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夫人杨氏是武则天的母亲,她对武则天影响很深,武则天对母亲也很孝敬。乾封元年(666年),88岁的荣国夫人情欲依然旺盛。她爱上了外孙贺兰敏之。贺兰敏之就是那个被武则天介绍给高宗的韩国夫人的儿子,也是武则天的外甥。史书说他年少潇洒,是个帅哥。在武则天的堂兄弟武惟良等被杀,武元爽等被流之后,他被承认为武士彟的嫡嗣,封为周国公,鸠占雀巢,搬进了周国公府,成了那位88岁老夫人的陪伴者,而此时他不到30岁!这当然是为了满足荣国夫人的需要。此外,荣国夫人由于早年受过武家人的气,也不愿武氏家族中人物东山再起,她对他们深恶痛绝。贺兰敏之成为周国公后,武氏家族从岭南回归的希望,就渺茫了。但这和武则天的谋划并不合拍。武则天要攫取更大的权力,武氏家族的助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她是母仪天下,对生母当然要有所顾及,也就隐忍了那个倚仗老太太宠爱肆行胡为的外甥。 但是,武则天不能容忍贺兰敏之的母亲韩国夫人和妹妹魏国夫人这两个女人和自己分享丈夫。于是,武则天害死了两人。皇帝痛惜魏国夫人的去世,泪流满面地对贺兰敏之说:“刚才我上朝时还没怎么样,退朝后就已经无药可救了,怎么死得这么快呀?”贺兰敏之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对着皇帝号哭。其实,俩人心里都明白,都还有未说出的话。武则天听到这个情况以后,说了一句话:“此儿疑我!”此时,贺兰敏之就非死不可了。 但是,武则天还是将这件事情隐忍了四年多。 上述情景,是在乾封元年(666年)正月中的某日。皇后此时虽有杀机,但荣国夫人还活着,离不开贺兰敏之,皇后投鼠忌器。荣国夫人670年九月死后,次年四月,贺兰敏之被流放到雷州,半路上被人用马缰勒死。 两年又十一个月之后,即上元元年(674年)三月,武氏家族中和皇后同辈的人几乎全已死去,一个在岭南的流放者回到京师来了。他袭爵为周国公,进入国公府,正式官职是宗正卿,此人便是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 对武则天来说,隐忍四年的滋味必定不好受,但她还是忍下了。因为如果和母亲也闹翻,她的声威和品格都会被贬损,她的内心也无法安宁。现在,母亲死了,一切可以按她的计划行事了。
【智慧点拨】 深谋远虑才能成大功,武则天深谋有三:一是忍得住,不以小怨小恨树强敌;二是狠得下,不因小恩小惠留祸根;三是看得远,不因小得小失动全局。武则天权欲极强,不甘屈人之下。但在未得到最高权力时,她又要面对来自敌人、盟友、甚至亲人的阻挠。为了长远的目标,她必须妥协、隐忍,在适当的时候再给予反击。
很多时候,往往“欲速则不达”,越是想快点完成的事情,就越不容易完成。一定要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能任凭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时机不成熟,人力达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异想天开去做。人生在世,能做的事情的确很有限,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去行事,如果逾越了一定的范围,不仅会前功尽弃,还会让自己的所有化为虚无。君子有所为必有所不为,要做就做有把握的事情。 【引申名言】 天时不作弗为,人事不作弗为。——(唐)李筌《太白阴经·人谋上》 【名言释义】 时机不成熟的事不要去做,人力做不到的事不要去做。 【名言智慧】 做事情必须要循序渐进,按照秩序一步一步的处理好,不能够只追求结果而不顾过程,忽视过程的结果只能是把事情办砸了,只有按部就班的按照事物本身的特点来处理对待,才能更有效的采取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适合的办法解决问题,否则就只能欲速则不达了做任何事情不要勉强,否则不仅得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