“二人台”。河曲之所以被称为“河”“曲”,不止是因为黄河由北向南流经此地蜿蜒曲折,所以为“曲”,毕竟偏关,永和等都有更多更大的河弯,更因为这里有“二人台戏曲”,有民歌“山曲曲儿”。“河曲”,可谓是黄河岸边流传歌曲的地方。

河曲县著名画家秦占河先生为“二人台”作画

“二人台”的起源可谓是源远流长,五代、宋初在河曲出现的民间“舞鞭”就是它的宗亲,在明代盛行,喜怒哀乐皆入戏。而民歌就更具普遍性。曾经,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未入学的儿童,男女老幼,皆可传唱。人们说,在河曲,连狗叫都是“调子”。在这里,民歌是黄河文化的宝库,尽管在5464公里的黄河上,河曲仅占74公里的河道一侧而已,但这里的民歌其内容之丰富,情感之浓烈,都是黄河文化的瑰宝。将打酸枣,栽柳树,绣荷包,放风筝,压糕面,挖野菜,送夫郎,卖老婆,偷红鞋,卖菜,卖碗,担水,撑船,上坟等各类生活劳动等事、物、人都写进歌谣传唱,节奏自由,语言质朴,故事生动,情感真切。可谓是“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可想而知,曾经在山间田野,山梁河滩,崖畔庭内,窗前树下,都响砌着脍炙人口的歌谣,情真意切,率真天成,每个人都是一个地道的民谣歌手。


挂红灯

在河曲,“山曲曲儿”已经不止是一种歌谣和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智慧和一种生活!这里的人勤劳而智慧,他们将杏仁加工成杏瓣儿,曾为贡品,是特有的油杏瓣儿。他们的院落里基本都种着海红果,是制作果丹皮的原料。他们将海红果切成两半用线串起来挂在房檐下,做成海红干,一串串红红的果干衬着古老的雕花窗棂,甚是好看,开胃健脾,老少皆宜。河曲还是有名的海红之乡,生长着有800多年的海红树。而海红树是多年优胜劣汰中野果家变后却任然管理粗糙的稀有树种。这里还有好吃的油糕,用五谷中的黍面做成,色如黄蜡,香软河口,刚蒸出来的黍糕暖乎乎软绵绵,吃过叫人回味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