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岩寺----长清民间传说(五)

 王浩然 2017-11-30

灵岩寺----长清的代表性佛教胜地,自晋朝建寺以来就充满了许多传说故事,使这片土地更具神秘色彩... ...

传说5 汉柏

在千佛殿东南隅,有一棵枝子如龙、奇形怪状、中间空洞的柏树,通高得20多米,树干老粗,两个人都围不过来。柏树前置有一块“明万历三十六年四月朔日吉立”的《汉柏纪》碑。碑上说:西汉文帝刘恒有一天吃完晚饭后,心里烦烦的,就脱衣睡觉了,不长时间就做(方言读zou)起梦来:在泰安的西北角下,有一片很壮观的庙,在庙的左边,长着一千多棵柏树,黑绿黑绿地,挺旺。汉文帝梦醒后,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征兆,于是就命令大臣邓通来泰山查看,以证虚实。邓通接到旨谕后不敢怠慢,紧麻利儿地率领人马从长安出发,直接来找泰山西北的庙。邓通一行经过长途跋涉,顺着泰山西北方向来到灵岩峪,只见一片荒草坡,找遍了山谷,不见有什么庙宇,倒看见有一棵刚刚长出一点的小汉柏苗。无功而返。邓通一行回到京城,上报皇上没见着什么大庙!文帝大喜,认为从梦中所见到的情景和这实地发现的柏芽,象征着贫穷的国家开始走向富强。于是汉文帝为此树祭祀,并预言:灵岩必兴圣教,渊源延绵,传播无尽,即“当兴此山,并传不朽”。从这以后,汉文帝一心为国政,加强边疆力量,发展国家经济,国家迅速强盛起来,使汉朝很快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以及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国朝。而后来的灵岩寺,自东晋朗公大师开创道场以来,高僧辈出,佛光普照,“四绝称最”。至今以逾1600多年了。正应了文帝之言。

到了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按察院派人来灵岩巡查,发现该树伸向东北方向的树枝叶,吃了可以延年长寿,故刊石树碑。即现立于千佛殿东侧的《汉柏纪》。

传说6 地涌铁袈裟

传说在北魏正光年间,法定禅师从西方来到灵岩寺,大兴土木,重建寺院。这是自朗公和尚创灵岩寺以来,最大的一次建设。

有一天,天空特别晴朗,几朵洁白的云彩,在空中凝固,法定禅师正在指挥弟子们建大雄宝殿,这一天正是大殿上梁的日子。正当僧侣们起架上肩抬梁时突然地面发出“咔咔”的声响。法定禅师率弟子们,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找去。来到一个山沟里,只见霞光四射, “咔咔”之声越来越响。僧侣们惊呆了,个个睁着大眼……。只见较平的地面,山石开裂、隆起,冒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僧人急忙跪地诵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约有半个时辰,僧人们正在瞑目诵语,突然山林里的小鸟齐鸣、猛兽同吼,大地“咔咔”之声静止了。僧侣们睁开眼,只见眼前矗立着一尊高得六尺,重达数千斤的圣物,表面暗红,花纹象袈裟的东西。这时,天上的白云在空中飘来飘去,一会上一会下,一会回旋,一会静止,太阳照在云彩上映出五颜六色,美妙至极。法定禅师认定这是佛祖的教化和恩赐,是大建庙堂的吉祥之兆!法定禅师急率弟子们叩拜“圣物”,叹呼“善哉……善哉……”。后来法定禅师在铁袈裟涌出的地方,兴建了袈裟殿。每天都率弟子们对其顶礼膜拜。从此,灵岩寺的发展越来越兴盛。 清代,“铁袈裟”被乾隆皇帝誉为“灵岩八景”之一,并赋诗予以赞誉,现今为灵岩寺名胜之一。

传说7 摩顶松

在千佛殿前方,有一棵树干粗大弯曲,枝头东指的侧柏,其部分枝干苍枯,但生长枝干茂盛,其形很像一株巨大的“灵芝”,为千年名木——摩顶松。

据寺志载,摩顶松的名称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唐代初年,三藏法师玄奘,在去印度取经之前,来的灵岩寺。一天,他在寺院里闲游,忽然发现在千佛殿正前方,长着一棵小柏树,那天一点风都没有,但小柏树却不停地向玄奘法师摆头致意。法师纳闷,急忙向小柏树走来。“三藏”围着小树转了一圈,小树朝三藏法师点头一周。三藏感觉小树有灵气,就摸着小树,说:“我马上就要去西天印度学佛取经了,你很知道我的心思和动向,那么当我西去的时候,你可用枝头西指;当我取经学成归国之时,枝头可向东指。”三藏西去后,枝头果然西向。十数年后,枝头忽然东指,庙里的师傅看到后,知道三藏法师应该回来了,马上清理寺庙,张灯结彩,迎候法师。果然不出所料,满腹经伦的三藏大师,载着浩翰的佛经,回到了阔别许久的长安。为此,灵岩寺的僧众为纪念玄奘法师,就将该柏树取“摸”的谐音“摩”(意为高大),“柏”讳“悲”而称“松”,称其为“摩顶松”。

后来,在柏树东西两旁,又滋生出大、小不同的两种柿子树,后人又取“柏”的谐音“百”,“柿”的谐音“事”,冠以“百事如意”之称,以乞求“大(柿)事小(柿)事百事如意”。迄今,广大游客多在此留影纪念,以示吉祥。

传说8 证明功德龛的传说

传说唐代贞观年间,有一个外地的孩子,叫善子,聪明过人,与佛有缘,尚不满十岁,就读遍了很多佛家经典。一天,善子面对着镜子,审着自己的相貌,看到自己的前世曾在灵岩方山舍身。为此,他决定来灵岩方山舍身。

这一天晴空万里,祥云飘浮,山林里的鸟也不叫了,猛兽静静的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象有心灵感应一样,灵岩寺里的僧人抬着头望着天,大地没有一点响动,一切有情无情都在为善子的举动默默地祝愿,恳求极乐世界的佛菩萨能接引这位不满十岁的善子。善子站在方山顶上,好像已经进入向往已久的佛国世界,深感马上远离这个尘世间,而进入梦寐已久清凉自在的净土,心里是多么的高兴和欣慰。他仰首瞑目,双手合什——内心不存一切思虑,观佛在心,随之向崖下坠去。在坠至山腰半空中时,飘浮在不远处的五朵祥云,突然积聚在一起,将善子封裹起来,向西方飘逸而去。无形的音乐在山谷空中回荡,清脆悦耳。山林里的小鸟齐鸣,穴洞里的猛兽共吼,为善子的行为和西去而欢呼。寺院里的僧侣们有目共睹,异口同声地呼之“善哉,善哉……”。

事情发生后,慧崇高僧在方山开凿佛龛造像,以示善子的功德,名之曰“证明(meng)功德”。后来人们称佛龛为“证明功德龛”。 现证明功德龛位于方山之阳,灵岩胜景最高处。

作者:曹建民

来源:秋实影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