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空”号新成果或能证实“暗物质之父”85年前的猜想

 黑猩猩表哥 2017-11-30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30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DAMPE)的首批成果。



《自然》杂志的论文主要提到了三点:一、“悟空”卫星的电子宇宙射线的能量测量范围比起国外的空间探测设备(AMS-02, Fermi-LAT)有显著提高,拓展了我们观察宇宙的窗口。


二、 “悟空”卫星测量到的 TeV 电子的“纯净”程度最高(也就是其中混入的质子数量最少),能谱的准确性高。


三、 “悟空”卫星首次直接测量到了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 TeV 处的拐折,该拐折反映了宇宙中高能电子辐射源的典型加速能力,其精确的下降行为对于判定部分(能量低于1 TeV)电子宇宙射线是否来自于暗物质起着关键性作用。


*图注:“悟空”卫星工作530天得到的高精度宇宙射线电子能谱(红色数据点),以及和美国费米卫星测量结果(蓝点)、丁肇中先生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的测量结果(绿点)的比较。


而“悟空”号的数据表明,宇宙空间中存在着“质量为1.4万亿电子伏左右的新物理粒子”。科学家推测,它可能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寻找的暗物质!


这是继2015年12月17日 “悟空号”成功发射以来,中国人第一次用自己的卫星,在全世界首次可能发现了暗物质。


目前“悟空”卫星运行状态良好,正持续收集数据,一旦该精细结构得以确证,将是粒子物理或天体物理领域的开创性发现。




时隔近85年,由“暗物质之父”兹威基在1933年提出的猜想终于有机会被科学家捕捉到蛛丝马迹。

这位不太知名的天文学大师也应该像他的暗物质一样,重新被世人了解和发现。


兹威基推算并定义了“暗物质”,提出了超新星理论,还预言了中子星的存在,在宇宙学方面的成就,他只是稍稍落后于爱因斯坦。


他这一辈子发现了122颗超新星,这个记录一直到他去世后30年才被人超越,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人们将兹威基的名字赋给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和小行星。


然而,他却像是自己提出的“暗物质”一样,一直被人们忽视。

这或许是由于他古怪的性格,又傲娇又毒舌,甚至连引荐自己的伯乐密立根教授也不放过。


弗里茨·兹威基


兹威基生于保加利亚,他的父亲是当地著名的实业家,他们自家的房子就是父亲的公司建造的。


6岁那年,兹威基被送到了瑞士,送到了他祖父母住的地方学习商务,父亲希望作为长子的他能继承家业。



可兹威基却并不喜欢父亲给他指定的那条路,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就读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已经被数学和物理牢牢占据了。

兹威基放弃了对商务学习,转而修习了前沿的数学知识和实验物理学。


1922年,兹威基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拿到了博士学位。

3年后,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之下,他去到了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将与罗伯特·密立根一起工作。


密立根


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到了基本电荷量e,从而成为了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那时候的密立根已经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家,能得到他的引荐,不仅令人自豪也意味着能得到优厚的条件。


当兹威基得到了密立根的邀请,不是心存感激反而对密立根“出言不逊”。


兹威基在见到了自己的伯乐的时候,十分轻浮地对密立根说,他作为诺奖得主从未提出过什么好的想法。


爱因斯坦与密立根


密立根虽然心理气得不行,却仍然保持着教授应有的大度,提醒这个年轻人应该多反省自己而不是对他人指指点点。


听到密立根的话,兹威基轻笑了一声,“我一点也不用担心,反正我每隔两年就能想出一个新点子。”

密立根这下子被彻底激怒了,“好啊,那你去研究天文,我才不相信你两年就能有成果。”


兹威基接受了他的伯乐给他的考验,他投身到了天文学的怀抱,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威尔逊山是当时天文学的中心,那里有当时口径100英寸天文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望远镜,因此许多天文学的重大发现都是源自威尔逊山。


埃德温·哈勃正是通过这台望远镜发现了星系的红移现象,进而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学说。


威尔逊天文台


兹威基觉得,威尔逊山就像是“宇宙的中心”。


每当他站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操场上,他总是能看到威尔逊山清晰的轮廓。

这让他想起了多山的瑞士老家,对威尔逊山也更亲近了几分。



事实证明,兹威基并不是个只会在别人面前嘴硬的人,他确实是个有足够智慧天才。


1933年,在威尔逊山工作的第八年,他提出了一个现在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暗物质。



“遥远的星系团里有一些物质很独特,它们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反射光、不参与各种相互作用……”

这些物质看不到摸不着,可它们有质量,它们真实存在于宇宙之中。


兹威基第一次提出了暗物质*的概念。


*注:事实上,暗物质不止存在,甚至其质量是宇宙中可见物质的6倍,占宇宙物质成分的24%,另外72%为暗能量。



大自然在嘲笑人类,它把宇宙的绝大部分藏了起来,可兹威基还是找到了。


1933年经济萧条之下,人们闲暇的时间倒是比以往都更多了,这给了兹威基更多的时间。

当时的他35岁,正沉迷星际无法自拔,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后发座星系团*上。


*注:后发座星系团是一个天文词汇,是已知最密集的星系团之一,其中包含了数千个星系。后发座星系团距地球并不算十分遥远,但由它所发出的光,还是要经过数亿年的时间才会到达我们这里。


后发座星系团


后发座星系团在狮子座附近,由1000多个大星系和3000多个小星系组成。

兹威基当时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测量并计算出星系团的质量而已。


当时的理论下,要测量星系团的质量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动力学质量”计算,二是通过“光度学质量”计算。


后发座


动力学质量需要的数据是各个星系之间的相对速度和平均速度,而光度学质量要求测量各星系的光度。

出于严谨的考虑,兹威基分别用两种方法计算了后发座星系团的质量。


正常情况下,当一个问题难免有多种解法,但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大致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

可是出乎兹威基意料的是,两种测量方式得到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星系团的动力学质量竟然是光度学质量的160倍!



看着写满了数字和符号的草稿纸,兹威基默然无语,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现行的运动定律在计算动力学质量的时候已不再适用?


多次检查和校验后兹威基依旧确定自己的计算结果别无差错。

那么,就只剩下一个答案了,那99%下落不明的质量是由不可见的星系贡献的。


于是,“暗物质”的概念第一次在兹威基的脑子里构建起来。



可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要接受这样虚无飘渺猜想并不容易。


宇宙中明明有着那么多天体,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兹威基却告诉人们这些东西在宇宙的质量划分中根本占不到多数,要人们相信宇宙中超过90%的东西根本看不到。

别说普通人了,就算是天文学家也不会接受这个痴人说梦般的猜想。



兹威基的新发现被彻底忽略了,“暗物质”的概念也被主流的天文科学家们扔进的尘封的地下室里。


比起兹威基的成果,他本人的恶名似乎传得更快一些。


兹威基有着卓越的才华和粗暴的性格,他总是咄咄逼人,气势汹汹。

当传道的牧师说“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他冷冷地补上一句,“而且,有了电磁场。”

即使是面对充满爱与包容的上帝,兹威基也不会收敛丝毫。



他经常把自己的同事比作“球形的垃圾”,为什么是球形呢?

“因为那些人从任何方向看过去都是垃圾”,他这样回答。


兹威基吓跑了很多同事,包括他的伯乐密立根教授,几乎所有了解他的同事都尽量避开他,以免自己的成果被他说成是“一堆无用的垃圾”。



幸好,并不是每个同事都无法忍受个性独特的兹威基。

沃尔特·巴德是一位德国的天文学家,1931年,巴德移民美国,进入了威尔逊天文台。


与兹威基的性格完全相反,在同事们眼里,巴德是个温和、谦逊、平易近人的人。

或许是因为互补的性格,自从巴德去到了威尔逊天文台,就和兹威基形影不离,惺惺相惜。


沃尔特·巴德


即便兹威基偶尔会因为巴德的德国血统戏谑地称呼其为纳粹,但两个人的关系却还是越发亲近。

彼时的兹威基因为暗物质的理论得不到承认,颇有些愤懑,巴德的出现让他将注意力投到了另一个全新的理论上。


1934年,兹威基和巴德在《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提出了“超新星”的概念,再次成为了学界的风云人物。

新星爆发,指的是在恒星演化的末期,突然爆发的一种现象。



普通新星在爆发的时候,光度会有几十万倍的增加,看上去仿佛宇宙中出现了新的星体一样。

而超新星,爆炸的时候增加的光度则可以增加千万倍,抛射出大部分质量,超新星最终会坍缩成一颗毫无生气的超致密残骸,也就是“中子星”。


比起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人们对于超新星的接受度高得多,毕竟能让古人凭肉眼就记录下的光亮实在是让人无法忽略。



在那之后,兹威基说服了加州理工大学,在威尔逊山东南方的帕洛马天文台上建起了口径48英寸的施密特望远镜。


施密特望远镜掀开了蒙在人们眼前的布,它对准星空,仿佛一门白色的大炮。

兹威基一次次将眼睛对准目镜,记录本里超新星的数量不断地增加。



1935年到1940年间,兹威基发现了14颗超新星,占人类发现的超新星总数的一大半。

到1974年兹威基去世,他在记录本上记下了122颗超新星,这个记录直到30年后才有人打破。


除了暗物质和超新星、中子星,兹威基还提出了重力透镜的说法,制定了用来估计遥远深空距离的标准烛光,发表了六卷综合性的星系和星系团目录。


可以说对天文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可比起同期的天文学家,兹威基几乎没有得到身为教授应得的尊重。



这当然和他狂傲的性格有关系,他不止是怼自己的同事,对自己的学生也不放过。

在他的字典里,“学生”这个词等同于“小垃圾”。

甚至有学生找到杂志社,要求通过媒体揭发兹威基“对学生带有虐待性的苛刻要求”。


1974年2月8日,带着暗物质得不到承认的遗憾和122颗超新星发现者的荣誉,兹威基离开了人世。



直到2006年,在NASA的钱德勒X射线望远镜之下,“暗物质”终于现出了真身。

2007年,科学家们用电脑绘制出了暗物质的三维宇宙天图,人们才终于打消了对兹威基的怀疑。


如今,“悟空”号历时500余天观测传回的数据,为抓住“暗物质”的长期目标又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

虽然目前这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还不能作为抓住“暗物质”的实锤证据,但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即便未来证实“悟空”号所发现的“质量为1.4万亿电子伏左右的新物理粒子”并不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暗物质”,那也会是另一种足以震撼学界的全新发现。


____________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