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吻的艺术 | 那些你不能错过的惊世之吻

 七烟 2017-11-30

 

吻,是人类之间主动示好,表达爱意的一种原始的、本能的方式。爱,很宽泛,有亲情间的无私关爱,挚友间的平等友爱,仰望“偶像”的敬爱,俯视“臣民”的仁爱,当然更少不了男女间的情爱。


事实上,一提到吻,人们脑海中自动浮现出的场景多半就是情侣唇齿间温存浪漫的一幕。等待被吻时唇与唇之间的距离就好像亚当与上帝那似触非触的手指,只有从真正触碰的那一刻起,生命的激情才被那一吻点燃。


丘比特和普绪克

意大利 安东尼奥.卡诺瓦

大理石


享受亲吻时唇与唇之间的起伏与颤动,竟然会触发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跟着唇的节奏去律动,连隐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情感共振都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释放。


罗伯特·德劳内

1922


拥吻结束后唇与唇的碰撞虽然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但唇间留下了对方的印记,那是味道的痕迹,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我想“情人吻去唇留香”应该也是如此。接吻是触觉与味觉的共生效应,就是这一吻,让你原先通过视觉认定的那个对象又经历了一次致命的双重考验。bad kisser,bad maker,bad lover,我想这个“bad”一定指的不仅仅是接吻技巧引发的触觉享受,还有味蕾上的刺激。


罗伊·利希滕斯坦

1962


对于吻,大家通常都是身经百战的实践者,谁又会去天马行空地乱想一通关于吻的“十万个为什么”呢?譬如,为什么要用嘴唇的触碰去表达传递爱意?激情必须从嘴里释放吗?是因为嘴唇最柔软最温暖才能将彼此的心灵彻底软化吗?还是因为嘴与嘴的接触能让彼此达到物理上的最近距离,且还能看清彼此心灵的窗口?


我想解答这些疑问应该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况且这么感性的事若要用一种严密的逻辑去作答,未免太扫兴,太不解风情了。所以用艺术的表现力与感召力去诠释吻,去理解吻,去幻想吻,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


不过,请允许我在放图之前,先放几张“吻”的古代字体,中国的象形字体无疑也是一种图像,而且是很有阐释性,意会性的图像。


籀文

篆文1



篆文2


这三种解释都非常贴近“吻”的现实意义,吸允嘴唇,交换气息,肉欲激情,非饮食。正因古人对吻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造字时有如此形象的构建与表达。


多说无益,一切尽在不言中,让我们尽情沉浸在吻的艺术(Kiss of Art)中,将这个浪漫美好的情人夜(Valentine's Night)一吻到底吧!



爱的前戏:等待一个吻



观测时间:爱人们

曼·雷

1936


吻,爱的前戏,是爱之激情的触发器,唇间的轻轻触碰,激活了身体所有的感官细胞,所有的美好如泉涌般迸发。所以,这样的等待是诱惑的,美好的,充满梦幻的。


观测时间:爱人们

曼·雷

1936


这是曼·雷于1936年创作的《观测时间:爱人们》(Observatory Time:The lovers),画面上方一张烈焰红唇像炽热的太阳般穿透厚厚的云雾,散发出明媚甚至刺眼的光芒。硕大的红唇下躺卧着一个女性裸体,上下两个场景无厘头地聚合在一起,但它们具有相同且唯一的属性,那就是柔软,肉体的柔软。女人的躯体虽然柔软,却看着毫无生气,她等待着天上降临的那一吻将躯体激活,赋予她新的生命。


女人身体边上放着一盘象棋,代表着理性。在同时代的很多艺术家作品中,棋盘是经常出现的元素,例如杜尚、毕加索都非常喜欢玩象棋。曼·雷对此热衷,认为方形网格“是所有艺术的基石,它会帮助你理解结构与秩序”。所以棋盘的出现无疑是将画中肉欲感性的一面加以平衡,就像梦与现实的切换如此简单,如此自如。


画中的红唇是受到喜剧歌舞电影《恐怖洛基秀》海报的灵感启发,而曼·雷的唇又影响了杜尚,那个激情四射的红唇沙发就是最好的证明。


《恐怖洛基秀》电影海报

1975


达利博物馆 美西室(Mae West Room)

唇形沙发


在杜尚为曼·雷设计的展览海报上,又一次呈现出两张亲吻的面孔,纯粹以色点对比,非常简约,从鼻尖到上唇的点触,气息的徘徊与流动,都将在电光火石间迸发与瞬灭。


达利为曼·雷纽约个展设计的海报

1945


曼·雷喜欢表现唇与吻,也许在他眼里,整个世界都可以浓缩到一张唇上,一个吻中。他的另一件摄影作品《吻》拍摄了两个女性的亲吻,也有可能这就是同一个人,暗示了人的两面性。她们的唇无比接近,似乎就要吻上了,但冷漠的面孔和交错的眼神让人难以想象吻后会发生什么,能发生什么。


曼·雷

1930


无题

乌克兰斯基

2010


这样一个艳丽如花的瓣形,是唇等待吻到来时最迷人的姿态,屏住呼吸,生怕诱惑像泄了气的气球连同这颗炙热的红心一同消失。唇的等待,恰好因为另一半唇的缺席而变得更加迷人。艺术家乌克兰斯基(Piotr Uklanski)的这幅摄影作品给了大家充分的幻想,也展现了唇最感性,最性感的姿态,从翘起的唇等待被吻的那一刻起,世界就此静止,去吻与被吻都是最甜美的暴露。



爱之初体验



正如作家夏可君所言,所有的吻都是偷来的,从梦中偷来的,几乎所有人都在梦中偷吻过其他人,而醒来时不过是口衍着枕巾的一角而已。


每一个青涩的少年,都是吻着长大的,每一个始于童真的吻,都是偷来的,每一张少男少女羞红的面颊,都是偷吻留下的最美的印记。


偷吻

弗拉戈纳尔

1766


西方艺术对于偷吻这样一种极具戏剧效果的行为格外迷恋,法国洛可可画家弗拉戈纳尔就对此主题青睐有加。一位年轻女孩正在与她的小情郎私会,她即将出门,却在慌乱中忘了拿头巾,正从凳上一把扯过,却不料被猴急的情人偷吻了面颊。女孩一时没回过神儿,眼神迷茫略显呆滞,男孩却不由自主地羞红了面庞。


门闩

弗拉戈纳尔

1777


在弗拉戈纳尔的另一幅画《门闩》中,屋内的气氛更为热烈与混乱,画中各式各样的布艺织品杂糅在一起,男人的睡衣,女人的裙摆,丝滑的床单,火红的帷幔,这一切最终会像一个巨大的旋涡将男女主人公彻底淹没,而在这一幕发生之前,男人迫不及待的一手搂住女人,一手去锁上门栓,嘴也一刻不得闲,不料却被女人一手捂住,女人的“半推半就”不但没能把男人心中的欲火浇灭,相反这样的“欲擒故纵”助长了画面的情欲色彩。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

1892


这样的吻最温暖,最沉静,互相依偎,互相取暖,互相陶醉。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中寻得一处无声的角落,交织的臂膀、纠缠的发丝,躁动的内心,却因这个纯粹的吻变得静谧与安详。


克林姆特

1907-1908


这幅克林姆特的《吻》太著名,它的光环正如它的画面一样金光熠熠。男人的双手紧紧抱住女人的头,激情的深深一吻仿佛要把女人吞噬,将她融入自己的体内。这样的吻强而有力,这样的爱难以抗拒,所以女人能做的只有尽情享受,闭着双眼,沉浸在无尽的幸福与浪漫的想象中。


绿色爱侣

夏加尔

1915


青涩的爱,青涩的吻,懵懂却不自知,痛并快乐着。夏加尔的《绿色爱侣》神秘而浪漫,一对年轻男女闭着眼睛准备亲吻,他们似乎在倾听彼此的呼吸,他们似乎为这一吻的到来等待了许久,他们的面庞与衣褶被一层神秘忧郁的蓝绿色迷雾所笼罩,印在脸上的迷离光斑或许是那份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伤痛印记。



你的吻,如此轻盈



生日

夏加尔

1915


在夏加尔的另一幅作品《生日》中,那深深的一吻与《绿色爱侣》中有着天差地别的意味。男人就是画家本人,他在1915年与犹太小姐贝拉结婚,这幅画就是对他们婚后幸福生活的描绘。


那天夏加尔生日,贝拉拿着鲜花,步履轻盈地走进画室,他立即跃起,飞到半空中,转过头来亲吻他的爱人。他们因爱而飘飘欲仙,他们因吻而快乐轻盈,是的,吻原本就应该是轻盈的,纯粹无杂念的,再深刻的吻也是轻盈的,轻盈得可以让恋爱中的人飞翔起来。


夏加尔常以爱与吻作为主题,“爱就是全部,它是一切的开端!”,这就是他爱的箴言,他试着把爱作为创作的原动力,作为生存最大的慰籍,而吻正是他那把叩开爱之门的神奇的金钥匙。


拥抱

马蒂斯

1944


以“快乐”作为创作导向的画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轻松愉悦的色彩。向来“把艺术看作是安乐椅”的马蒂斯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在线条与剪纸的轻盈中寻找生命之吻的甜美与喜悦。流畅婉转的线条勾勒出女人性感迷人的背影,男女拥吻时面部的隐藏,臂膀的缠绕,给观众留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他们的激情与热烈就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闪烁着,永恒不会褪去。


安迪·巴特


法国摄影师安迪·巴特拍摄过一组名为《吻》的系列作品,这组作品概念简单,形式唯美,不同的情侣在一块黑色背景前赤裸着拥吻,如同夜晚盛开的一朵奇妙之花。黑与白,阴与阳,充满了黑夜的呢喃与纯净的诗意,每一次情侣的拥抱与热吻,都是生命之花独一无二的绽放。


安迪·巴特



吻,柔软了世间万物



丘比特与普绪克

罗丹

1905


吻是最柔软、最贴近、最亲密的触感行为,当然,也是最真实的。从吻发生的那一刻起,即便是犹大的欺骗之吻,也能在那一瞬间让彼此感受到爱意,哪怕非常短暂。


雕塑家对吻的主题格外关注,试图用世间最坚硬的物体来传达世间最柔软的触摸,这样的反差极具视觉张力与艺术表现力,这应该是最吸引艺术家们为之创作的一个重要原由。


丘比特与普绪克

安东尼奥.卡诺瓦

1793


这件雕塑是以古希腊神话中丘比特与普绪克(Psyche)的爱情故事为主题而创作的,只不过这表现的是故事完美结局的那一幕。普绪克与丘比特的手臂互为环绕相拥,将他俩深情对望的目光置于环形的焦点中心,在相互的凝望与渴望中,吻就在唇边,普绪克只需轻轻压下丘比特的头部,丘比特只需轻轻拉起普绪克的腰身,爱唤醒了心灵的共振,触摸激荡着吻的到来。


丘比特与普绪克(细节)

安东尼奥.卡诺瓦

1793


罗丹的《吻》是凝固的,是永恒的。两个真人等高的大理石躯体,淹没在拥吻的亲密之中,他们从头到脚的纠缠与融合,已经让他与她合二为一。他们仿佛永恒地沉浸在这一次热吻中,冰冷的大理石也因此获得了温度,坚硬的石材也因此得到了软化。


罗丹

1882


吻的雕塑,似乎比绘画更渴望融合。雕塑家布朗库西创作的系列雕塑《吻》,尽管看起来有点笨拙,形体抽象简洁,但充满原始的童趣,这应该是世界最初的男人与女人相遇时的拥吻,也许始于开天辟地,正是如此,吻让爱永恒。


布朗库西

1908


面对如此的激情与欲望,谁能不心动,更不要说创作它的艺术家本人了。在让·里奥·杰罗姆的《皮格马利翁与伽拉忒亚》画中让我们见证了这一神奇时刻,雕塑家与自己创造的作品激情拥吻,这一吻让冷冰冰的雕塑变为活生生的肉体,变得柔软起来,获得了生命的呼吸。


皮格马利翁与伽拉忒亚

让·里奥·杰罗姆

1890



吻噬:爱与恨的挣扎



毕加索

1931


没有人比毕加索在面对吻时更表现出挣扎与惊恐了,最亲密的接吻却成为最无情的伤害。在毕加索的一系列拥吻作品中,暴力与吞噬才是隐藏在吻背后最真实的内涵。他把舌头画得锋利无比,像尖锐的利器,牙齿犹如匕首。与其说是接吻,不如说是想要吞掉对方,就像螳螂在性交时的恐怖情节。


毕加索

1969


毕加索这幅自画像式的接吻图,充分表达了画家内心深处对两性关系,对爱欲的恐惧与麻木。越是被异性亲吻,越是感到抵触与陌生。女人用渴求的双眼注视着男人,双手紧紧搂住他,可她的爱火却丝毫没有将男人的热情点燃,男人避开女人的目光,无奈地看着别处。当吻不能将两颗无助的灵魂聚合在一起时,那它会变成最可怕的隔阂。



毕加索


吻是阴与阳的结合,男人与女人本就是一体,之所以穷尽一生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只不过是上帝“赐予”人的一种甜蜜考验。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彼身”本应以一个吻作为大团圆的完美落幕,可毕加索的“吻”却像一把锯齿似乎要割开这两个亲密的头颅。


对情爱的疑惑与焦虑是现代人的普遍困惑,吻着也是问着,面对着相互的撕裂与孤独的隔离,除了痛苦,人们还能做什么,毕加索只不过将他敏感的触角伸到了这个歇斯底里的困境中。


马格利特

情人

1928


在马格利特的一幅观念绘画作品中,情人的真容不得而见,看不到接吻的双唇,看不到炙热的目光,似乎男女彼此害怕看到对方,仅仅只是两张面具在接吻。这是多么讽刺的一吻,如此接近,却又如此远离,也许只有在蒙住双眼的时候,吻才变得更加纯粹,更加真实。



祝大家情人节吻得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